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潘良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近临《曹全碑阴》(新增补写长跋) [复制链接]

版主

上海师范大学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优秀管理员

21#
发表于 2008-7-13 09:16:27 |只看该作者
这跋好长啊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2#
发表于 2008-7-13 11:08:22 |只看该作者
又将写一小段补跋。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3#
发表于 2008-7-13 13:35:02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8-7-13 11:08 发表
又将写一小段补跋。
是我看到最长的拔文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4#
发表于 2008-7-15 15:12:19 |只看该作者
补跋。
刚刚写的。
因为余地太小,只能简约一些了。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5#
发表于 2008-7-15 16:57:51 |只看该作者
呵呵~~套间沙发
简约的补跋更精!

使用道具 举报

认证会员

Member

Rank: 8Rank: 8

26#
发表于 2008-7-15 17:56:23 |只看该作者
鄙人去年酷暑曾去西安碑林亲睹《曹全》并细心揣摩碑阴,觉得几与碑阳一样流丽,但更显率意一些。

私下揣度,如能参汉简笔意进去,似更佳妙。

在俺的映象中,吉林文史出版社的那套书中有碑阴。

潘师追求是另一种味道了。
崇传统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liushi321@yahoo.cn
410005    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路178号(一中内)。13873100132
http://liushiqingke.blog.163.com/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7#
发表于 2008-7-15 21:14:11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留时 于 2008-7-15 17:56 发表
鄙人去年酷暑曾去西安碑林亲睹《曹全》并细心揣摩碑阴,觉得几与碑阳一样流丽,但更显率意一些。

私下揣度,如能参汉简笔意进去,似更佳妙。

在俺的映象中,吉林文史出版社的那套书中有碑阴。

潘师追求是另 ...

能看一看名碑原石原刻,是不浅的眼福。

一般都以为《曹全》有汉简书风味,也有人认为学写汉简应该先写《曹全》。不过,窃以为碑毕竟是碑,其风味与简书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各人看法不同,追求不同,原本不必一致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8#
发表于 2008-7-16 23:03:22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潘师题跋的释文,文字已经潘师审定修正。

汉《曹全碑》,明万历间出土于陕西郃阳华莘里村,移入郃阳县学。明末以大风折树遭压而断裂,现置西安碑林。其初出未断一字不损拓本传世极稀,知惟川沙沈氏旧藏,今归上海博物馆者耳。以原石保存尚称良善,即断后拓本亦见字口如新曲尽笔意,而书法亦复劲挺娟秀喜人,清人多所赞叹。碑派书学多取具质朴浑厚之胜者,故杨惺吾颇轻之,其《平碑记》譬为“犹真行之有董赵”。近人祝嘉亦久轻之,至暮年临仿再四,方恍然觉悟,差失之交臂矣。
金石之学,其初服务于经史考订,乃用其文献价值耳,重其书之美者则常遭讪笑,犹重古书字体刻印之美者,辄遭目录学家“玩古董”之讥也。故据以考订经史之学者,蒐罗墨本必求其齐全而无所遗者。书法碑学兴起未久,石印技术亦发明推广,碑版墨本因得广泛流传,而此时购求墨拓石印本者,多为习其书耳。而书贾求售,亦应其需而为之矣。为利其售,自思降低出版成本,且贱其价,故不惟尽截题跋,且只印碑文而略去碑阴。为碑阴题名,字多重出,初学临仿者多厌之,故尔。岂知碑阴恰以字多重出而适见其妙变不尽也。清朱履真谓:“惟碑阴五十余行,拓本既少,笔意俱存。虽当时记名记数之书,不及碑文之整饬,而萧散自适,别具风格,非后人能仿佛于万一。此盖汉人真面目,壁坼、屋漏尽在是矣。”徐树钧亦谓:“碑阴书神味渊隽,尤耐玩赏。”真知者言也!
余临写《曹全》亦久矣,而未见一并印入其碑阴文字者。前于《中国书法全集》之“秦汉刻石卷”获见一二,仿写之余,激赏不已,而以未窥全豹为憾耳。近门下吴生自杭州来,携一册碑阳碑阴齐全本《曹全碑》相赠。取归把玩数日,爱不释手,因分二次临写一过。“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余过花甲矣,此临略得仿佛耳。
                        戊子盛夏,良桢

使用道具 举报

函授学员

Member

Rank: 10Rank: 10Rank: 10

29#
发表于 2008-7-16 23:06:15 |只看该作者
补跋:
金石学于文献与书法之倚轻倚重,亦有起伏。其初《集古录跋尾》犹重书,而《金石录》则专以文献为重矣,其自序谓:“至于文词之媺惡,字画之工拙,览者当自得之,皆不复论。”乾嘉间《授堂金石跋》亦然。而《语石》则云:“究以书为主,惟评骘文之美恶,嫌于买椟还珠矣。”桢再记

使用道具 举报

版主

上海师范大学版主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优秀管理员

30#
发表于 2008-7-17 10:33:38 |只看该作者
初跋看不太清楚,是否再上些细节更好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20:18 , Processed in 0.01717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