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姓惊初见 发表于 2015-5-30 08:34:41

读潘先生《王羲之传论》的模糊印象

读潘先生《王羲之传论》的模糊印象
1、读了好几天了,前后计有三四个钟头,不细心,只有几个还记得的地方。
2、对王羲之的性格,其爱顶撞人,讥讽人,不宽容等方面,表述比较客观,没有因他是学书人景仰的宗师而回护。也可见潘先生的知人论世的态度,很公道。
3、王羲之靠书法永垂青史,这一点着重指出,其中的高度评价,让人信服,并不觉得有夸大溢美之处。
4、王羲之有学习书法的天资,但对他学习书法的勤奋,一再强调,这是在指示后人学习书法的应取法之处。
5、钟繇之处,说的嫌少,不过瘾。现在看钟繇的字,觉得肥肥的,可是历史上有胡肥钟瘦一说,不可理解。钟繇怎么可能是瘦呢,而胡昭又该怎么一个肥法?
6、汉末三国之际,书法史上应特别重视。对此,潘先生指出,这是艺术家确立的时代,尽管有些人,没有作品流传,但仍有他这个家。
   是的,但其中应该还有一些可以称为纷纭的东西,再厘清一下,让学书人头脑清楚些(也许是本人好犯晕,才有这种感觉)
7、王羲之凭他的巨大努力,使楷书的样子确立并稳定推广开来,这是他的巨大功绩。书中的这里的论断让人信服。对王羲之其余的几项,可能是什么面貌,也说一下。章草以外,他的隶书呢?
8、好像是在西晋哪一年,明确通知,往后不要用竹简了,只用纸张了。加上这个史实,并对纸的方面多说几句。

潘良桢 发表于 2015-6-1 11:30:26

谢谢关注!
这个小册子是二十多年前应一家出版社之约写的,
那是一本介绍好些领域称为“圣”的宗师人物的通俗读物,
所以要求中等文化的读者能够读下去而读懂,
字数也要基本平衡限制在五千字上下。
为此我写得很累,
因为我对自己还加上一条——
内行专家在专业上也能首肯,
我毕竟还认识一些很在行的朋友的。
限于篇幅我不能对好些问题作展开,
只能择其要者点到为止,
打算另外写一部研究二王的书。
就这样也在出书时被编辑删去了一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内容,
我觉得这样的通俗读物可能圈内人看到的可能性很小,
而出书不久去北京开会遇见老朋友王玉池先生,
王先生居然读过了而且谬赞一番,
说虽然是通俗读物却发现了一些有分量的观点云云。
这册《王羲之传论》是后来上海书协要出书法研究丛书,
当时的秘书长沃兴华要我也“来一本”,
而我病体未愈无力写作,
在得到同意后以已出书稿为基础,
按记忆所及作些补充交卷。
恰在书稿排印出来要我校对时,
助我编辑中国书法全集李叔同马一浮卷的方爱龙拿着一大卷文稿来了,
说要我立即审读修正等着送北京付排。
我只得把自己的书稿请一位资深编辑朋友代劳,
尽三天之力看完方爱龙的书稿让他带去北京。
所以这个小册子是留下一些遗憾的,
我想世上凡事不留遗憾的毕竟少数吧。
好在长江后浪推前浪,
眼看后来俊彦如云,
他们的工作条件比我当年好很多,
他们也比我聪明能干,
他们会做得更好一些。

长锋羊毫 发表于 2015-6-1 16:41:28

早就闻名,也向潘老师致敬。

问姓惊初见 发表于 2017-1-28 22:46:43

中国书法史,一套,江苏教育出版社,看了华人德的两汉,和刘涛的魏晋南北朝。
本来当细读,由于多年不读书,已经没了读书的感觉,呼啦啦翻过去了。
华视野开阔,说事论理,比较真实,后边的文房部分更是开了眼界,在一向论书论人的著作中,特别醒目。
刘的书更厚,内容很多,但话头多有重复。
有了这两本,王羲之以前以后的内容就都有了。
这一套书,都有电子版,但看屏幕总是不习惯,想体会一卷在手的感觉,还是看纸质的,更适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潘先生《王羲之传论》的模糊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