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15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交流] 王蘧常章草刍议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帖品质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 12:59: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蘧常章草刍议
沈乐平  
  


 《书谱》言:“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检”者,即“定检”、“检柙”、“法度”、“约束”之意,“便”者,“便利”耳---孙过庭在这里很明确地指出章草书笔画省略简化的特征。王愔云:“解散隶体,粗书之。”《法书考》亦云:“章草草具隶字,八分谨严如真,用其一趯二波也……”阐释了章草书的体势规范:便是于隶之基础上的快写、草化、衍生。



  如此,我们来分析王蘧常的章草书就不难发现,其作一反那种大起大落、波磔分明的隶楷意象,摈弃了“草法楷写”的一般法则。换言之,就是完全不同于自皇象、索靖,至赵子昂、邓文原、康里子山、杨维桢、宋仲温一系的“惯性”的笔法系统,而是一种由传统笔法类型生发出来的新模式:点画奇拙,左盘右旋,大幅度地弱化了提按之对比,虽粗细相仿而局部变化却极尽微妙,注重细节和微观面上的精准表达……以此,来达到那种“全从籀篆汉隶简帛而来”而“不落唐后人一笔”的境地。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界定:王氏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从传统意义上的“楷意章草”、常规态的“标准化章草”向更为高古、深厚的“篆意章草”和“隶意章草”之状态的转化。



  元明之际赵、邓、宋乃至近世沈曾植及王世镗诸名家,无一不是顺着章草那种最规范化、最典型化的规律发展、延伸,或者说,是在一条“固定的主线”上进行纯化、细化,或羼入部分个性语言,但核心主调却基本不易---而王蘧常却是融入了数百年来章草书所未尝使用过的简牍、帛书、钟鼎、陶文等诸多因子,穷源追本、广采博收,以“生”见长、以“拙”取胜。简而言之,王氏所用是一种“逆向”式的创作思路:探求章草产生之前的篆籀元素的渗透和运用,“行己博我”、“赤县玄天”诸联最是明显。陈祖范所谓“悠悠古法,灼灼古字”,或许正是这个意思吧。



  这也让我们想到了沈曾植当年有言:“凡治学,勿走常蹊,必须觅前人绝之境而攀登之……”作为鼓励王蘧常融通总和、溯源探索之纲要,现在若来考察王氏“十八日帖”、“杜子美诗轴”、“千字文卷”、“凤翔岳色联”、“四体书条屏”、“二两轩额”诸作,不就是一个最好的印证么?这一批代表作品,基本上跳出了常规的章草体式---我们知道,一般来讲,章草最明显的特点是末笔常用波磔,多为点捺,近于隶体燕尾之波发;其次,章草字字区别,单字之间则鲜有牵丝连映,相对独立,且单字的大小、轻重幅度较今草、狂草要均匀、稳定、规则性明确。且检看数则古代书论以作镜鉴---章草名家东汉称杜、崔之书,卫恒评价“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是赞赏其“杀”,即字之收尾处笔意劲健,瘦硬挺拔,精神毕现。崔瑗、崔寔父子的章草书,卫恒称“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唐窦臮《述书赋》描述杜氏书法则是“掣波循利,创质蓄怒”;西晋索靖则“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此“银钩”似可作字画遒劲之喻,而“虿尾”则本指蝎子尾之翘然,郑玄笺注“虿尾末捷然似妇人发末曲上卷然”,这当然就是在比喻章草波磔之捷然也。所以说,王蘧常的章草书在基本“技巧元素”和“形式语汇”的运用上,并未与传统章草的模式重合,而是改瘦硬为圆浑,变爽朗为含蓄,化险峻为稳重,寓奇特于平淡,创造了一种几乎可以说是全新的章草风格和章草书写模式。



