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请潘师看看,这是您的真迹吗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2 16:24:55     标题: 请潘师看看,这是您的真迹吗

之前没见过潘师的实物原作,只见过网络图片。
印象里,潘师即使是小字行书,也是章草风貌浓厚,捺出的波磔常见,用笔转折顿挫较多,更多涩势奇拙。这件,捺笔用的偏少,行笔也比较顺溜简洁,似乎跟潘师常见风格差别不少。

整体全图:
[attach]2376133[/attach]

局部一:
[attach]2376134[/attach]

局部二:
[attach]2376135[/attach]

局部三:
[attach]2376136[/attach]

开篇细节:
[attach]2376137[/attach]

落款细节:
[attach]2376138[/attach]



作者: 木堂斋主人    时间: 2014-2-22 19:54:49

不错哈
作者: 木堂斋主人    时间: 2014-2-22 19:54:55


作者: 木堂斋主人    时间: 2014-2-22 19:55:03


作者: 虫斋    时间: 2014-2-22 20:26:30

伪作!
潘老师书法的高古气格和高超笔法哪是宵小之徒所能模仿其万一的?
作者: 虫斋    时间: 2014-2-22 20:31:16

潘师不慕荣利,有的人却唯利是图,弄出这么个东西,看着心里真难受!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14-2-22 20:37:07

不真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2 23:43:15

此作笔意分明,不象摹写出来的效果。连贯自然,也不似临作。如果只是意临,那也体现出相当了不起的自运功夫。自忖再努力学书十年,未必能为之。
作者: 虫斋    时间: 2014-2-23 07:34:21

本帖最后由 虫斋 于 2014-2-23 07:37 编辑
山之陵 发表于 2014-2-22 23:43
此作笔意分明,不象摹写出来的效果。连贯自然,也不似临作。如果只是意临,那也体现出相当了不起的自运功夫 ...

      不然!这字是一个不懂笔法毫无笔力的人写的,很笨拙,欲摹潘书形貌,终成丑怪恶札。潘老师的一支笔处处束锋锥纸调锋杀纸,用笔扎实灵活,而这张字的用笔好多都是平铺滑过的,轻浮无根。学习篆隶书能令线条气深力聚,更重要的是在一些转折处需要运用指、腕对笔进行调节,使笔锋继续中正得力以写出后面的笔画,手底下有了这样的功夫,写行草才能“使转”。潘老师秦汉功深,行草精绝,而这张伪作却没有什么使转,都是以无根之笔画个弧形画过去的。
      草书脱胎于篆隶,只有从篆隶章草简牍帛书一脉学下才能真正懂草法,草书大家对草法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使用。试看此书的“昔年读前贤书……”一段,完全是一知半解七拼八凑的草法,和潘老师从秦汉书法中实地考察得来的高超草法实在不能同日而语。潘老师善用笔、知草法,故能任意挥洒而不死笔、无懈笔。观此伪作,满目死笔懈笔,不堪入目。
      潘书中有很多字初看似乎觉得“歪”,觉得“变形”,其实非然,这正是潘老师取法高古的结果。我们的认知体系都是以唐代楷书建立的,无论学篆学隶,学行学草,都难做到“忘怀楷则”,笔下如此,眼光心态更如此。学习高古书法真正得法了,就能在思维中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看清书法的内质,获得结体和用笔上的极大解放。缶老有句曰:“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这句话用在潘老师的书法上我想也是合适的。此作伪者写到那些字时都作刻意扭曲,只知其字形,不知其笔法,写得太猥琐。
      另外,潘老师并非没有清淡简远的作品。这方白文印也假。
      潘老师的书法取法高古气格正大,为人也古道热肠,让人不得不景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俗眼看不出潘老师的高度,如此大好法书知音者诚希!然而潘老师面对如此情况却不曲学阿世,骨气如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靠这种骨气艰难传承下来的!而有宵小唯利是图,冒署潘师大名,仿刻潘师印信,成此劣迹来毁潘师清誉,更引来世人对潘师的更深误解,让人怎能不义愤填膺!
      千言万语,就此打住。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3 13:09:08

本帖最后由 山之陵 于 2014-2-23 13:10 编辑
虫斋 发表于 2014-2-23 07:34
不然!这字是一个不懂笔法毫无笔力的人写的,很笨拙,欲摹潘书形貌,终成丑怪恶札。潘老师的一支笔 ...


非常感谢虫斋兄这样详尽的长篇回复。从中可见对潘师书法的深刻理解,读来获益良多。

我学书用力很浅,只在十八九岁时,稍下功夫。二十多岁后,只是看的多,基本不动手。今年虚岁37,对笔法、笔力,也只有模糊的认识。只是因为喜欢,还偶尔逛逛论坛,看看图片。
只书法江湖,即可见,潘师临过的碑贴极多。篆隶楷行今草章草无所不能。风格变化多端。会不会某段时间,写出这样件流美畅丽风格的作品呢,没能力断言啊。

虫斋兄所论功法,固然合理,只是猜想,作书之人,未必会时时恪守吧。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3 14:39:48

偶然想起一事。中国称之为书法,日本称之为书道。从名字来看,窃以为书道这个名字,更高明一些。“法”,多少有些狭隘,不及道字来得更广阔。
书写过程中,无暇顾及法,不想顾及法,或者故意要变法的,什么情况都可能有。
作者: 虫斋    时间: 2014-2-23 14:44:27

本帖最后由 虫斋 于 2014-2-23 20:28 编辑
山之陵 发表于 2014-2-23 13:09
非常感谢虫斋兄这样详尽的长篇回复。从中可见对潘师书法的深刻理解,读来获益良多。

我学书用力很浅 ...

