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潘师旧文系列1:论称“蔡邕《石经》三体书”不能作为...
[打印本页]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4-8-1 10:10:03
标题:
潘师旧文系列1:论称“蔡邕《石经》三体书”不能作为...
前几日在图书馆翻阅杂志突发奇想:何不将潘师散落于往年诸报刊的书法论文收集起来陆续在江湖上发表?如此也算为江湖略尽绵薄之力,并向潘师聊表敬意。
这次先发潘师发表于《复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三期的论文《论称“蔡邕<石经>三体书”不能作为<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辨伪的证据》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4-8-1 10:20:41
论称“蔡邕《石经》三体书”不能作为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辨伪的证据
潘良桢
古今书名之隆,莫过于“书圣”王羲之。然而不仅其巨迹《兰亭序》真伪至今尚有争议,而且其书论之传世者也多属伪托。其所传书论中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篇,文末自述学书经历,言来确确凿凿,是研讨右军书法的重要文献,为论者屡屡征引。但征引者一方面信其所述,另一方面又明知这篇文字并非真是王羲之的著作,于是未免进退维谷。近人沈尹默在其书学名著《二王书法管窥》中也引用了这段“右军自述”,当然也碰到这个难题。对此,沈氏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在运用有可疑处的史料时注意到了要甄别其可信度。他是这样说明的:
“这一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看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间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的《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的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 1
可以说,沈氏这段说明是审慎的,基本意义也是正确的。然而,说“三体”二字必为后人妄加,则尚有商榷余地。同时,若以把蔡邕《石经》误说成“三体”来作为此文伪托的证据,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人们常常把“三体”之误当作此文辨伪的显证,以为只需拈出,不屑一辨,下“拙劣殊甚”四字便已了却此案。2 所以有必要对此略加考索。
关于蔡邕书丹所立(准确地说应该是蔡邕主其事并参与书丹)的熹平《石经》,历代载记曾有出入,而且不少颇为权威的历史著作偏偏发生错误。较早记载此事的,如晋人袁宏(328-376)在《后汉纪》卷二四“熹平四年”下语焉不详:
“春三月,《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之前。” 3
列入“正史”的刘宋范晔(398-445)《后汉书》蔡邕传记其详情:
“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yu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dan、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丹)于碑,使工镌刻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4
更早的,三国时吴会稽山阴谢承所著《后汉书》可能也有详尽记载,惜其书久佚不可见,幸而在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序”的唐人注文中引用了谢书“灵帝纪”中的一条材料,稍稍记述熹平石经的放置情况:
“碑立太学门外,瓦屋复之,四面栏障,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吏卒视之。” 5
至于其字体,范书“儒林传序”称:
“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焉。” 6
则言明熹平《石经》为“三体”,并说明目的在利“参检”,言之凿凿。唐人注则未及于此。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作篆、科斗、隶三种字,汉左中郎将蔡邕之遗迹也。犹有十八枚,余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隶书。” 7
说明洛阳汉国子学堂前有三体、一体《石经》两种,一体隶书《石经》的立碑年代和书丹者都未作说明,而对篆、科斗、隶三体《石经》却认定是蔡邕遗迹。可见,在这个时期以为蔡邕作三体《石经》的大有人在,而且载入史记,当为久来流行的说法。这种说法直到唐宋时期还在流行,如唐人徐浩(703-782)《古迹记》称:
“蔡邕鸿都三体《石经》。” 8
唐人窦臮《述书赋》称:
“伯喈三体,八分二篆。” 9
其兄窦蒙注:
“蔡邕,字伯喈,陈留人,终后汉左中郎将。今见打本三体《石经》四纸。石既寻毁,其本最稀。” 10
北宋朱长文(1039-1098)作《续书断》仍称:
“蔡邕三体《石经》书隶及今所存汉碑,皆与真字体异。” 11
当然,两晋南北朝时也并非无人道出真相来。唐初所修《晋书》卫恒传载西晋卫恒(?-291)所撰《四体书势》有曰:
“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 12
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卷十六:
“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13
同时人江式(?-523)《论书表》也说:
“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14
他们都把汉《石经》与魏《石经》作了区别,说明三体《石经》乃魏正始中所立,自然非出蔡邕之手。
尽管如此,这些正确的记载看来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而使事实得到澄清。由晋入宋的范晔撰著《后汉书》,乃以汉末建安时续修而成的《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并参酌魏晋前贤所著后汉书记十来种。范书出而诸书淘汰散佚,不可复核。蔡邕是《东观汉记》后期修撰人之一,据范书本传载:
“适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湮没多不存。”15
