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临作的高境界
[打印本页]
作者:
笨石头
时间:
2003-12-30 17:30:42
标题:
临作的高境界
古时有许多碑帖在艺术上有相当艺术成就,
如麻姑,褚之圣教序,
到了我们这个时候,
我们能看到的这些帖,能读到的这些帖,有的已破残到面目全非,
既使临,也只可能是误导,对于初学者更会产生许多困惑,
所以如果能临到很高境界的临作,
我认为就算不是原作,亦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之典范。
在学习上的价值应该是同样的。
所以斗胆向潘老进言,
可否将你认为你临得最具神韵的一些好帖发到网上,
作一些注解,让我们学习或是临习。
比一味守着那些所谓的破残的真迹拓片不好多了吗!
造福于初学书法的芸芸众生呀!
作者:
yu
时间:
2003-12-30 18:21:21
说的很好
支持
作者:
泥山村人
时间:
2003-12-30 22:28:03
原作是根本,名家的临作可作参考。
作者:
老不下线
时间:
2003-12-30 22:39:22
我认为就算不是原作,亦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之典范。
在学习上的价值应该是同样的。
所以斗胆向潘老进言,
可否将你认为你临得我认为就算不是原作,亦可以作为我们学习之典范。
在学习上的价值应该是同样的。
所以斗胆向潘老进言,
可否将你认为你临得最具神韵的一些好帖发到网上,
作一些注解,让我们学习或是临习。
比一味守着那些所谓的破残的真迹拓片不好多了吗!
造福于初学书法的芸芸众生呀的一些好帖发到网上,
作一些注解,让我们学习或是临习。
比一味守着那些所谓的破残的真迹拓片不好多了吗!
造福于初学书法的芸芸众生呀
以上引自石头兄论点
就我理解,潘先生之所以发如此多临作,应是以其身教代替言教。石兄所提的最具神韵的提法我认为是不科学的,艺术的东西要见仁见智,就我理解潘先生所临的帖我们要细读,细读自可看出道道来,我认为其无声语言全在其笔端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2-31 12:31:23
“老不下线”网友所说甚是。
我之所以以发临作为主,一是反应我自己学书的主要方法和经过,作了自我的真实展示;二是我认为这是绝大多数人学书最为可行的切实途径。
临本应该是法书原作,再高明的临本也只能作参考。当然,有的大名家(真能称得上历代名家的)的临作,实际上已经有了他独到的释读和发挥,本身已经成了“法书”,那应另当别论。
拓本漫漶者,初学可以暂不选用,也不宜选用。可选清晰完整的用心仿写,遇模糊不清或残缺的字,尽可跳过。
作者:
神五
时间:
2003-12-31 13:24:42
潘先生之所以发如此多临作,应是以其身教代替言教。。。。。就我理解潘先生所临的帖我们要细读,细读自可看出道道来,我认为其无声语言全在其笔端
老不下线 网友也说出了我的心声。
潘老师如此多的临作,无声的表明了如何学习书法,如何临摹,临习些什么内容。从他临习的精微程度,也可知道潘老师的治学态度,书法立场。从他的临作,也可觉悟得一些他对碑帖的理解。
作者:
笨石头
时间:
2003-12-31 13:34:32
已学习,
看不明白的会再学习。
作者:
老不下线
时间:
2003-12-31 19:49:38
潘老师如此多的临作,无声的表明了如何学习书法,如何临摹,临习些什么内容。从他临习的精微程度,也可知道潘老师的治学态度,书法立场。从他的临作,也可觉悟得一些他对碑帖的理解
以上引自神五兄回帖
神五兄讲得比我周到。潘先生对传统书法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其实潘先生发如此多的临帖书件,已很明确的向我们展现他的书学思想。若认真细读他的网上论书,对全面理解他的书学思想将有更大帮助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 11:03:57
前帖应更正一句——
“临作应是法书原作”应为“临写的范本应是法书原作”。
作者:
笨石头
时间:
2004-1-12 16:19:25
请问潘老临过颜勤礼碑没有,
想讨临作一张或几个字亦可,
不知有过份之嫌没有!
作者:
高天厚地一印囚
时间:
2006-10-14 14:04:13
窃以为在临作方面
先生就好象位出色的翻译家一般
点石为金
值得我辈好好揣摩
谢谢先生给我们发了那么多好的临作
作者:
马松
时间:
2006-11-21 21:52:26
潘师实在啊!
作者:
听云
时间:
2006-12-8 09:07:13
潘老说的:
作者:
陈学高
时间:
2006-12-8 09:38:32
来学习的,,,,,,,
作者:
sunqb596
时间:
2006-12-9 11:17:42
跟着进步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