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试笔临《张迁》 [打印本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1:20:04     标题: 试笔临《张迁》

小沈囡囡前寄一支“玉兰蕊”请试用。打开以节临《张迁》为一条幅,此发来以应有些网友想看我临《张迁》的要求。我已多年不临《张迁》,此番重写,如对故人。

至于那支“玉兰蕊”,我觉得属中档笔,尚可用,聚锋可以,而腰腹部若稍稍瘦身或能更为得力。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1:22:29

全图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1:24:12

局部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1:25:33

局部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1:26:52

局部3
作者: 灯下白头人    时间: 2004-11-21 11:28:17

潘师在线!太好了!
作者: 小妖monika    时间: 2004-11-21 11:29:03

好字,线条金石味十足。受教!
作者: 灯下白头人    时间: 2004-11-21 11:34:51

在下曾也临张千,现临石门颂,临张千感觉笔道难紧。而临石门则感觉笔道更紧些,不知为什么,请潘师指教。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12:00:13

下面引用由灯下白头人2004/11/21 11:34am 发表的内容:
在下曾也临张千,现临石门颂,临张千感觉笔道难紧。而临石门则感觉笔道更紧些,不知为什么,请潘师指教。

“大小二篆生八分”,汉隶字体自篆书来,笔法亦承篆而来,以篆法为基本笔法,各碑有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发展变化。其中,《石门颂》基本为篆法,笔道圆浑紧收,而笔势甚畅,相对比较容易临写。《张迁碑》比《石门颂》在笔法上变化多些,尤其是其“笔短意长”颇难到,为汉碑中较为难写好的一种。
作者: 颜米王    时间: 2004-11-21 13:25:12

精妙!
作者: 蓝田墨人    时间: 2004-11-21 13:46:13

   潘老师用笔太好了,完全写出了<<张迁>>的淳朴无饰!
作者: 一堂和气    时间: 2004-11-21 16:03:17

隶书是潘老师又一大强项!
曾见过潘老师一句话:“能作隶书,尚非虚言”........可见自信!

图片收藏了!呵呵.......。
作者: chenhan2046    时间: 2004-11-21 17:22:46

写的实在是精通啊,学生不的不佩服的五体投地啊
作者: 路过蜻蜓    时间: 2004-11-21 18:35:14

自然,难得!
作者: 木四居士    时间: 2004-11-21 18:40:09

学习了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4-11-21 19:56:52

顶1
作者: 覃一山    时间: 2004-11-21 21:37:35

潘老师我临此碑用笔着重,容易平拖,少提按,怕提按变化强了字会飘浮。请问老师该如何解决呢?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1 21:47:32

篆隶是该少用提按。
作者: 米井田    时间: 2004-11-21 22:04:18

潘老 我只能见其方,所以写的单薄,潘老教我.
作者: 灯下白头人    时间: 2004-11-21 22:26:38

感谢潘师指教!

作者: 寒潭鹤影    时间: 2004-11-21 22:30:24

学习,更喜欢潘老的落款!!
作者: 墨客YGX    时间: 2004-11-22 00:26:51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1 09:47pm 发表的内容:
篆隶是该少用提按。

学习了
潘老师完全写出了<<张迁>>的淳朴无饰!

作者: 567    时间: 2004-11-22 00:29:34

潘先生现在好笔好墨多了,大作可讲究点墨色了吧?
或者,您认为讲究墨色只是明清人的小把戏,不屑讲究?
或者,您认为还没有讲究墨色的条件(如没有趁手的好纸,还没积累经验)?
或者,别的理由?能否明示?
作者: 尚可    时间: 2004-11-22 08:52:38

格调高古。
难得有一种篆籀之气。
佩服!
作者: 不如归去    时间: 2004-11-22 09:33:35

下面引用由寒潭鹤影2004/11/21 10:30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更喜欢潘老的落款!!


怎么和我想说的一样!!!!!

作者: 宾南    时间: 2004-11-22 10:22:44

下面引用由5672004/11/22 00:29am 发表的内容:
潘先生现在好笔好墨多了,大作可讲究点墨色了吧?
或者,您认为讲究墨色只是明清人的小把戏,不屑讲究?
或者,您认为还没有讲究墨色的条件(如没有趁手的好纸,还没积累经验)?
或者,别的理由?能否明示?

一般是要装裱以后才能够谈墨色效果,
没有装裱的东西,
如何谈?