    非也!潘老师的书法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面貌是真,这正说明了潘老师笔法的健康。书法史上历代的一流大家都能在其一以贯之的主调之下呈现各异面貌,如汉碑作者群体、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等。
      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能用自己的一套健康的演技装龙像龙装虎像虎,而二三流演员却处处只能表现出死板的“自我”。书法也是一样:真正的一流大家都能将一套健康的笔法因时而变,在保持高超水准和一贯主调的前提下,笔下面貌变化万状不可方物。我觉得这个健康的运行机制的精髓是“中正”二字,潘老师知中守正,紧守这一产生万千变化的根本大法,长线不“中怯”,短线不含糊,大字用圆劲的笔气撑开气格故而结密无间,小字用干净的笔法自然发运故而宽绰有余,这样的字,可谓“身心健康”。大书家偶尔会发挥到定式之外,但绝不会发挥到水准之外。
      这样的艺术品格,在各个艺术门类的顶尖大师身上都有体现。比如京剧的最顶尖大师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他们的表演艺术以普通平常(知中守正)的面貌呈现于世,却是“文武昆乱不挡”的典范,他们的表演艺术,无论是具体到用嗓用字还是大到整个艺术格局,都是在中正的基调之下天马行空任意挥洒,这不是偶然,而是我中华文化之最精华处——“中庸”。潘老师是从整个书法史中锻炼出来的,他能将如此广泛的取法化为己有天衣无缝,我猜所凭就是这一点,我为潘老师的人格、书法所折服,最最欣赏的也是这一点。
      这样的伟大格局,这样的艺术大厦,其筑基就是在最初最普通的艺术体验中努力做到处处中正不虚。潘老师在每个求教帖子中都会以“笔道收紧”、“笔下中正”赐复,苦口婆心不厌其烦,春风化雨十年如故,欲把中华文化精髓的金针度与每位学习者,令人动容。
      潘老师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无法正确理解其优点。我想,如果每一个欣赏的人都能真正看懂而不盲从,无法欣赏的人也能对其有足够的尊重,潘老师会笑的。
      妄说如上,惭愧的很。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4-2-23 15:08:28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14-2-26 16:45 编辑

谢谢各位关注!

看过之后,感到意外。此纸非出吾手,而这个内容的小行草书件曾经披露过。仿者连字带印都做了,如果只是觉得好玩也罢了。古之米芾,近之张大千,都有过仿作书画与友朋开开玩笑的故事,若非为盈利谋财也算得可以偶尔一为的“雅事”。如果仿冒书画充当真货来骗取识力尚有欠缺的人来低价“捡漏”,则似乎于德有亏。其实这件仿作颇多破绽,熟悉我的人一眼可辨,不说其详了。曾经有一位朋友以650元购得 “瑗师手札”一纸,拿来请辨真伪。打开一看,我告以两句六字:“必定假,有所本”。问:“怎么说?”答:“破绽多多,尤其在完成特有书写效果的动作时必然露出马脚,所以一眼判假;而所写内容确是 瑗师曾经写过的,作伪者或者经手经眼了原件,或者得到了原件的复制印刷品,然后或变其行款或节其内容临仿成之。”在此论坛上也曾经有朋友出示 “瑗师墨宝”图片请辨真伪,情况也大抵如此。现在的网络画店或实体画廊,甚至是拍卖行拍品,亦多此类仿作滥竽其间。怪不得二十年前那些原先并不十分看好的民国珂罗版画册会突然走俏而奇货可居,原来就是存世已经不多的印刷品成了仿冒者们作伪射利之所据。“双钩廓填”法早已OUT了,据说现在大多以“玻璃板灯光影写”,或直接临仿。曾经有一位朋友从拍卖行拍得一卷 “瑗师书法杂卷”拿来我看,看后觉得可疑。恰好一位收藏很有经验的朋友来了,拿起对着阳光细看,当是看有否勾摹痕迹。我说不必看了,不是勾摹,而是一手临仿。只是仿作者总有局限,此人临仿 瑗师早年作品尚可蒙人一时,而笔下终不能老辣,起码在临仿 瑗师老年晚年作品时露出了 瑗师此时不可能有的嫩相来了。所以我劝告缺少经验的艺术品投资者,尤其是对此道知之不多的年轻人,千万不要相信自己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连连“捡漏”。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3 15:39:18

虫斋 发表于 2014-2-23 14:44
非也!潘老师的书法在不同时段、不同情况下呈现不同的面貌是真,这正说明了潘老师笔法的健康。书法 ...

非常感谢虫斋兄的耐心回复与详细解说。
作者: 山之陵    时间: 2014-2-23 15:45:24

潘良桢 发表于 2014-2-23 15:08
谢谢各位关注!

看过之后,感到意外。此纸非出吾手,而这个内容的小行草书件曾经披露过。仿者连字带印都 ...

yewufengyu与虫斋兄,都明确看假,终待潘师回复,才觉一锤定音。

潘师耐心回复了这么多,更有实例、经验、建议,非常感谢!
作者: twq0126    时间: 2014-3-1 01:45:17

我关注潘师久矣,学书也以遵循潘师教导为原则,自己觉得功夫太浅,一直不敢有求潘师指教,惭愧。但是这个看上去是一眼假,笔道、笔力不够,气息更是一眼便假。潘师书从秦汉而来,褪尽楷则,此件中那些楷书结字和笔法,一眼便知真伪。
作者: 张道红    时间: 2014-4-18 19:08:19

拜读
作者: 张道红    时间: 2014-4-18 19:09:17

祝潘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