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5 10:55:44
原帖由 韭花 于 2010-6-5 00:4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今天去看了迟小秋的《锁麟囊》,真棒:lol
这就是我的感觉——
这方面京剧的情况要好于评弹和书法。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5 11:46:33
在后继是否有人的问题上,
我觉得京剧的情况明显好于评弹和书法。
我和几位“兼通”的朋友说及,
以为京剧在育才的方式方法上,
较多保留了一些传统特点。
比如——
抓得早,重“幼功”,
因材施教,
训练严格,
……
韭花
发表于 2010-6-5 12:37:34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6-5 10:55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这就是我的感觉——
这方面京剧的情况要好于评弹和书法。
确实如潘先生所讲,京剧情况要好多了。
各地都有戏校,这是建国以来就有的。甚至科班这种形式清朝就有了,训练方法也很科学,只是现在不那么棍棒教育了。
最重要一点(或许我说的不对),京剧演员戏校毕业以后有京剧团养着,表现稍微好点的学员不愁吃穿。名角儿更别说了,收入(我估计)能赶上民国那批演员们。谭鑫培一场700块大洋啊
书法专业就差着多了,毕业生出来没对口单位,进些事业单位就不错了
教育部门要是有个思路就好了呵,不用这么一拥而上。
走下坡路是真的,不管现在演员多叫座。遑论民国那些大家,就是一般角色搁现在也能开宗立派了。可惜,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弟子们都唱不动了,活跃的都是再传弟子,味道已经差远了。科学能发展,艺术只能叫繁荣。
昨晚看戏,颇有感慨,胡说几句,潘师见笑了
韭花
发表于 2010-6-5 12:41:02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6-5 11:46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在后继是否有人的问题上,
我觉得京剧的情况明显好于评弹和书法。
我和几位“兼通”的朋友说及,
以为京剧在育才的方式方法上,
较多保留了一些传统特点。
比如——
抓得早,重“幼功”,
因材施教,
训练严 ...
对,书法专业半路出家的多。不及京剧从小打底子。传统方法虽然恨了点,但是不能不承认卓有成效,像富连成,对整个京剧事业居功至伟。
不大了解评弹的情况,是不是家传的居多,不那么大张旗鼓的搞类似的基础教育了?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5 16:24:04
去夏看了上海戏校那些八九十来岁的孩子演出的《打龙袍》。这些孩子,不管什么行当个个唱念做打那么到位准确,观众,尤其是老年有过不少看戏经历的观众赞叹不已,采声掌声不断,为之大感欣慰,认为大有前途,是希望之所在。我想,这些年幼的孩子,能经多久的训练呢?短期之内能得如此,大概一是选材严受教早,二是训练严格而有序有效。以前说,学戏是打出来的。孩子年幼不知事,师傅的严厉也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以后弟子们学有所成再忆及当年事,自会生感激之情。相对而言,评弹、书法的训练就宽松得多。可能,学艺在筑基阶段,还是严格甚至严厉一些为好。
昆仑奴
发表于 2010-6-5 18:51:18
京剧作为国粹,国家重视,资金自然到位。不过金玉其外,其实危机不小,国家拿大资金投入的新剧目艺术水平不高。老剧目就是那几十出大熟戏,知名演员每年能在舞台上演的,也就数的过来那几出。剧目开始退化。虽说生书熟戏,天天起解,日日会审也没多大意思。比如程派戏,一般点的程派演员,会的戏,只要够一个巴掌的数,就够演几年的。
评弹的地域性限制限制了市场,受众群体的减少,艺术品种自然要萎缩。这方面京剧要好些,本身是全国性的剧种,这几年宣传普及做的也比以前好多了。很多青年都开始能听京剧了,能开始听,就可能是喜欢的开始了。
京剧,昆曲,评弹,这些东西,悲观点想,大概也只能作为传统戏曲的余韵留声了,光大之日,恐怕很难了。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6 11:41:41
原帖由 昆仑奴 于 2010-6-5 18:5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京剧作为国粹,国家重视,资金自然到位。不过金玉其外,其实危机不小,国家拿大资金投入的新剧目艺术水平不高。老剧目就是那几十出大熟戏,知名演员每年能在舞台上演的,也就数的过来那几出。剧目开始退化。虽说生书 ...
足下所说甚是。
传统文化艺术所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是一样的,
文化发展的决策,
非我等平民百姓所能置喙,
那是“大文化”学者专家们的事。
京剧的现状也未容乐观,
剧目老化亦非自今日始。
逢年过节必演《龙凤呈祥》到“芦花荡”作结,
各路精英合作贴演必是《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即使是名角出演出票大好,
其实基本都是对流派创始人所演剧目的模仿,
犹如书法的临帖。
能带点自己特色又恰到好处有所深化的已属难得。
这样的局面确乎让人不能盲目乐观,
评弹的情况也相仿佛。
一位书界的朋友说,
现在的戏曲演出临帖能临好已经不容易啦!
任何事物,
有盛必有衰,
有发生发展繁荣壮大必有衰落乃至灭绝。
现在的纷纷“申遗”,
大概并非都能盛世再现青春永驻的。
我前面所说,
只是就专业人才的培育方式方法,
京剧可能比评弹和书法来得有效,
书法可以考虑借鉴而已。
秋波
发表于 2010-6-7 07:29:02
姑苏归来,因事特忙,没有及时添砖加瓦甚以为憾.
这次我的片机所拍照片无多,现补一点.
这位细皮嫩肉的车夫可不简单.能让他拉一趟也是福气.
秋波
发表于 2010-6-7 07:33:31
三个阳光男孩
灿烂的笑容可以说明这次雅集的一切/
秋波
发表于 2010-6-7 07:40:12
师母与予予二位摄影高手.
班上摄影高手还有文利\福气岑浦等,
更有一位曾是专业人士的大眼这次没有显山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