作者: 青沙居士    时间: 2004-11-22 10:32:45

你是临写的何绍基的《张迁碑》,有意思,妙极!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2 12:04:06

下面引用由米井田2004/11/21 10:04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 我只能见其方,所以写的单薄,潘老教我.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于摆脱单薄而趋于圆劲浑厚。私见供参考。
作者: 300000kv    时间: 2004-11-22 12:13:07

既然是评论,怎么只有一种声音?

请允许我发表一点不是赞美的声音:
     现代人能写到这样也算不错了,如果你要再进一步,还应该把《张君表颂》的厚实和朴拙体现的更鲜明一些,隶书以横取势,现代人写的都变成竖长形的了(是不是受启功的影响,他的字就是瘦长的绿豆芽形,实话实说,我可不认什么权威不权威的。)这样韵味就缺损了。
作者: 白石村人    时间: 2004-11-22 13:04:50

[这个贴子最后由白石村人在 2004/11/22 01:06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300000kv2004/11/22 12:13pm 发表的内容:
隶书以横取势,现代人写的都变成竖长形的了
这点我不敢苟同.不知kv兄是否读过大量汉碑,隶书以横取势从何时发端,隶书脱胎于何体,又如何演变?《五凤刻石》《汉石人铭》《封龙山》《汉景君铭》《衡方碑》《白石神君》都以以横取势?

作者: poet    时间: 2004-11-22 14:25:38

下面引用由青沙居士2004/11/22 10:32am 发表的内容:
你是临写的何绍基的《张迁碑》,有意思,妙极!



作者: 300000kv    时间: 2004-11-22 14:40:20

下面引用由白石村人2004/11/22 01:04pm 发表的内容:
这点我不敢苟同.不知kv兄是否读过大量汉碑,隶书以横取势从何时发端,隶书脱胎于何体,又如何演变?《五凤刻石》《汉石人铭》《封龙山》《汉景君铭》《衡方碑》《白石神君》都以以横取势?

白石兄,你说的不错,隶书也不是绝对都横的。

不过我们现在是讨论《张迁碑》,它可是以横取势为主的,竖长条的是《张迁碑》的原貌吗?是《张迁碑》的风格吗-------不是。

扯远一点:
以横取势的碑帖是隶书的主要风格,如《鲜于璜碑》字有界格,作者章法极其大胆,有的字重心在上面1/3处,下面2/3留白,如蝙蝠倒悬于洞顶,给人强烈的美感。当然其他风格也有优秀的作品,要把隶书写成竖的也真是需要很深的功力的,弄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了。这是闲话,这里不多谈了。。。
作者: 刘唐    时间: 2004-11-22 14:49:55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高论!
以后多加注意!
作者: 玄冰楼主    时间: 2004-11-22 15:38:34

好字!!
作者: 仙人球    时间: 2004-11-22 15:38:46

受教!
作者: 清斋    时间: 2004-11-22 15:47:37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精论啊,学习了!
作者: 玄冰楼主    时间: 2004-11-22 15:49:41

好字!!
作者: 刘岚冠    时间: 2004-11-22 16:29:09

好!
作者: 胤衡    时间: 2004-11-22 16:50:05

好字,有篆籀之气.
作者: jyt    时间: 2004-11-22 17:03:36

学习!
作者: 海东青    时间: 2004-11-22 18:04:11

拜读
作者: jyt    时间: 2004-11-22 18:51:25

再学习!
作者: yilimi    时间: 2004-11-22 19:08:04

好极
作者: 米井田    时间: 2004-11-22 21:30:14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谢谢潘老教诲,先忘其方圆,可治我单薄之病.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作者: 五经里人    时间: 2004-11-22 21:40:26

好好学习
作者: 铁杵    时间: 2004-11-22 23:25:13


作者: 陆舍无    时间: 2004-11-23 00:14:22

临张迁的楷模~~~
作者: 森贺    时间: 2004-11-23 03:23:45

[这个贴子最后由森贺在 2004/11/23 09:18am 第 1 次编辑]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潘兄之《张迁》灵气活现,乃得力于用笔,其方圆并用,非囿于一法,故于线条上有丰富变化,再加以其精湛功力,自能再现金石之魅力。
《张迁》较之后来成熟之八分隶书,在字形及章法上各异其趣,其中因为仍保有一些篆意,并非全具扁平字形,后之学隶者,不能不知。
作者: 淡斋    时间: 2004-11-23 05:50:51

学习了
作者: 0o    时间: 2004-11-23 11:45:45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1 11:20am 发表的内容:
小沈囡囡前寄一支“玉兰蕊”请试用。打开以节临《张迁》为一条幅,此发来以应有些网友想看我临《张迁》的要求。我已多年不临《张迁》,此番重写,如对故人。
至于那支“玉兰蕊”,我觉得属中档笔,尚可用,聚锋 ...