他是写了“灵帝纪”的,熹平立《石经》,为经学大事,应有记载,而作为当事人的蔡邕,写来自翔实可信。可惜在汉末纷乱中,董卓被诛,蔡邕受牵连而死于狱中,所成文稿亦随之湮没,“其撰集汉事,未见录以继后史”。16诚如郑玄所叹:“汉世之事,谁与正之!”17范书“三体”之误,当亦承前人载记而来。然则包括史学和书学名著在内的有关此事的记载确曾长期以讹传讹。与《晋书》同时成书的《隋书》中那篇作为文献学经典的“经籍志”对此也不甚了了:
“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18
今校点本据《晋书》所收卫恒《四体书势》改为“三字《石经》”,已非旧貌。19即使是江式《论书表》明确三体《石经》置于汉碑之西,但说到蔡邕所书《石经》却又含糊其辞:
“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画奇能,莫不云集,诸方献篆,无出邕者。”20
这一节本是说篆书,都又提到蔡邕书《石经》,其字体依然在扑朔迷离之中。
使这个问题真正得到彻底廓清,并且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使汉、魏《石经》的区别尽人皆知的,是北宋末期的大金石家赵明诚。宋代传拓技术普及,金石之学大盛,人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大大地突过了前人。赵氏在其《金石录》“汉《石经》遗字”跋尾中说:
(汉《石经》)“盖灵帝熹平四年所立,其字则小字八分书也。……案《后汉书•儒林传序》云‘为古文、篆、隶三体’者,非也。盖邕所书乃八分,而三体《石经》乃魏时所建也。”21
经此揭明真相,消除以往误传,后世才尽人皆知,在今天,已是稍知汉文字史和书法史的人的常识了。可是在相当一段时期中,人们对此确是曾经模糊不清而有误解的。
为什么《石经》问题曾长期误传呢?王国维在《魏石经考一》中说:
“汉、魏《石经》同立于太学,其时相接,其地又同,昔人所记,往往互误。”22
而人们之所以容易趋向误认或认同蔡邕书三体《石经》,是因为蔡邕素以博学和擅作诸体书著称,而且其善篆籀的名声似乎更大一些。唐人蔡希综《法书论》称: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蔡邕有篆籀八体之妙。”23
李嗣真(?-696)《后书品》则谓:
“蔡工诸体。”24
张怀瓘《书断中》称蔡邕:
“工书,篆、隶绝世,尤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伯喈八分,飞白入神,大篆、小篆、隶书入妙。”25
上引江式《论书表》也突出蔡邕能为“古今杂形”,而此说盖出于卫恒,其《四体书势》称邕:“善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26并录其《篆势》以明篆书势要,而说分隶反无一言及于蔡邕。因此不少人在真相尚未大白之时,以讹传讹,误把三体《石经》归到蔡邕名下了。
检讨这些材料,可以明白,在王羲之的年代误称蔡邕书三体《石经》并非稀罕事。所以,在传世《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有这个明显的错误,不能断定必是后人妄加了“三体”二字,也不能作为肯定这篇文字不是王羲之著作的证据。王羲之有这个误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至此,本文并未对《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真伪作任何新的论断。我同意近人沈寐叟“《笔阵图书后》未必果出右军,要是六代书师祖相承师说,后乃著之竹帛”27的推断,以及余绍宋“其为六朝人所伪托”28的判定,并依然认为沈尹默的看法是基本妥当的。所要指明的是,对《石经》问题历史上确曾长期误传,而不是从来就如今天这样尽人皆知的。在文献考辨中,有时尽管结论是正确的,但在某些论证环节上可能会有失误。这些失误可能并不影响结论的正确,但不能因此而放过,同样需要纠正澄清,不然便会引出新的以讹传讹来了。
1《书法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82-83页。
2《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3版,51页。
3《后汉纪校注》,周天游校注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667页。
4《后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版,1990页。
5同上书,2547-2548页。
6同上书,2547页。
7《洛阳伽蓝记》,周祖谟校释本,中华书局1963年版,122页。
8《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94页。
9同上书,142页。
10同上。
11《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350页。
12晋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版,1061页。
13 《水经注》王国维校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549页。
14 《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65页。
15 《后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7页
16 《后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7页。
17 《后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65年版,2006页。
18 《隋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73年版,947页
19 同上书,951页。
20 《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65页。
21 《金石录校证》,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300页、
22 《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955页。
23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269页。
24 同上书,137页。
25 《法书要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210-211页。
26 《晋书》点校本,中华书局1974年版,1061页。
27 《明清书法论文选》,崔尔平编校,上海书店,1994年版,917页。
28 《书画书录解题》卷九,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排印本。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8-1 11:13:20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4/08/01 11:30am 第 1 次编辑]
谢谢Ybzhan君!
