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灯下白头人在 2004/11/21 11:34am 发表的内容:
在下曾也临张千,现临石门颂,临张千感觉笔道难紧。而临石门则感觉笔道更紧些,不知为什么,请潘师指教。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1 09:47pm 发表的内容:
篆隶是该少用提按。
下面引用由寒潭鹤影在 2004/11/21 10:30pm 发表的内容:
学习,更喜欢潘老的落款!!
下面引用由567在 2004/11/22 00:29am 发表的内容:
潘先生现在好笔好墨多了,大作可讲究点墨色了吧?
或者,您认为讲究墨色只是明清人的小把戏,不屑讲究?
或者,您认为还没有讲究墨色的条件(如没有趁手的好纸,还没积累经验)?
或者,别的理由?能否明示?
下面引用由米井田在 2004/11/21 10:04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 我只能见其方,所以写的单薄,潘老教我.
下面引用由300000kv在 2004/11/22 12:13pm 发表的内容:
隶书以横取势,现代人写的都变成竖长形的了
下面引用由青沙居士在 2004/11/22 10:32am 发表的内容:
你是临写的何绍基的《张迁碑》,有意思,妙极!
下面引用由白石村人在 2004/11/22 01:04pm 发表的内容:
这点我不敢苟同.不知kv兄是否读过大量汉碑,隶书以横取势从何时发端,隶书脱胎于何体,又如何演变?《五凤刻石》《汉石人铭》《封龙山》《汉景君铭》《衡方碑》《白石神君》都以以横取势?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2 12:04pm 发表的内容:
人多谓《张迁》笔方,我临写逾百通,悟得其笔圆。曾与无锡胡伦光兄言及于此,他也有同感,不谋而合。当然,我们无意说唯此释读为正确而强加于任何人。如果去除《张迁》笔方的成见,努力以圆笔为之,大概可以有助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1 11:20am 发表的内容:
小沈囡囡前寄一支“玉兰蕊”请试用。打开以节临《张迁》为一条幅,此发来以应有些网友想看我临《张迁》的要求。我已多年不临《张迁》,此番重写,如对故人。
至于那支“玉兰蕊”,我觉得属中档笔,尚可用,聚锋 ...
下面引用由灯下白头人在 2004/11/21 10:26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师指教!
下面引用由0o在 2004/11/23 11:45am 发表的内容:
請教潘師:小沈囡囡說,古筆筆肚都比較大。請教啦~~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3 12:27pm 发表的内容:
“古笔”要看“古”到何时。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我觉得那支“玉兰蕊”如果腰腹部稍稍瘦点身,可能更为得力,是因为腰腹部过大导致笔头分量过重。另外,笔肚大,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 ...
下面引用由森贺在 2004/11/23 03:23am 发表的内容: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
潘兄之《张迁》灵气活现,乃得力于用笔,其方圆并用,非囿于一法,故于线条上有丰富变化,再加以其精湛功力,自能再现金石之魅力。
《张迁》较之后来成熟之八分隶书,在字形及章法上各 ...
下面引用由0o在 2004/11/23 11:45am 发表的内容:
請教潘師:小沈囡囡說,古筆筆肚都比較大。請教啦~~
下面引用由宾南在 2004/11/22 10:22am 发表的内容:
一般是要装裱以后才能够谈墨色效果,
没有装裱的东西,
如何谈?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3 12:27pm 发表的内容:
...用笔,每个人习惯不一样。...储墨过多,则纸上所见墨色的枯润就少变化。...请注意看王铎行草墨迹,我估猜他用的笔一般既非长锋亦非大肚,所以只写一二字后便墨枯将尽,而需要另行蘸墨,得力于此他的作品赢得墨色枯润的变化多端。...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3 04:40pm 发表的内容:
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
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 ...
下面引用由米井田在 2004/11/24 01:22pm 发表的内容:
再受启发 谢谢ylli先生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3 04:40pm 发表的内容:
笔肚大,储墨多,我觉得除了分量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握在笔杆上的手与笔尖之间仿佛被一包墨水隔了一层,不那么直接了,故得力比较差一些。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别人是否如此就不敢说了。
当然,只要笔尖的锋颖 ...
下面引用由陇上小生在 2004/11/24 07:08pm 发表的内容:
我非常感谢潘老师!他不仅书法好,为人师表的作风更好,每次听了他的见解都感到很精辟,能让人茅塞顿开!
我学习隶书先写《乙瑛碑》,写了一段时间,感到线条比较薄,就学习邓石如的隶书,不知道我这样的学习方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3 11:59am 发表的内容:
先能平正,再求奇变;入古稍深,始图出新。
下面引用由ylli在 2004/11/23 10:51pm 发表的内容:
比一比。
不比有时是不知道的。
下面引用由浮云轩在 2005/03/04 04:38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找到了您的“工作室”,看到了您写的张迁碑。张迁在泰安,看的时候还没临过。现在临过了,能达到形似,老师是形神兼备。何绍基临的我也看过,觉得有些轻佻。是看印刷品大概在《书法》上
张迁古拙浑朴, ...
下面引用由jnycrr123在 2005/03/06 04:36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你好!我长期在偏僻的乡下,所以几乎没有向老师请教的机会.现在您能在线真好,有机会我也发几张临张迁的您帮我看看好吗?
下面引用由江城子在 2005/07/01 00:34am 发表的内容:
近来在写《张迁》,上网来也尽量多看些别人的《张迁》临作作为参考。
喜见潘师临作,多谢潘师!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