請教潘師:小沈囡囡說,古筆筆肚都比較大。請教啦~~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3 11:59:04

下面引用由灯下白头人2004/11/21 10:26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师指教!

先能平正,再求奇变;入古稍深,始图出新。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3 12:27:36

下面引用由0o2004/11/23 11:45am 发表的内容:
請教潘師:小沈囡囡說,古筆筆肚都比較大。請教啦~~

“古笔”要看“古”到何时。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我觉得那支“玉兰蕊”如果腰腹部稍稍瘦点身,可能更为得力,是因为腰腹部过大导致笔头分量过重。另外,笔肚大,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请注意看王铎行草墨迹,我估猜他用的笔一般既非长锋亦非大肚,所以只写一二字后便墨枯将尽,而需要另行蘸墨,得力于此他的作品赢得墨色枯润的变化多端。

当然,制笔者可以制作长短锋、大小肚等等各种不同规格款式的笔,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甚至特殊要求。
作者: 0o    时间: 2004-11-23 13:01:38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3 12:27pm 发表的内容:
“古笔”要看“古”到何时。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我觉得那支“玉兰蕊”如果腰腹部稍稍瘦点身,可能更为得力,是因为腰腹部过大导致笔头分量过重。另外,笔肚大,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 ...

谢谢潘师~~~批講的很客觀,受教了。
再請教:寫楷書或隸書時,每次筆枯膏筆,應該怎麽把握沾墨尺度呢?我總是把握不足,只好少舔一點,寫不了幾筆!!!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3 16:25:42

下面引用由森贺2004/11/23 03:23am 发表的内容: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潘兄之《张迁》灵气活现,乃得力于用笔,其方圆并用,非囿于一法,故于线条上有丰富变化,再加以其精湛功力,自能再现金石之魅力。
《张迁》较之后来成熟之八分隶书,在字形及章法上各 ...

谢谢森贺先生!谬赞了。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3 16:40:00

下面引用由0o2004/11/23 11:45am 发表的内容:
請教潘師:小沈囡囡說,古筆筆肚都比較大。請教啦~~

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

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部位收束得紧而尖,笔肚大储墨多有时也有其便利处。比如写字数多的篆隶真书,并且需要墨色均匀时。
作者: 567    时间: 2004-11-23 17:53:07

下面引用由宾南2004/11/22 10:22am 发表的内容:
一般是要装裱以后才能够谈墨色效果,
没有装裱的东西,
如何谈?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3 12:27pm 发表的内容: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请注意看王铎行草墨迹,我估猜他用的笔一般既非长锋亦非大肚,所以只写一二字后便墨枯将尽,而需要另行蘸墨,得力于此他的作品赢得墨色枯润的变化多端。...



作者: 人客    时间: 2004-11-23 18:20:03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3 04:40pm 发表的内容:
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
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 ...


从物理上看,笔储墨太饱(以及太少)时,则墨汁作为黏滞流体在笔毫锥体外围的一对对笔毫之间形成的液膜抵抗大气压力产生的表面张力,配合笔毫弹性,所形成的的聚锋力就弱。
“笔尖的锋颖部位收束得紧而尖”就会打折扣。造成“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的感觉。

这不应仅是个人的感觉。这一机理,可惜书法教材都不说。许多人不明白。
请参考:
<关于线条动感和笔毫变形>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24&topic=268&show=175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04-11-23 18:59:29