以前所写旧文,我自己大多淡忘,寻检亦复不宜,多亏Ybzhan君有心于此,辛苦制作而使得以重现网上,或可供参考。
此文为1994年秋我向在常熟举办的,由沧浪书社主办的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递交的论文。次年为我任职所在的复旦大学校庆90周年,复旦文科学报拟出大型纪念学术专号,采用了拙文。这些都已经是十来年前的旧事了。
作者:
壶中乾坤
时间:
2004-8-1 11:15:12
此文校样良桢兄曾赠与弟过
作者:
天怜幽草
时间:
2004-8-1 11:17:30
Be032 北朝摩崖刻经研究
--------------------------------------------------------------------------------
本书是1990年10月,于山东省邹县举行的「中国北朝摩崖刻经书学讨论会」
所结集的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
--------------------------------------------------------------------------------
1.中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王思礼、赖非 撰。
2.环境艺术的创造─论北朝摩崖刻经,李一 撰。
3.北朝摩崖刻经研究三题,王长水 撰。
4.北朝摩崖刻经与灭佛,潘良桢 撰。
5.从北朝摩崖刻经说到书分三派论,兹兰 撰。
6.魏晋南北朝书法类型初探,村民、山庄 撰。
7.魏晋南北朝书法分期,下坡、令龛 撰。
8.与中国北朝摩崖刻石一脉相承的东方金石,(韩)金膺显 撰。
9.中国北朝摩崖刻经与佛教的背景,(韩)崔泰默 撰。
10.邺都近邑北齐佛教刻经初探,马忠理 撰。
11.四山摩崖研究,(日)清原实门 撰、谷川雅夫 译。
12.天下第一壁经考─娲皇宫石刻,王学仲 撰。
13.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所想到的,欧阳中石 撰。
14.泰山经石峪摩崖刻经考,姜丰荣 撰。
15.邹县北朝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胡新立 撰。
16.齐鲁北朝摩崖刻经及其楷书隶化,张乃森 撰。
17.《石颂》与《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比较谈,崔景涛 撰。
18.试论泰峄诸山摩崖刻经的两个问题,孙坚奋 撰。
19.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经的文化意义,胡传海、王南溟 撰。
20.《石颂》初探,俞黎华 撰。
21.《石颂》刍议,曲彬 撰。
22.水牛山摩崖刻经的书法艺术,丁冲、冯衍秋 撰。
23.《泰山金刚经》摩崖书法美刍议,李大斌 撰。
24.书法艺术与宗教境界的统一体─论《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孙洵 撰。
25.论泰山金刚经摩崖的书艺结构,姚淦铭 撰。
26.南北响堂寺石窟摩崖刻经的现状与书法,张凤英 撰。
27.铁山摩崖刻经的艺术及其在南北朝书坛上的位置,范正红 撰。
28.铁山摩崖刻经书体初探,邢增庆 撰。
29.北朝尊佛与邹县刻经,骆承烈 撰。
30.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现状,王思礼、赖非 撰。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8-1 11:29:09
幽草所示论文集中的拙文,记得也在复旦学报刊用过。
作者:
弦五
时间:
2004-8-1 12:00:50
学识渊博,pf~
作者:
ylli
时间:
2004-8-1 23:53:10
感谢楼主,
功德无量!
作者:
环碧堂
时间:
2010-6-18 15:56:26
我顶!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