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门外弟子愚钝,不得要领,请先生谈谈我临书的症结所在。(隶书与章草)
稽首叩谢!!!!!!!
[ 本帖最后由 凌云山人 于 2006-12-6 00:48 编辑 ] 再请潘师指正。
:loveliness:
急切期待中!!!!!!!!
[ 本帖最后由 凌云山人 于 2006-12-6 00:49 编辑 ] 原帖由 凌云山人 于 2006-12-6 00:30 发表
:D :loveliness:
吾习书虽历十余年,时作时辍,於篆情有独钟,不离不弃。隶书则独喜张迁敦厚雄健,端正朴茂。
七年前,曾有幸得吴门怡斋老程质清指授而习张迁,因在姑苏观前近程老青果移,有缘 ...
某与 程先生初识于80年代之初,一见之下,惊异其用时人久已少见的何道州迴腕执笔法作字,继而交谈亦甚相得,后又屡屡相见接谈于沪苏二地。姑苏清洲观前程宅亦曾一到。而得知 程先生去世,已在久别后的2002年秋再到姑苏时了,闻悉不胜唏嘘!不想今日在网上遇见的足下,曾得 程先生指授,也是巧缘了吧。
看过所临《张迁碑》,建议笔下力求收紧而圆厚,字势造型再求准确,以便得其真髓。 看过所临《张迁碑》,建议笔下力求收紧而圆厚,字势造型再求准确,以便得其真髓。
:D 谢先生,门外弟子谨记!!!!!!!
浏览先生诸帖,先生对多年前旧作,常有“当时笔道未能收紧”之语。
“笔道紧”,似为书家之要诣,门外弟子愚钝,未悟其要,请问先生如何使笔道收紧??????
门外弟子瓯越凌云山人稽首再谢!!!!!!!!
[ 本帖最后由 凌云山人 于 2006-12-9 18:31 编辑 ]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6-12-6 12:57 发表
某与 程先生初识于80年代之初,一见之下,惊异其用时人久已少见的何道州迴腕执笔法作字,继而交谈亦甚相得,后又屡屡相见接谈于沪苏二地。姑苏清洲观前程宅亦曾一到。而得知 程先生去世,已在久别后的2002年秋 ...
:handshake 原来先生与程老是旧识啊!!
姑苏清洲观前青果移,虽常叩拜,然门外弟子愚钝,未得其何子贞回腕笔法,怡斋老亦以赵松雪“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为训。
而程老先生为人谦虚平和,诲人不倦,曾分别以散盘铭·石鼓·张迁·章草笔意为余作励志四条屏,其一既以散盘铭集字为余作,为人当自强诗一首:鸿来三月暮,新柳掠宫墙,履湖边斥垦,为人在自强。
可见老先生对后学的掖进之情,今发其二于有志於学书者共勉,君子之於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
[ 本帖最后由 凌云山人 于 2006-12-9 23:24 编辑 ] 近来羁于杂事,未来拜访先生,请先生安!
"山东古刻石拓片展"一帖的疑问顶至此处,请先生解惑:
请教先生此拓即为张迁原貌?还是椎拓过甚之故,感觉线条有点瘦劲,平常临习时是否该加强线条的厚重感呢???????
门外弟子瓯越凌云山人迷惘,请先生解惑!叩谢!:handshake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attachicons/image.gif图片附件: 《张迁碑》。.jpg (2006-12-4 18:53, 271.78 K)
下面图片是缩略图,请点击 这里 或缩略图浏览原尺寸图(分辨率:850*1280)
http://www.sf108.com/bbs/attachment.php?aid=731415&noupdate=yes 不错啊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原帖由 凌云山人 于 2007-1-7 23:15 发表
近来羁于杂事,未来拜访先生,请先生安!
"山东古刻石拓片展"一帖的疑问顶至此处,请先生解惑:
请教先生此拓即为张迁原貌?还是椎拓过甚之故,感觉线条有点瘦劲,平常临习时是否该加强线 ...
这里所示,为山东石刻博物馆的拓片,带来复旦只是展览,应该不会假。感觉线条“瘦劲”,可能是有了“《张迁》厚重”的先入之见。说《张迁》如何如何厚重,或认为用方笔,大概是只看剪裱本第一页留下的错觉。系统深入临写《张迁》,会觉得它不是有人想像中的那么“重”,用笔也圆厚。这和学颜一样,学颜也是没有黑气而有清气者为上。如果你去山东泰安岱庙看看,紧挨《张迁》的《衡方》远为“厚重”,对比之下《张迁》就觉得清劲了。 谢先生当头棒喝!!:handshake
弟子一直以《张迁》"方整拙厚"为要,差点误入歧途。
一“清”字,弟子谨记。
再次叩谢!!!!!!!!
以此花祝先生新年吉祥如意,身体健康。
[ 本帖最后由 凌云山人 于 2007-1-10 21:26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