笔势神韵尚觉味淡!
作者: 次闲    时间: 2004-11-23 21:41:40

收教了!
作者: aqx7758    时间: 2004-11-23 22:06:52

我是一名考生!~!我的隶书是张迁~!
请你指教1~!~!~!
作者: ylli    时间: 2004-11-23 22:51:02

比一比。
不比有时是不知道的。

作者: 陆到    时间: 2004-11-24 00:56:57

比一比大受启发。
作者: 米井田    时间: 2004-11-24 13:22:14

再受启发  谢谢ylli先生
作者: 用之    时间: 2004-11-24 13:28:11

潘师,看其字,读其文,受益非浅。感谢!!!
作者: 许栋    时间: 2004-11-24 16:06:09

好字学习中!
作者: chyxl    时间: 2004-11-24 17:15:27

学习
作者: 不懂装懂    时间: 2004-11-24 18:45:36

下面引用由米井田2004/11/24 01:22pm 发表的内容:
再受启发  谢谢ylli先生


作者: 陇上小生    时间: 2004-11-24 19:08:27

我非常感谢潘老师!他不仅书法好,为人师表的作风更好,每次听了他的见解都感到很精辟,能让人茅塞顿开!
我学习隶书先写《乙瑛碑》,写了一段时间,感到线条比较薄,就学习邓石如的隶书,不知道我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不对,向潘老师请教了!
作者: 0o    时间: 2004-11-24 20:04:51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3 04:40pm 发表的内容:
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
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 ...

再谢潘师~~~!!!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24 20:26:55

下面引用由陇上小生2004/11/24 07:08pm 发表的内容:
我非常感谢潘老师!他不仅书法好,为人师表的作风更好,每次听了他的见解都感到很精辟,能让人茅塞顿开!
我学习隶书先写《乙瑛碑》,写了一段时间,感到线条比较薄,就学习邓石如的隶书,不知道我这样的学习方 ...

线条厚薄,不在其粗细,对此,米芾早就明说过。要在圆浑,可于篆书取笔法。清人隶书,可以参考,而且初学不宜,范本还是要取汉碑。邓石如隶书不如篆书,我个人对它不看好。
作者: 萧子云    时间: 2004-11-24 23:18:03

顶了……
作者: 陇上小生    时间: 2004-11-25 10:31:54

非常感谢潘老师!牢记教导,用心学习!
作者: 雪峰一品    时间: 2004-11-25 21:49:21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23 11:59am 发表的内容:
先能平正,再求奇变;入古稍深,始图出新。
多谢灯下白头人把此拙作发上来,非常感谢潘老师的指点,受益了

作者: 快雪时晴    时间: 2004-11-26 18:16:24

有些道理,可引来更多思考和探究。
作者: 艺名    时间: 2004-11-26 19:43:29

精妙!

作者: 周梦佳    时间: 2004-11-27 18:55:17

十几年前就知道潘先生了
在王粲家见过您的大作
只是无缘认识先生
遗憾
作者: 雅墨人    时间: 2004-11-28 13:57:53

拙劲出来了,很好,很好,学习了。
作者: yb8758    时间: 2005-2-11 22:53:28

意足不求颜色似,比一比更觉如此。高!
作者: luoan冯光明    时间: 2005-2-13 16:08:23

好!学习.
作者: 丑书    时间: 2005-2-13 16:32:08

下面引用由ylli2004/11/23 10:51pm 发表的内容:
比一比。
不比有时是不知道的。

我看右边的比左边的要好得多。右幅线条灵活而有趣味,潘先生临作线条、结体均略呆板。
作者: 墨禅    时间: 2005-2-18 21:35:10

张迁之妙在于用笔,我认为是"放得下".
与隋碑一类"提得起"相比,它是很有补益的.
  个人理解,见笑了
作者: 水墨禅心    时间: 2005-2-18 22:31:56

整体尚好,缺些笔意!显得死

作者: 纪伟    时间: 2005-2-24 11:22:07

学习了
作者: 浮云轩    时间: 2005-3-4 16:38:41

潘老师,找到了您的“工作室”,看到了您写的张迁碑。张迁在泰安,看的时候还没临过。现在临过了,能达到形似,老师是形神兼备。何绍基临的我也看过,觉得有些轻佻。是看印刷品大概在《书法》上
张迁古拙浑朴,如何写出新意呢?来楚生的隶书是汉简加张迁吗,先生借此谈谈当代写隶的大家好吗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3-4 22:46:48

下面引用由浮云轩2005/03/04 04:38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找到了您的“工作室”,看到了您写的张迁碑。张迁在泰安,看的时候还没临过。现在临过了,能达到形似,老师是形神兼备。何绍基临的我也看过,觉得有些轻佻。是看印刷品大概在《书法》上
张迁古拙浑朴, ...

欢迎光临!

