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021|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作品】] 潘师旧文:古人说下墨与发墨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7 21:22:24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无意中看到潘良帧先生曾发表过一篇《古人说下墨与发墨》,搜集了大量资料,请大家参考

                                                                 古人说下墨与发墨


介绍一点所见材料,看看古来人们对“发墨”、“下墨”认识的发展情况。

米芾《砚史》一“用品”:
“器以用为功。……夫如是则石理发墨为上,色次之,形制工拙又其次,文藻缘饰虽天真,失砚之用。”

此唯言“石理发墨”,为砚石质量之最要者。《砚史》所述诸砚,以“发墨不乏”为佳评,屡屡见。

米芾《砚史》有时也已意识到后来所谓“下墨”与“发墨”的区别。

其三“唐州方城县葛仙翁岩石”云:
“稍磨之,墨已下而不热……。若石滑,磨久墨下迟,则两刚生热,故胶生泡也。此石既不热,良久墨发生光,如漆如油。……岁久不乏,常如新成,有君子一德之操。”

此所述,分明已见“下墨”与“发墨”之别。但尚未有“下墨”说法,而为“墨下”、“墨已下”云云。别处还有其他说法。

米芾《砚史》十一“潭州谷山砚”:“得墨快,发墨有光。”

十三“归州绿石砚”:“得墨快,渗墨无光彩。”

说法又异。“墨下”即“下墨”又见说为“得墨”,“发墨”似乎又作“渗墨”。

然而,米芾《砚史》十六“苏州褐黄砚”称:

“理麄发墨,不渗。”

按诸用砚常识,石理粗则“下墨”快而“发墨”不好,米芾在此却说成“理麄”而“发墨”,不过“不渗”。如果不胶着于字面,米芾并未说错,只是概念与前不一致罢了。

《砚史》二十六“性品”复概言之:

“大抵四方砚,发墨久不乏者石必差软,扣之声低而有韵,岁久渐凹;不发墨者石坚,扣之声响,稍用则如镜走墨。”

可见,笼统而言研墨于砚产生墨汁的情况,还是用“发墨”,与其屡屡所说“发墨不乏”相合。

米芾《砚史》所见相关者,大体如上。以后再看他家之说如何。

南宋陈槱《负暄野录》卷下“论笔墨砚”:

“砚贵细而润。然细则多不发墨,惟细而微有铓锷,方其受墨时,所谓如热熨斗上搨蜡,不闻其声而密相粘滞者,斯为上矣。”

此谓“发墨”,当为后人之谓“下墨”也。或笼统言之,为经研磨而较快地成墨汁。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砚辩”言及“歙溪龙尾旧坑”砚石时谓:

“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并无声,久用不退锋,……”

言及“黒石金星”时谓:

“色漆黑,细润如玉,隐隐金星,水湿则见,乾则否。发墨如泛油,无声,久用不退乏……”

与米芾《砚史》之屡赞“发墨不乏”为近。

其言及“洮河绿石”时谓:

“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

则笼统言之,似亦称“发墨”。

比赵明诚小一辈,生于北宋末的金石家洪适曾集刻几种说砚著作,其中有著者佚名的《歙砚说》一卷,当为北宋人著。内有说及螺纹砚者,可注意者如下——

“粗罗纹稍细者,易为磨墨;细罗纹稍坚者,最能发墨。或以为易磨墨为发墨,非也。唯蔡君谟论得其要。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

米芾《砚史》已经言及“墨下”、“得墨”与“发墨”的区别,此见已经把“以为易磨墨为发墨”作为误见提出了。

虽经《砚史》、《歙砚说》之明言,世人说砚,犹自以“发墨”概言之。同出宋人手可能稍晚而著者佚名的《端溪砚谱》说及诸砚,屡见——

“虽润,亦不发墨。”
“润不及坑石,而发墨胜之。”
“坚润不及,发墨胜之。”
“极润,不发墨。”
“嫩石细润发墨。”