  体圆而能势方,笔短而能意长,外部形态由一种平正的线条和平稳的结构,呈现着一种古雅的气息和静谧的氛围。我们似乎将之总结为一种“大巧若拙”型的点画线条---粗细、提按、轻重、疾涩的幅度不大,而这种极小的跨度里却又涵盖了极大的包容性。而从构字上讲来,则是于三代遗迹、秦汉刻石、简牍帛书处撷取菁华,与古为新,“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其结体特点的另一个具体表现则是左放右敛,这又是与一般章草书家写法的相异之处---因为章草带有波磔,故人们往往特意强调并夸张表现之,以示章草特点,因此往往左枯右荣。通观王蘧常的章草书,则有十之六七不见波磔,而以环转、反捺代之,即便有,也表现为一种笔畅势通、内蕴含蓄的态势,绝无圭角及尖锐的外露---这种特点显然是来自籀篆文字、简帛写法,而这种技巧运用一旦冶于其腕下则又是灵活多变,鲜有雷同,增加了字势、增加了单字之间的内在呼应与联带关系,在视觉上强调行气的连属、贯穿,加之偶为一二的磔势,则登时使章法上显露出一种颇具韵味和节律的形式美感来。

Rank: 8Rank: 8

发帖品质

2#
发表于 2011-1-21 13:02:04 |只看该作者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王蘧常善用小笔作大字---这从他的书法作品中也许不易体察出来,但这个因素又或许是其风格(外在形式)的一个主导。众所周知,书法上用大笔作小字,比较容易产生中锋圆健、笔画浑厚、线质凝重的效果,因用的是笔锋一段,颖毫凝聚;而王氏则非常重视笔锋与笔肚、笔根的协调作用,而且又要达到笔笔中锋、线条圆厚稳重的视觉效果,“压”、“按”、“刮”、“擦”、“拧”、“绞”并用,确实需要一种对笔的极强的控制与把握能力。尤其是那些草书文稿和手札,若《章草考手稿》、《陈化成年谱手稿》、《阁帖摘奇》、《孔子传》等作品,皆短锋健毫书就,按多提少而笔随腕转,信手拈来的背后富于一种坚实挺拔的金石味---这种技巧的具体表述,就是对提按幅度和挥运速率的精微的控制能力、对手腕运动形式和着力方式的准确把握能力、以及对线质和线律的敏锐反应和表现能力。某种程度上,他的小字作品,尤其是笔记、手稿、信札这一类的非纯粹意义上的书迹,比其“纯书法作品”立场的大轴长联等,更为丰富、更有含量,正是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二王经典、宋四家名品,也不正是那些短笺小札么?!



  尝有人问及王蘧常先生对自己书法究竟有何评价时,答曰:“有负于老师的栽培,不能尽意发挥,但吾总想写得古旧一些。”这个“古旧”,颇有意思:作为他的书法追求,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这又是与那些“现代”口号形成强烈反差和鲜明对比的。沈曾植当时就对他说过:“汝能融冶汉碑、汉简、汉陶、汉帛书,而上及于周鼎彝,必能开前人未有之境……”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绝离不开古典的积累和传统的支撑,古今大家,莫不如是:米芾所谓的“集古字”,赵孟以晋唐为旨归的“复古主义”,直至当代沙孟海、林散之诸家的出古入新……焉有例外?!所以,郑逸梅所谓“没有一笔不具古人的面目,却没有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还是很中肯的,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古”与“新”、继承与创新的思考---首先,王蘧常的“没有一笔不具古人的面目”,是与他一生勤于临帖、孜孜不倦的事实所分不开的:从少习欧书、年未弱冠即专攻《爨龙颜碑》,再到在沈寐叟先生的指导下遍习北碑诸名品……十数年间,“《郑文公》之圆健与《二爨》之方劲皆汇于腕下”,然后再深入探研三代吉金、两汉隶书,融会贯通,不同凡响。其次,“没有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正如《回忆趋庭三十年》中最后概括的一点:“总之,毛笔写的字,只是一种形式,要成为法书,其中的精神,总是随作者的学养而转移的……”意即书法“字外功夫”的决定性作用---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见解和认识,是基于数十年的文史基础和小学功夫,而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书法所取得的成绩是与这些“字外功夫”密不可分的。因此,他的书学思想和书法实践,不仅仅局限于“书”之本体,而更注重于一种全面的学识和修养的浸润,一种在“大书法”构架和“大文化”观念层次上的审视。认为只有如此,书法方能显其“精神”,只有当这种修养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相当程度,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法书”。宏观地看,王蘧常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史学家、哲学家、经学家,学识宽阔而深厚,诸多领域无不精通,确是一位难得的大学问者,著作等身,其《诸子学派要诠》、《秦史稿》、《诸子新传》、《沈寐叟年谱》、《明两庐诗文集》等影响颇大,为学术界所重,仰为泰斗。以这个角度出发来体察,亦是他书法价值之侧面体现、其艺术厚度之综合表达。



