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我临的一点《宣示表》,请潘老师有空看看 [打印本页]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1:59:28     标题: 我临的一点《宣示表》,请潘老师有空看看

本帖最后由 问姓惊初见 于 2015-9-21 22:24 编辑

借这个机会向潘老师问好! nehr曾路过我的这个帖子,不过他的话我看不懂。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0:07

2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0:34

3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1:00

4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1:28

5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1:57

6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1 22:02:27

7


作者: 幽篁琴瑟    时间: 2015-9-22 07:37:34


作者: 王宗奇    时间: 2015-9-22 07:51:57

有柳体味道
作者: 易有太极    时间: 2015-9-22 08:07:31

好,心平气和。
作者: 孙孟良    时间: 2015-9-22 08:29:08

好,见真功夫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2 11:48:05

幽篁琴瑟 发表于 2015-9-22 07:37

谢谢。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2 11:50:03

王宗奇 发表于 2015-9-22 07:51
有柳体味道

如果练习书法比较晚,又长期不离钢笔,则柳体味总会有一点。
   另外,我的确练过柳体,王兄看的准。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2 11:51:29

易有太极 发表于 2015-9-22 08:07
好,心平气和。

有一点点心平。
     要说练字,这种心境还没几会。谢谢。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2 11:53:40

孙孟良 发表于 2015-9-22 08:29
好,见真功夫

孙兄过誉。
    我学习书法比较懒散,且把你的评价当成激励之语。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5-9-23 15:57:17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看过,
写得很好,
足下于书法有一定功力和认识。

钟繇在书法史上一般被定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
而其一生(151年-230年)近八十年岁月大部分是在汉季度过的,
而且是生活于“碑碣云起”的“桓灵之际”。
书史年代有“汉魏”“魏晋”二说,
又盛行“钟王”合称,
其间渊源大致可以由此明白。
钟繇是由汉入魏的重要书家,
这个时期汉字的主流字体由分隶递变为真书,
所以钟繇又是书法转型期继往开来的关节点上的关键人物。
那时的真书应该还在开端发皇期,
远未成熟,
可能还只是在写小字时用到,
作大字“铭石书”还是用分隶体。
钟繇又是书法史上有名的“擅三体书”的书家,
即兼擅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
相传“黄初三碑”出于或有出于钟手,
乃是分隶书体,
虽然已多真书端倪;
其所传世《宣示》等诸表,
则属“章程书”为小真书或今所谓小楷。

虞龢《论书表》孙过庭《书谱》都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人书法曾经作过比较,
结论一致——“古质而今妍”。
所以钟繇真书应该是古朴而少复杂笔法的,
反而其分隶则掺入了不少近于真书的新元素。

恰如有的网友所说,
足下所临钟繇《宣示表》已有唐贤书法成分如柳字,
那可能是钟繇书小楷本身尚不具有的。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
这是“似钟非钟”的临法。

临书可以有多种临法,
尽可能详尽地摄取法书信息,
加以解读后努力予以逼真复制以为学习,
这是一种临法;
“取其大意”也是一种临法;
“意临”也是一种临法:
“遗貌取神”也是临法;
即使“借题发挥写我心胸”也未尝不可。

还有,
《宣示表》是小楷,
原大几分而已。
不知足下所临原作多大?
可能大于原作不少。
然则作相应变通也是应该而必需的,
就是如何变通则因人而异了。

匆匆言之,
聊供参考。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9-23 19:41:53

谢谢潘老师,我再传刚才用手机(好几年前的旧手机)拍的。
       所用纸是冒名纯手工的机制毛边纸,一面是粗糙的,字就写在这一面,另一面是光滑的。
       纸让我截成小横幅,拿尺子量了量,高是19.2厘米,“天下今为已平”一行12字,是字数较多的,有的是11字或10字不等。
       我在“拳”字旁边放了一枚1角的硬币,用来参照。
潘老师,我是第一次临的字让你看看,心里想,说不定什么时候看呢。没有想到,很快就给看了,谢谢您。
       除了得到好评以外,潘老师还从书法史的角度,说到钟繇的地位,特点,临写时的可能允许的情况,让我惊喜不已。
       你和你的学生们相聚的帖子,我看了不止一次,心生敬爱,这次让我又体会了一次当学生的感觉。
        不过,你的话,太专业了,我得分几次理解。
       再次致谢!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5-10-2 11:16:32

又读一次

钟繇,是河南颖川人,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方。
  中平元年(184,甲子年),黄巾起义,
钟繇(151年-230年),已经30多岁,在文化学习方面已经毕业了。
如果从书法方面看,应当也是学成了。考虑到古代人的寿命没有后来的长,30多岁,已经是中年了。
在钟繇的时代里,普遍地都是古朴的笔法,他学习书法,应当非常直接地面对真正的笔法,没有后来人比如说今天吧,在笔法上处于迷失状态,要不断的寻找,以至于耗费大量时间。
钟繇在东汉动荡的年代里,其个人生活应该不成问题,除去汉献帝漂泊那两年,其余时间都是平安的,跟着曹操,一直当官,不耽误继续研究书法。
钟繇本人长寿,其书法生涯,过于二王,积累之厚,堪比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在书体由隶向楷的演进过程中,向前跨出巨大的一步,让楷书的面貌,大体上形成并稳定下来。同时,他留存于纸面上,而非竹简上的文字,应当相当庞大。


作者: 问姓惊初见    时间: 2016-7-23 16:09:28

几个欧字太差了,删除了。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