作《端溪砚谱》的,当属行家,其用语亦如此。

砚作为读书人一日不可离的主要文具之一,而且是长相随的耐用品,久来受重视。至明清间,文人学士好砚蓄砚之风更盛,相关著作因而亦多,即使没有专门著作,他们的文集中也多有或多或少的砚铭文字。我无力一一爬疏,只能就手边见到的举其一二以略见一斑。

屠隆《砚笺》之“研”:

“研以端歙为上。古端之旧坑下岩,天生石子,温润如玉,……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坏笔者,为希世之珍。……端取细润停水,歙取缜涩发墨,兼之斯为宝矣。”

为“四宝”作笺,犹尚笼统言之。

晚明张宗子,可算大玩家,有《端砚铭》:

“润如玉,能发墨。面无鹧斑,而眸无鸜鹆。此石瑶也,而近乃出端族。”

又有《二十八友铭》,其自序谓:“余家旧物,失去强半,而余尚识其姓氏,如得故友,故曰友也。”其中有“石皮研铭”:

“内马肝,外犀革,此谓研皮,不裹痴骨。”

收入文集,注云:

“山民收藏。天然糕拙研,旁带松皮,肉地细润,而发墨如砥。”

补充所见宋人的材料——

欧阳修:
“龙尾溪石坚劲发墨,金星为贵,石理微粗,手摩之索索有锋芒者尤佳,在端溪上,端溪以北岩为上,龙尾以深溪为上,较其优劣,龙尾远出端溪上。”

高似孙:
“紫如猪肝,密理坚致潴水,发墨如玉,磨无声。”

明人华亭陈继儒《妮古录》卷三:

“绿端松磐砚,长七八寸,盖砚板也。其上刻松枝石磐,而以半磐为研池,细润发墨,赵子昂铭其阴。”

以上所见,欧阳修所谓“坚劲发墨,金星为贵,石理微粗,手摩之索索有锋芒”,“发墨”之意似乎正是我们所说的“下墨”;而高似孙、陈继儒又是笼统

以“发墨”言之。

看,也可以,必须如米芾所说,得向日观之,店堂里的那点灯光还不行。


明万历进士王宇泰谓:

“盖砚之发墨,以用久不退乏为贵。今世所有古端砚,虽光如镜面,而以墨试之,索索而下觉有芒久不乏者,多唐末宋初物,至盛宋时,岩穴闭绝无此种。”

清初陈道山曰:

“永乐中,遣中使采水岩西洞石,细润发墨。明初斧斤不辍,今已凿穿。”

清计楠《端溪研坑考》“国初重开水岩老坑”一节引《石语》(未标作者,视内容当为清人著作)云:

“唐宋古砚大者,老、新坑十余种,落墨而不发墨,不如水岩之美。”

从则遇到下墨而不发墨的问题,故有所区分甚明。

清初王渔洋曰:

“上岩之背曰屏风岩,石质坚紧,最发墨。然肌理粗燥损笔,亦称龙岩石。”

是则此处之称“发墨”当为我们所说“下墨”也。

王渔洋又有曰:

“小湘石有眼星,不发墨,止可调朱。”

此称“发墨”实亦“下墨”耳。

王渔洋又有曰:

“石室山之北岭曰黄坑,色纯紫而微黄赤,温润细密,惜不甚坚,扣无声,颇发墨,然难贮水。宋坑之外,此亦为良。”

此“发墨”似又非“下墨”之谓,或确为现今所谓“发墨”,或亦笼统言之欤?

