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为弹词名家杨氏昆仲作新旧写件 [复制链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1#
发表于 2008-7-17 20:40:4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堂和气 于 2008-7-17 19:30 发表
书坛杨家将!
今年较忙,好久没来了,

欢迎常来!

场远弗来要牵机恁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2#
发表于 2013-5-28 22:53:01 |只看该作者
潘老师的隶书真是吃到纸里了,真好。学生有个体会:书法和传统曲艺十分相通。我从小爱听京剧昆曲,最欣赏余派老生,“十八张半”不知听了多少遍。余叔岩的“提溜音”唱法和中锋嗓子对我理解用笔帮助太大了,我在临王羲之的手札时常能体会到右军和叔岩的手法相近和精神相通处。

点评

潘良桢  谢谢足下对此旧帖的关注! 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各门传统艺术,可能都有一些共同处,可能就是“民族性”之所在,这是值得研究的。比如讲究“中”,一般不走“剑走偏锋”的极端路子,“中庸”却不平庸而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5-30 20:49:07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3#
发表于 2013-5-30 20:49:07 |只看该作者
虫斋 发表于 2013-5-28 22:53
潘老师的隶书真是吃到纸里了,真好。学生有个体会:书法和传统曲艺十分相通。我从小爱听京剧昆曲,最欣赏余 ...

谢谢足下对此旧帖的关注!

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各门传统艺术,可能都有一些共同处,可能就是“民族性”之所在,这是值得研究的。比如讲究“中”,一般不走“剑走偏锋”的极端路子,“中庸”却不平庸而且因而能保持其“上下左右”变化的“弹性”;又比如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一套自己特有的表现“程式”,却又能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地变化无穷;……当今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转型之际,各门传统艺术受到严峻考验和挑战。如何继承创新“适者生存”是各个时代都面临的问题,而以当今为甚。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传统艺术向何处去?有担当的当代中国人,可能都在思考、试验、实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4#
发表于 2013-5-31 18:09:0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传统艺术向何处去,在文人阶层已经土崩瓦解的今天,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但又无法逃避。就我所爱好的书法和京剧两门艺术来看,这两门艺术的“主流”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降低自身的品格去向日趋低俗的大众文化口味献媚,此谓曲学阿世,令人“痛贯心肝”。当今拿毛笔的人泛滥成灾,但真正搞书法的人就那么几个,因为大部分人写不出品格来,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想写出品格。我看过蒋维崧老先生生前的一个采访视频,蒋老说“书法是属于文人的”,我听了总觉得心里不是味道。我手头有一本去年浙博出的纪念朱家济先生的那个展览图册,翻了又翻,又想起他四弟朱家溍先生的杨派武生和“蜗居”,越来越觉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式微,是有原因的。学生今年读大二,生活费有限,挤出来买书的钱就更有限了。出于对京剧现状的失望,我曾决心再也不买京剧方面的书了,但前一段时间还是没忍住,又买了一本厚厚的《吴小如戏曲文录》,收到后独坐寝室,在室友打游戏声音的伴奏下捧读至夜半,伤心极了。我们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就这样断送了,是既对不起祖宗又对不起子孙的。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但艺术又有教化大众的作用,自降品格的“艺术”不配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适者生存不是自甘堕落的借口,而当今的书坛菊坛似乎……
    石涛有名言,“笔墨当随时代”。我觉得书法艺术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利用好时代具有的丰富资料和开放眼光所赋予我们的历史高度,虔诚地对待这门古老的艺术,做一点对得起良心事情才行。任继愈先生说“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为将来积累资料”,对于书法来说,当代的人即使解决不了书法面临的问题,就算多做些平心静气的尝试,多做些保留资料的工作并把我们的书法实践也作为一种资料保留下来,以待来哲研究思考,不也是对得起民族良心的吗?
    中午花了一百多大洋买了一本《顾随文集》,看来又得节衣缩食到放暑假了。对我来说,字还要写,戏还要听,我就好好读我的书吧。一个20岁的小孩也干不了别的。学生拙见:一个人如果没有古道热肠的精神,写隶书是写不出品格来的,所以我翻旧帖学习看见潘老师的隶书对联才有了这么多感慨。敝箧所藏《王羲之传论》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买到的,珍藏在箧如芝兰在室,太快活了~感谢潘老师对我们后学小子的教诲。愿吾师安康。

点评

潘良桢  见君此复,甚为欣喜。 文化本是人群生活实践经验之共同认识、总结、传承与积累的成果,在社会进化过程随着新鲜文化的加入中自会发生不断的更新而越来越丰富、丰厚。同时也有的东西会被淡化、边缘化或“冷藏”起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2 16:54:58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15#
发表于 2013-6-2 16:54:58 |只看该作者
虫斋 发表于 2013-5-31 18:09
中国传统艺术向何处去,在文人阶层已经土崩瓦解的今天,这个问题太沉重了,但又无法逃避。就我所爱好 ...

见君此复,甚为欣喜。
文化本是人群生活实践经验之共同认识、总结、传承与积累的成果,在社会进化过程随着新鲜文化的加入中自会发生不断的更新而越来越丰富、丰厚。同时也有的东西会被淡化、边缘化或“冷藏”起来,以后可能会被“重新发现”而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新世界的新人群所接受、喜爱,此情中外历史何止一见。其被“冷藏”的时间可能或长或短,也有的似乎永远被抛弃而消失了,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一定程度的必然也有纯属偶然。当然,作为人类生活史上的成果,尤其是优秀成果,如果因为一时之间的感到“不需要”、“没用”、“没兴趣”而任其消失冥灭得无影无踪不可再生,那是太可惜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得人们无暇一一细察传统文化的价值,躁动之下往往轻率抛却,弃之如敝履,因此世界有保护”非遗“的举措,中国也在两年前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所以有的东西是需要有人来“守望”的, 使之不绝如缕一线尚存,有望被人“再认识”、“再启用”而服务人群生活。而“守望者”常常会遭人耻笑“不合时宜”,而且长期在贫困中固守,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所谓“安贫乐道”,所谓“君子固贫”,所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守望"是要付出的,但也是有功人类文化的”善举“。
知道足下还是一位”90后“的在读大学生,竟然节衣缩食买书读书,以虔诚之心学习传统艺术,以“对得起良心”自律自励,让我这垂垂老矣的“40后”大为感动;《顾随文集》是顾先生弟子叶嘉莹教授所编,本身就是“守望”文化遗产的善举,更得知足下所购《顾随文集》竟然花了一百多大洋,而我当年买此书正是“全民经商”岁月中,原本不高的书价还因为是为清仓而处理的“特价书”而以不到半价的钱购得,岂非曾经被边缘被冷藏被贱卖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过二十几年就咸鱼翻身了吗?这些,都是让人感到无比欣慰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6#
发表于 2013-6-2 21:12:10 |只看该作者
潘良桢 发表于 2013-6-2 16:54
见君此复,甚为欣喜。
文化本是人群生活实践经验之共同认识、总结、传承与积累的成果,在社会进化过程随 ...

多谢先生赐教,小子只有努力再努力了~
传不习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23:39 , Processed in 0.01737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