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大山里的娃再求教
[打印本页]
作者:
老书记
时间:
2012-5-30 15:37:56
标题:
大山里的娃再求教
事隔一两年了,潘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关心后学,感叹!
近一两年写字懈怠很多,找了一些小东西请老师指正。
作者:
老书记
时间:
2012-5-30 15:49:58
我小时邻居是个日本通,跟着他学了一点点,看见日本银香刀,没有海外关系,只得自己拼凑些日文,也不知日本人是否看的懂,好在刀终于买到手了,是卖了血才买的。
作者:
圣亚达
时间:
2012-5-30 16:42:30
为什么不能把字写好呢?
作者:
老书记
时间:
2012-5-30 17:06:54
找到一张所谓的作品,给本地江湖郎中写的。
作者:
老书记
时间:
2012-5-30 17:08:23
圣亚达 发表于 2012-5-30 16:42
为什么不能把字写好呢?
老弟,写字难啊,就是写不好才请教的。
作者:
圣亚达
时间:
2012-5-30 18:50:10
老书记 发表于 2012-5-30 17:06
找到一张所谓的作品,给本地江湖郎中写的。
这个真的不自然 。
作者:
流风牧云
时间:
2012-5-31 11:34:07
字写的不错啊,有品味。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2-5-31 12:12:04
老朋友久违了!
谢谢惦念!
看过所示,
有几点看法或可参考:
1.取金石刻辞墨本仿学,得经“释读”过程,经此往往有仁智之别而又往往不是“是非”的区别。但是那是一个“过滤”和“选择”的过程,如何作选择过滤大概取决于各人不同的个性、履历、修养等等复杂因素所决定的视野和基本审美取向,自然就直接影响着取学面目和效果。各种金石刻辞情况是相去甚远的,得区别对待。
2.知道足下所在地区学书人群近来对汉黄肠石刻字感兴趣,这是所谓“民间书法”吧?这类先人遗物,大多非出书家书手之手,技巧生疏而有天真意趣,甚至错字也时而错得有可爱处。此等“真趣”恰为临池功深而渐趋烂熟者可资借鉴处,即“由生而熟”之后再度“由熟而生”的契机。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要“适度”而提防“失度”;还有一个如何“化入”的问题。这个“度”常常难以拿捏,而“化入”又是一番功夫。
3.我的看法,这类“民间书法”的借鉴是否有一个经消化而稍作“雅化”的必要?看看其他文艺种类由民间而经文人与专业人士参与所发生的起源-借鉴-发展过程,或许大体如此。具体到“民间书法”,是否去掉一些笔下的“粗鄙”而保留其真趣为好?
这个问题是当代不少学书者所共同面对的,我也说不好。足下于书法于笔法已经有很深的基础和很好的修养,已经取得可观的成就,于某匆匆所言自是不难理解,也是聊供参考而已。
作者:
老书记
时间:
2012-5-31 14:56:23
谢潘老师的提醒,今后不断地在学习中修正。
身处大山之中,地处西南一隅,所闻所见皆有限,潘老师的雅集令人羡慕,由于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不能入班学习为憾。能否把我也纳入您的编外学生,让我也多多感受雅集的乐趣。
作者:
石头印象
时间:
2012-6-10 21:56:46
很是喜欢先生笔下的那个味道!同好金文与汉刻石。希望能多多交流!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