王渔洋言及金星石有谓;

“石出德庆,黒如漆而多金星,亦发墨,品在宋坑中岩下,朝天岩上。”

言及锦文端石有谓:

“北岭之东曰锦文端石,质坚紧,色青紫,浓淡相间如锦,扣之清扬,甚发墨。然粗而少润,品在黄坑下。”

此二处说“发墨”,显然乃下墨之意。

年长于王渔洋五岁的朱彝尊也是好砚者,著有《说砚》一卷,其释“发墨”谓:

“试以墨,如熬釜涂蜡然,斯为发墨。”

似亦将下墨发墨笼统而言发墨。

清初虞山钱朝鼎撰《水坑石记》一篇,结尾时慨然叹曰:
“江南惟曹秋岳严伯玉可与论石,以其客岭南久,所藏水岩最多。馀子耳食,不啻扪烛扣盘,为之喷饭,因存其说如左。”
此处提到的曹秋岳,即曹溶,秀水人,应该就是钱牧斋的老友,为《绛云楼书目》作“题记”的那位。为行家推为知砚识砚的曹秋岳言及宣德岩时谓:

“石色深紫,坚细发墨,为山坑上品。今搜采已罄,绝不可得。”

曹秋岳自己撰有《砚录》一卷,其五“别种”有曰:

“砚山将起,其发祖处为屏风岩。其石性硬而滑,不发墨。俗呼为屏风背。”

此言发墨,当指下墨。

上帖所引者,亦出其“别种”。

清初宣城施闰章撰《砚林拾遗》一卷。其“砚品”有谓:

“洮砚为碧玉,不下墨。登州鼌矶,下墨而麄。……歙金星眉子砚,细润发墨。

可见其于“下墨”、“发墨”分别甚明。

施闰章《砚林拾遗》还专设“辨发墨”一节:

“曹继善论歙砚云,麄罗纹稍细者易为磨墨,细罗纹稍坚者最能发墨,或以为易磨墨为发墨,非也。惟蔡君谟能言砚德,墨在砚中,随笔旋转,涤之泮然尽
去。此乃石性坚润,能发起,不滞于砚耳。黎逢石《砚赋》:水随晕而还周,黒(墨?-桢疑为墨之误)浮光而黛起。”

清初高士高兆撰《端溪砚石考》一卷,至嘉庆间,地理学家、文学家李兆洛又撰端溪砚坑记》一卷,皆说之凿凿,翔实剀切。顾炎武弟子潘次耕跋高兆《端
溪砚石考》有曰:

“端石贵重于世久矣。顾中州士大夫鲜至其地,品题鉴别,多在影响之间。”

说砚之作,多所抄撮。如蔡君谟之说,屡见称引。我觉得“墨在砚中,随笔旋转”一句颇难解,不知是否有错

同为清初高士的顺德陈恭尹跋高兆《端溪砚石考》谓:

“砚之用,发墨、不损毫二者尽之矣。不损毫,常砚皆能之,惟发墨之妙,非亲试水岩不知也。

他砚麄则锉墨,细则拒墨,水岩即不然,至肌腻理拊不留手,着水研墨,则油油然若与墨相恋不舍。

墨愈坚者,其恋石也弥甚。以他砚并之,水之分数同,墨同,手同,而为研之数,水岩常少于他砚十之三四。”

陈氏粤人,于端石所知甚深,此节亦言之甚细,所说“发墨”,及于出墨速度,应该是兼包“下墨”、“发墨”二事的笼统言之。

陈跋后面又说:

“予生长广州,相去不及三百里,间数岁一至。往往有一二所新出之石,气韵颜色几足乱真,不深心识别,鲜不为所眩惑。

亦有出自水岩,如固斋所云,精华日见,不能一执成说者。故详著发墨之妙于其后。”

可见其跋以专说“发墨之妙”为旨,认为是鉴别砚之佳劣,甚至砚石之是否确乎水岩的主要依据。

吴凇岩(纯年)官肇庆太守,乾隆癸酉(1753)年重开水岩,为作记,有曰:

“宋以前所开诸坑,今已无砚材,间或有之,石色红紫,不发墨。惟今之水坑为老坑,凡四洞,……”

“石果出大西洞者,必细腻衬手,润泽发墨、脱墨,扣之沉著,日光照耀无形,诸坑不能及也。”