  同时,王蘧常认为,书法是一种实用的艺术,自然应该讲究书写的节律:“张叔未先生一天能写一二万字,真能和赵孟頫、康里巙巙并驱争光”,所以,正确的书写方法便不能是描头画角,“要一笔写成,速度必快”。他所谓的“快”,其实并不单纯指向字面意义上的书写速度,应该正确理解为一种书写情态---即:反对做作忸怩,反对刻意僵化,反对一味追求“最终视觉形态”之效果,而是更注重创作主体的书写状态和挥运过程的“体验”、个体性情的充分发挥和自然而然的真实表露。



  要言之,王蘧常的创作实践和书学思想可以概为两点---立体、宽博的知识面与完整的知识结构对其书法产生的一种深层意义;对古典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汲取,同时更注重主体精神意蕴的表达和自然发挥。这两个层面上的启示,于我们而言,其实远远大于直接来自某一件作品或某一种技巧的提示和引导---当代书法创作,事实上并不缺乏技巧,笔法精熟、结字优美的作品不在少数,当然更不缺乏形式,尤其是站在“展厅文化”立场上和以“图像意识”为诉求的作品,无论于章法空间之构成、还是在书写材料及装裱形式的尝试和探索---而在现今快节奏、高效率的大环境下真正缺失的,正是这种“学养”和“积淀”,正是这种纯粹、自然、非功利的主体精神。



  或许,王蘧常书法的意义并不在其本身……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帖品质

3#
发表于 2011-1-31 17:53:21 |只看该作者
王蘧常书法集序
苏渊雷 

  愚早岁失学,中更忧患。既佣书海上,饫闻江南二仲之名,深以未获识荆为憾。国初,朱君莲垞一日偕一长者枉过,即瑗仲先生也;异日,钱君仲联亦与通殷勤。与江南二仲之交盖自此始。瑗仲以同寓沪市,踪迹稍密,然实知之未尽也。



  顷王君运天以所辑《王蘧常书法集》见示,属一言为弁。因尽观仲老《明两庐诗》及《抗兵集》诸著,东南巨擘,诚名下无虚也。仲老秀水望族,家学渊源。幼承曾大父补楼先生暨尊人部畇先生之教,向有神童之目,沈寐叟昵称之“阿龙先生”是矣。近代大儒唐蔚芝尝为撰《鬻书润例》,有云:“及门王瑗仲教授,为先师沈寐叟先生晚年入室弟子,书法尤得真髓,由北碑上探两汉,旁及漆书竹简、石经石室之坠文,先生尝谓不落唐以后一笔。年来都讲上庠,所造益深。”知弟子莫若师,数言尽之矣。仲老题《寐叟绝笔墨迹》诗,亦谓“昔年笔法传坤艮 ,置我三王二爨间”。渊源所自,不同凡手,宜有知己之感。其学书用力经过,备详所撰《书法问答·自述篇》,涉及“学书之要”,约为专一、敏速、诚正、虚心、博取、穷源委六事,此中甘苦,不啻金针之度也。仲老书名播中外,日人且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号为二王云。此不具论,论其治学之道及诗文迥异常流者,为读者先焉。



