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秋良宵携手再上层楼 [复制链接]

版主

名胜书迹斑竹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191#
发表于 2008-10-13 14:48:1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万里天 于 2008-10-5 10:03 发表
原以为工作室有的的帖子函授班肯定有,
所以这边不经常来
今天才从头细细欣赏一遍
非常羡慕
我的中秋之夜是在海上,
去年也是.
祝福潘师全家
祝福各位师兄全家幸福


谢谢 万里天    

也为你祝福!

中秋之夜在海上,真是无奈哦。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过你拍的海蛰等有趣的东西。很羡慕你能接触到很多我们不能见到的事和物。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名胜书迹斑竹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爱心会员

192#
发表于 2008-10-13 14:51:2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怜幽草 于 2008-10-11 21:03 发表
看到良桢兄一口气写了两幅,知兄身体状况大有改善,放心了




天怜幽草兄,好久不见,问候!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93#
发表于 2008-10-20 20:57:2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克己 于 2008-9-15 23:25 发表



哈哈,潘师宝刀未老。

美妙的夜晚,娱乐与学习并重!

“宝刀”从未,老则老矣!

中秋之前与克己酝酿此事,我说病了以后不敢用丹田劲发声了。克己君说:“老师可以轻声哼哼啊。”
但那天我还是满宫满调地开口的。唱不动许多,就唱了四句。不过一点都不含糊。因为我说过,书法用笔到位就如唱戏的咬字吐音,要注意处理好“头-腹-尾”,字正腔圆。所以宁可只有四句,也要力争字字地道。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94#
发表于 2008-10-20 20:59:41 |只看该作者
昨天,我在网授班转了余叔岩先生的一篇“要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对几位年轻人说过,学习书法用笔,先须能到位,犹如中国戏曲咬字吐音的讲究“头-腹-尾”。此见京剧须生泰斗级大师余叔岩先生的一篇度曲“要诀”,正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者也——

[资料]余叔岩《度曲十病》
(一)方音:天下之大,百里殊音。入门学戏,读字须先正其所犯之“土”音,然后可与言曲。西、北方音犷重,犯者居多;南方鄂音所称,犯者而少;中原实五方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矣。

(二)犯韵:同一方音,又各有单犯某韵。北人有犯“支思”、“银蝇”、“油肉”不分者;南人多犯“横红”、“分风”、“难蓝”相混。应明辨字之反切、声韵,出口审音。唱时一经出现舛误,须立即纠正。

(三)截字:一字出口无论工尺多少,必须唱完,口不改型,至字尾方可收回本字之韵。若中间口形略有变异、张合,将字截为两段,单字唱成叠字,或工尺未完、收口过早,致仅有余腔而无字。此病最易忽略,宜审慎之。

(四)破句:句法乃文理所关,不可误断、误连。断句不清必将割裂词义,冒现歧义,甚而贻笑于人。

(五)误收:某字应收某韵,乃一定之规。常有出字无舛误,及至行腔,自恃嗓音清亮、高亢、气足,纵情使长腔,遂至往而莫返,归韵时信口为之,不知念成何字。此为第一大病,虽名优老伶亦常见不鲜,应警之戒之。

(六)不收:一字唱完,字尾之后收音,完成本字,再唱下一字,须交待清楚。如出而不知收,仅有字音之体,尚欠归结。若囫囵含糊,更不知所宗。此为不明归韵收音所致,须知按类归收字音必然有束。

(七)烂腔:字到口中须要留顿,落腔更要简净;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腔须细刻水磨、咀嚼品味,方成绝唱。否则,刚劲趋于僵硬,柔和近乎绵塌。曲中圆柔处最易唱成“烂腔”,俗称“棉花腔”。不可不戒。

(八)包音:即音包字也。出字不清,腔又太重,字为音所包。旁人听之有声无字,及至唱完,不知何字何曲。此系只会用咽,不会用口,不明五音四呼之故。声音发出,依字分属五音各位。别其四声,判其阴阳,全在口腔上用劲,方能字清腔正。若仅凭咽部发音,不辨喉舌齿牙唇等,音虽袅袅绕梁,然终成笑柄。

(九)尖团不分:北方团音居多,穿齿之尖字较少。少成习惯,不能自知。如读“湘”为“香”,读“清”为“轻”,读“前”为“乾”,读“焦”为“交”,诸如此类,实难详举。入门不为更正,终身不知辨别。要知字音出口有风即尖,无风即团。皮簧唱念,乃依中州韵为据。熟记之后,辩其字音送气与否,分之亦甚易也。

(十)阴阳不辨:字之音义,清轻者为阴,浊重者为阳,故四声皆有阴阳。平声阴阳人易辨之,上声阴阳判之则难,全在字母区分。去声阴阳至关重要,如“帝地”、“冻洞”等。入声也有阴阳,如“决绝”、“发伐”;中州韵“入派三声”,于此分之甚细,不可不审。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95#
发表于 2008-10-20 21:04:37 |只看该作者
昨晚,克己君在看过楼上内容之后给我来了短信,略谓“对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来说,这几句就稀松平常,甚至索然无味。”“实践者的话开始让人觉得没什么稀奇。只有体会到以后,才觉得说得确实太好了。”“有几点很重要,……知道,但是做不到。”

我这样以短信回答他:“是的。所以我提倡弄书法的人要熟悉一些中国的其他传统艺术。其中有一线贯通的共同规律和因素,有触类旁通之利。”

且转述如上,聊供参考。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196#
发表于 2008-10-20 21:04:4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开分,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金牌会员

Member

Rank: 12Rank: 12Rank: 12

197#
发表于 2008-10-20 21:05:1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8-10-20 21:04 发表
昨晚,克己君在看过楼上内容之后给我来了短信,略谓“对没有亲身体会的人来说,这几句就稀松平常,甚至索然无味。”“实践者的话开始让人觉得没什么稀奇。只有体会到以后,才觉得说得确实太好了。”“有几点很重要,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8#
发表于 2008-11-3 14:27:34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09-5-10 13:16:04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200#
发表于 2010-3-24 09:35:01 |只看该作者
盼望10年的涵授,我也能参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3:08 , Processed in 0.0178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