是亦笼统而言“发墨”。

清乾嘉道年间有秀水人计楠(1760-1834),耽著述,撰有《端溪研坑考》一卷、《石隐砚谈》一卷、《墨馀赘稿》一卷等关于砚的著作。在《石隐砚谈》中有一节为“论发墨”:

“米赵诸公皆谓发墨之妙如漆如油,又谓下岩之石,发墨直如熬盘搨蜡。东坡则云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

至君谟所论,尤极明晰,直谓发墨非易磨,墨在砚中,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涤之泮然立尽,乃石性坚润能发起

不滞于砚耳,故识者以易磨为下墨,墨如油泛为发墨。水坑之佳者,下墨发墨二者相兼

别坑石下墨则有之,发墨殊少。如以易磨为发墨,则谬矣。前人谱中,往往误认下墨为发墨,无怪后人不知也,”

此为我所见古人对“下墨”与“发墨”辨析最为清晰者,而且用语亦与后人相同,后之人是否由此而需详析砚之出墨情况时皆称“下墨”、“发墨”?

不得而知。这是否最早发其端,也不敢即以此为断。而以其口吻,似乎宋人虽有此意而至此始明言之。



[ 本帖最后由 小书僮 于 2011-6-30 19:28 编辑 ]

Rank: 8Rank: 8

24#
发表于 2015-1-6 18:59:31 |只看该作者
斐宝 发表于 2014-8-12 17:16
磨墨虽然不磨了,砚倒是还在用的

不磨墨,砚的用处就不大了,找个碟子也可以盛墨汁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3#
发表于 2014-8-12 17:16:42 |只看该作者
磨墨虽然不磨了,砚倒是还在用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在线名家

专家工作室主持

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Rank: 30

创作导师 学术权威 劳动模范 功勋奖章

22#
发表于 2014-6-18 17:09:17 |只看该作者
顷读《徐渭集》见《砚铭》一则,因忆及此旧帖,聊为引述以供诸位参考:

“潤如玉,能發墨,面無鷓班而眸無鸛鵒。此石寳也,而乃近出端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1#
发表于 2011-7-1 15:20:35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1-6-30 23:24:21 |只看该作者
坚持就是胜利!!!!!!!福建省南靖县书洋中心小学
个人网站 http://huangyq.7ta.cn/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10Rank: 10Rank: 10

19#
发表于 2011-6-30 19:46:00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厦门刘涛 于 2011-6-29 18:24 发表

原帖尚在书法江湖商城
http://shop.sf108.com/viewthread.php?tid=32597&highlight=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1-6-29 21:46 发表

对每一位关心、关注、支持过我的网上工作的朋友,我都怀着感激之情。
现在厦门刘涛先生提示原帖尚完整存在,则可备大家参阅。
有了那个“足本”,足下所作虽然不全,却是“大字本”的“简本”,甚合老眼昏花人用 ...



整理了一个“足本”+“善本”,请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11-6-30 12:20:04 |只看该作者
“下墨”“发墨”在今天其实已属收藏文化讲究的内容了。从实用角度看,要“下墨”,砚池应粗糙,要黑色墨而细腻,就要使墨粒细,砚池表面颗粒应很细,这应该可以用油石砂纸的分级研究作参考。而要不损笔,砚的表面又要越光滑越好,看起来很矛盾,其实,不去讲究“端砚”等背后的文化内容,仅从实用出发,很容易解决的,砚身用玻璃陶瓷一类光滑材料,砚底嵌一块粗糙的材料如细油石一类的,不就解决了?

[ 本帖最后由 学艺者 于 2011-6-30 12:21 编辑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1-6-30 08:30:36 |只看该作者
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1-6-30 08:29:50 |只看该作者
砚之发墨者必费笔,不费笔则退墨,二德难兼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Archiver|手机版|函三楼书法网授 ( 浙ICP备12023790号 )

GMT+8, 2025-5-14 16:38 , Processed in 0.0226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