我所知不多,能力有限,尽力而为吧。

临过《张迁碑》,再到岱庙看原刻汉石,体会就会不一样;看过原刻,再临《张迁》,感觉又会不一样。这是我自己的体验,看其他古刻石也是这样,而于《张迁》尤其深刻。所以,以前每到泰安,总不肯放过机会要去看看岱庙的《张迁》和其他刻石,回来常有更得切入一层之喜悦。
作者: jnycrr123    时间: 2005-3-6 16:36:28

潘老师你好!我长期在偏僻的乡下,所以几乎没有向老师请教的机会.现在您能在线真好,有机会我也发几张临张迁的您帮我看看好吗?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3-6 18:32:16

下面引用由jnycrr1232005/03/06 04:36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你好!我长期在偏僻的乡下,所以几乎没有向老师请教的机会.现在您能在线真好,有机会我也发几张临张迁的您帮我看看好吗?

欢迎!
作者: jnycrr123    时间: 2005-3-7 00:12:32

潘老师您工作室里所有图片我都收藏了.这几张张迁的图片感觉不是很清晰我很想要些比较清晰的您写的张迁字.因为我现在正在学习该碑.谢谢!
作者: 浮云轩    时间: 2005-3-9 14:58:32

感谢潘老师回复。
希望以后能多多向您请教。
上网不久,还不知道东西南北。老师的大作还没能一一拜读。看了山居写先生的文章,高山仰止,日后求师有门,先致感谢!
作者: 种豆者    时间: 2005-3-18 13:15:24

不是我刻意追求不同的声音。看潘先生临张迁碑,感觉有三个方面缺撼:
一是结体显得拘谨,不够开张。这是因为潘先生似乎将平常写章草的习惯用到了隶书上,取势有点斜,用笔有点内敛,不似原碑外拓开张。
二是线条不够痛快,显得呆板。原碑线条方圆兼济,既痛快淋漓,又寓拙于巧,很有张力,很有内容。临作线条过于统一。
三是形似而神非。张迁的神韵在于开张、古拙、生动。开张在于势、在于线条,古拙在于结体、在于隶楷之间的转轨,生动在于气息、在于不拘一格。
以上观点,与潘先生及其仰慕者商榷。

此外,个人以为,临张迁等隶书,以及墓志、造像等碑铭,不必老老实实按照原碑模样来临。刻者的刀工和随意性,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后人临习这些碑时,应多研读,晓其气息和神韵,这是关键。
作者: 明月清风    时间: 2005-6-4 19:20:12

写到这个地步真的不容易,但所谓笔短意长的意还差一些,尚是行百里得九十.
作者: 静心堂    时间: 2005-6-7 08:02:31

学习!!!!
作者: yitang1107    时间: 2005-6-7 15:16:25

(“大小二篆生八分”,汉隶字体自篆书来,笔法亦承篆而来,以篆法为基本笔法,各碑有不同程度不同情况的发展变化。其中,《石门颂》基本为篆法,笔道圆浑紧收,而笔势甚畅,相对比较容易临写。《张迁碑》比《石门颂》在笔法上变化多些,尤其是其“笔短意长”颇难到,为汉碑中较为难写好的一种。)精到的论述,我越来越佩服您了!!!!!!!!!支持
作者: 石浪    时间: 2005-6-14 17:21:49

临的好!!!
作者: 薛元明    时间: 2005-6-29 12:22:09

潘老师写的好啊,学习了!!!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05-6-30 22:58:23

何时才能临到这个地步呵!望字兴叹呀。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5-7-1 00:34:11

近来在写《张迁》,上网来也尽量多看些别人的《张迁》临作作为参考。
喜见潘师临作,多谢潘师!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7-2 16:21:24

下面引用由江城子2005/07/01 00:34am 发表的内容:
近来在写《张迁》,上网来也尽量多看些别人的《张迁》临作作为参考。
喜见潘师临作,多谢潘师!

临书,尤其是临古刻石,人各有见,体会和释读不尽一致,会相互有出入的。

拙临若能于足下聊作参考,幸甚幸甚!

要之,对原刻,仔细读仔细写,求层层深入,步步逼进其神方好。
作者: 江湖浪人    时间: 2005-7-2 17:21:03

!111111
作者: xiejichang    时间: 2005-7-3 10:12:25

潘师临的真好,论述精彩,学习了.
顶!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