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2-7-29 00:45 编辑
9. 学书简历:
我的家乡甘肃甘谷传说中是伏羲故里,也是先秦故里,甘谷汉简的出土地,自古就比较重文风,家族里能写会画的长辈也比较多,父亲从小受祖父一辈的熏陶影响,写的一手端正刚劲的柳体,父亲从下就要求我练习大楷
借用蒋勳先生《汉字书法之美-舞动行草》里面有一段关于小时练字的回忆,来描述我小时懵懂习字的情景,感觉非常贴切
“寫毛筆字從幾歲開始?回想起來不十分清楚了。好像從懂事之初,三、四歲開始,就正襟危坐,開始練字了。
「上」、「大」、「人」,一些簡單的漢字,用雙鉤紅線描摹在九宮格的練習簿上。我小小的手,筆還拿不穩。父親端來一把高凳,坐在我後面,用他的手握著我的手。
我記憶很深,父親很大的手掌包覆著我小小的手。毛筆筆鋒,事實上是在父親有力的大手控
制下移動。我看著毛筆的黑墨,一點一滴,一筆一劃,慢慢滲透填滿紅色雙鉤圍成的輪廓。
父親的手非常有力氣,非常穩定。
我偷偷感覺著父親手掌心的溫度,感覺著父親在我腦後均勻平穩的呼吸。好像我最初書法課最深的記憶,並不只是寫字,而是與父親如此親近的身體接觸。”
后来上了中学,功课忙,就基本中断了。不过上高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学校的书法比赛,随手写了一篇参赛,竟然得了二等奖,刚上大学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学校的书法比赛,也获得了个二等奖,可能是虚荣心把,让我对书法又有了从新拾起的愿望,呵呵···于是就买了笔墨纸,在宿舍里就算是“从操就业”了吧,当时想找个老师教,因为上的是工科类院校,周围写字的人比较少吧,我也没遇上,于是就买了北京体育出版社出版的那套书法教学VCD碟片,练习颜体,记得当时学习的方法就是把VCD碟片上老师的示范用笔动作放慢到很慢很慢的速度,一点一点的模仿。
周末的时候经常跑到兰州的城隍庙(文化市场)去看那些摆摊卖字书家的挥毫,
大三大四的时候,课比较少,平时还会跑到兰州的师范类的高校旁听他们的书法课。
就这么自己摸索写了两年多吧,因为在学校书法摄影协会担任宣传干事,协助学校组织举办书法比赛的时候,认识了兰州的王永福老师,他比较擅长隶书,就跟随他开始学习隶书,临习的是《曹全碑》,也是写了两年多。
工作以后,因为工作的性质和兴趣有差距,还有过考取书法研究生的计划和打算,当时那段时间几乎每天下班吃晚饭,从七八点开始,都会一直写到半夜一两点,为了准备考研,还自学日语。
09年年底,为此专门去了一趟中国美术学院取经考察,在那认识了牛子老师,他建议我把书法当做业余爱好。在那也认识了几个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朋友,和他们交流后,觉得在艺术的道路上到底能不能走的很远,其实和上不上书法研究生,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书法江湖办的特训营前几期正好了在青岛,得此便利的地利条件,于10年2月、7月,11年的10月,参加过三期培训,牛子老师教会我很多很多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