  仲老出沈寐叟、唐蔚芝之门,故于经史根底甚深,力以空疏为戒。廿五岁后肆力考据,证古论今,奋志欲造三代史,顾未见其成书。其为诗,陈言务去、自铸雄词。陈石遗谓其祈向乙菴,喜锻炼字句,亦复倜傥委婉,俊爽迈往,所在多有。其与挚友钱仲联论诗书亦云:“尊作伉爽有奇气,渐脱清人气味,如能于豪放中求深沉,空灵中求密致,则更加人一等,古人未有不从密致中下功夫也。自此以后尤须精研训诂,细窥物理,求句句锤炼、句句沉着,无空响、无捐义,如此方能亘古如新,觉有一种光气常动荡于字里行间,不可捉摸,不可遏抑,不袭古人声音笑貌,而自有声音笑貌。”此其夫子自道甘苦之谈也。



  愚读《明两庐诗》,觉其可贵处不仅在矜练,尤在胸襟之高大,浩然之气,独往独来,如《出候潮门》之“百岭截江回地力,万涛奔海放天才”;《岁暮归车过东栅》之“万户立烟春欲动,一灯飘梦客初归”;《坠地》全首云:“无端坠地百忧谋,风雨纵横看九州。傲骨三年成百折,狂奴双泪亦千秋。眼前日月从头去,身外文章与命仇。十二万春曾一瞥,要携春草入扁舟。”皆有笼罩乾坤、凌轹万象之概。尤爱其《抗兵集》中《八百孤军》、《闻平型关捷报》、《郝将军歌》之沉郁顿挫、感激豪宕也。《再望长江》全首云:“春草扁舟眼暂明,江涛还是旧时清。曾留故国山河影,似带中原战伐声。直下何辞千折尽,长驱会有万峰迎。天回地转终填海,莫再咽呜意不平。”《读宋史》全首云:“好家居竟坏纤儿,半壁空存劫后棋。事去相公权作帝,时来佳士善为师。贼何可父甘称子,奸不能雄只合雌。西望常山蛇势在,有人梦想中兴时。”感慨万千,有典有据。仲老自注云:“此诗之成若有神助,振笔直书,不易一字,前所未有也。”



  文则直追汉魏。疏荡似子长、茂密似孟坚,委婉奔放,各极其致。自来学人之笔,或质而不文;文士之作,恒华而少实。先生为文,辞理密察而罄控纵送,尤足以穷事理之奥,极文心之变。盖善于化俗为雅,凡古无今有事物,靡不可融铸以入文,而备尽雅洁。愚尤爱其抗战期间表扬忠义爱国、抨击社会黑暗诸作。感悼之文,最为悱恻。如《先生妣事略》、《严几道先生文稿手迹跋》、《海宁吴子馨教授传》等,至性真情,全体披露,夹叙夹议,各尽生平。实天地间有数文字。仲老毕生治顾宁人集,研求校注,始终条理,老而弥笃,为愚所目睹亲闻者,宜其心追手摹,情文相生有如此者矣!



  猥以愚蒙,未窥窔奥,洪钟寸莛,聊示倾慕之忱于万一云尔。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4#
发表于 2011-2-2 18:02:13 |只看该作者
謝謝海岳門生君轉貼結束研究資料!

瑗師書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11-7-3 16:53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5#
发表于 2011-2-17 16:32:35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6#
发表于 2011-7-1 09:23:06 |只看该作者
拜讀。王蘧常先生的品德、學問和書法是留給後人的無盡寶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7#
发表于 2015-1-20 22:37:08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15-6-26 21:16:58 |只看该作者
不逊古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9#
发表于 2015-12-19 17:41:26 |只看该作者
      高古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5 01:47 , Processed in 0.02256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