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3-4-28
- 最后登录
- 2017-6-19
- 在线时间
- 1350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15695
- 帖子
- 4
- 精华
- 0
- UID
- 5577
    
|
[这个贴子最后由张广在 2003/04/30 04:03am 第 4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圆悟克勤在 2003/04/28 08:43am 发表的内容:
1、米的“书史观”可否再详细谈一下。
2、“平淡天真"是一个在宋朝的普遍的艺术史观念吗?
“尚意”如何解释?狂禅是“平淡天真”吗?
3、我觉得潘先生的看法更合适。
...
一.宋人的书史观
1.“字中有理”(不是唐楷"法"之法)
“古之学者志于义理而体势存焉。《周官》教国子以六书者,唯其通于书之义理也。是故措笔而知意,见文而察本,可以劝善,可以惩恶,可以明事,可以辨形,岂特点画摹刻而已哉”(朱长文)
草书之体,如人坐卧行立、揖逊忿争、乘舟跃马、歌舞擗踊,一切变态,非苟然者。又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 (赵构)
2.秦汉,“篆籀意象”书法中“天理流行”,
“自秦易篆为佐隶,至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虽经摹拓,而古隶典刑具在。……”(朱熹)
"书本汉隶,然探奇振古,有三代淳朴之气,故自是绝艺.(董由)
"汉世去古未远,当时正隶体尚有篆籀意象"(黄伯思)
3.后世义理沦丧,书法崩颓萎靡.
删繁去朴,以趣便易,然犹旨趣略存,至行草兴而义理丧矣,(朱长文)
魏晋而下,始减损笔画以就字势。
4.“义理”的沦丧是“人心”的作用,“人工”增强。
“书学莫盛于唐,然人各以其所长自现,而汉、魏之楷法遂废。”
“至陈、隋间,正书结字渐方,唐初犹尔。独欧阳率更,虞永兴易方为长,以就姿媚。”
5.对唐楷的看法:“人工”,
“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锺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书,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 (姜夔)
“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扫地矣。” (米鳆)
6.“理”——“篆籀意象” ——“古”——"天然"-----“真趣”
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
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
7.对颜真卿的看法:楷书“挑剔名家”,行书“可教”,行书随感而发,少"人力"作用.
又真迹皆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座位搞〉,有篆籀气,颜杰思也。
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宋人对颜书的接受基本上是"分裂"的,一面唐楷“无复魏晋气”,一面又认为颜真卿是笔法的直接传承者。书论中可以看到。
而这就集中表现在了米芾的书论中。
事实上,宋人对王羲之也是这样一种"分裂态度"。一面王羲之是书法之祖,一面书法至魏晋“篆籀气象散矣”。"羲之俗书趁姿媚"(唐韩愈)
宋人在这样一种史观下的抉择:“古意”——“真趣”
二.“尚意”如何解释?狂禅是“平淡天真”吗?
“古”是一种“天然纯真”“未发”状态。或者说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
"唐法"则是"已发"或"有限"状态,“尚意”是为了破除“唐法”,“唐法”非"古",无“平淡真趣”。
"平淡天真"不仅仅止于风格取向.
狂禅在"破执""破法"上和“平淡天真”的最终指向是一致的。
三,批评家。
“自我要求以客观的目光,秉以公正,恰如其分地分析成败得失。”
事实上,批评家总是站在一定视角上开始艺术批评的,艺术批评没有“真正的客观”,而批评家也不可能作到“真正的客观”。
米芾见多识广,观点鲜明,心直口快。不因时因境因人改变自己立场,敢于臧否同时代的人物。
当代书法正需要这样的批评家。
忙于杂务,匆匆回复,不成文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