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临好大王碑 [打印本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7 21:52:40     标题: 临好大王碑

今天下午又拍了一些作品,本想明天发的,为庆祝书法江湖注册会员今夜满六千,特提前发出临《好大王碑》。
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7 21:53:53

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7 21:55:52

3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7 21:58:14

4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7 22:00:29

5
作者: 大东    时间: 2004-3-8 01:29:57

潘老师用笔沉着,佩服!好像整体看起来散了点/
作者: ylli    时间: 2004-3-8 23:35:04

潘老师得何神助?图片质量突然接近专业水平。

:)

作者: 江边杏    时间: 2004-3-9 13:45:50

潘先生作品多次欣赏之后觉得气势不足。
作者: 织女    时间: 2004-3-9 21:50:59

  潘老师是书法江湖的专家,看着您那么和蔼可亲。您的字让织女大开眼界!真想捡起儿时的梦想,再学一回书法,当一次学生,可惜织女的一双手已“纺纱织布”定型。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10 17:21:37

下面引用由ylli2004/03/08 11:35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得何神助?图片质量突然接近专业水平。
:)

我何来神助?此乃是“内助”也。内人于事能钻研,拍摄和编辑技巧提高甚快。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10 17:39:38

下面引用由江边杏2004/03/09 01:45pm 发表的内容:
潘先生作品多次欣赏之后觉得气势不足。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中药有“十全大补膏”(同方还有丸、汤、酒),亦非人人、时时、症症可用。而且“气势”之表现亦不单一。不能“力拔山兮气盖世”,偏要做出力能扛鼎不可一世的样子来,岂不可笑?美是多样的,大概可以多到无穷,善鉴者能识美者之美耳。与其虚张声势,弄得声嘶力竭,不若以本色相见。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10 17:43:48

下面引用由织女2004/03/09 09:50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是书法江湖的专家,看着您那么和蔼可亲。您的字让织女大开眼界!真想捡起儿时的梦想,再学一回书法,当一次学生,可惜织女的一双手已“纺纱织布”定型。

“纺纱织布”之手也是巧手啊!用以学书,当为相得。
作者: 王克己    时间: 2004-3-10 19:50:47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克己在 2004/03/10 08:03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江边杏2004/03/09 01:45pm 发表的内容:
潘先生作品多次欣赏之后觉得气势不足。


与字相处,和与人相处一样,不论柔和强悍,各守其本色,最重要.平和自然,其声自振,其韵自远.

临碑,大多以雄强为本,有时侯,为造出棱角,有些朋友执笔,运笔的时候浑身使劲,力气用的很大,大违书道.

碑中有帖气为好,平和温厚或者疏朗清雅都算上乘.这其中,以用笔虚松为最紧要.虚松后才能写字如画,才能计白当黑,观潘先生临碑,值得我们努力学的,就是这个,宽松而写,不怯不弱,纸墨相恋.林散之先生临汉碑,其意也差不多这样,尽见宽松安详.

另外,这样的临作,还给我们一个机会,了解一下,书法作品和我们看的字帖所作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看其中细节,有参差,有不平整,是毛笔这个工具自然书写的结果,并不是印刷品中光滑,不见瑕疵.就好象看演员在台上演惯了,卸了妆,原来也是这么真实.呵呵,借着这些毛刺,让我们细细体会一下笔纸交接时候的质感和快感吧

韩国人很喜欢此碑,原碑平整敦厚,潘先生这个临得疏淡还要多些,见了潘先生临几个碑,口味都比较清淡,呵呵,这样好,养气.
作者: 拾得    时间: 2004-3-12 10:24:14

事非经过不知难。临好大王碑绝对是个高难度动作。还真没见过有写得这么好的。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13 14:13:17

拾得网友过奖了。但前面两句说得很对,《好大王碑》确实不好写。
作者: Nehr    时间: 2004-3-21 14:45:52

不知 兄临 前秦《廣武將軍碑》会啥样?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5&topic=229&show=25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21 17:20:29

广武将军碑我确曾临过好几遍,待我找出当发上请Hehr兄法政。
作者: 农夫山泉    时间: 2004-5-1 22:10:48

老师,您临过张迁吗?
发张上来!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5-2 10:52:20

《张迁》是我临汉的重点之一。旧临眼前似乎未见,若找到,可拍了发上;若找不到,待我临完马王堆帛书后,再临一通《张迁》看看。好否?
作者: tlyzc    时间: 2005-5-10 16:31:23

潘老:能不能上传一下《好大王碑》啊,我买不到啊!谢谢啦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5-10 18:16:42

下面引用由tlyzc2005/05/10 04:31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能不能上传一下《好大王碑》啊,我买不到啊!谢谢啦

可以,但要等我找到后再请人拍图上传。
作者: tlyzc    时间: 2005-5-13 16:22:52

非常谢谢你潘老,我会耐心地等着的,我在别处找到一份《好大王碑》,可惜图太小,看不清!如果你上传的话一定要大一点!谢谢啦!
作者: alongge    时间: 2005-5-14 20:32:01

怎么都是来拍马屁的啊   说说见解啊   大家不是都喜欢这样吧   看见真的大家就垭口无言了  不要这样啊   江湖本来就可以有自己的见解啊  我想  要是哪天潘老师拿着自己孙子的字发上来   肯定也是同样的效果啊    你们这些人 不要让江湖成为名利场啊    老师是临的好   好在哪里   说出来嘛   不要尽是大家啊 大家啊  呵呵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5-5-16 19:04:08

网友对潘师书法的评论散见于江湖各处,alongge兄可参见。其中Nerh先生所评可谓精当:
评潘良桢兄长卷

1) 笔厚,传乃师风,透金石气。
2) 形拙,若祖师而添自运本色, 滤洗矫情。
3) 气沉,区别时风之浮躁。
4) 篇协,如此大幅,节律顿挫交加而始终不懈。
5) 墨净,出峭势补紧结,抱势不泄。
6) 韵涵,蕴藉中隐显风致,含蓄不求张扬。
7) 倘稍济疏密浓淡跌宕之趣或更耐品。
予大好之!

其实对潘师书法的意见并非全是正面,象alongge兄这样有不同意见的亦有之。不过反倒是这些朋友的着眼点往往放在了不认同大家对潘师书法的普遍赞服而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意见。所谓“入骨三分骂亦精”,似兄如此意气用事,恕某不能苟同!
作者: 蜀人    时间: 2005-5-17 23:45:16

[这个贴子最后由蜀人在 2005/05/18 00:02am 第 1 次编辑]

此碑很难下笔,不知怎么入纸.没有蚕头燕尾装饰,不知潘师怎么下笔写过去的.功夫字,高人我没有临过,但喜欢看此碑
作者: 奇迹    时间: 2005-5-26 00:13:43

不温不燥如见一老者平和泰然!
金石气息甚是浓厚1!
线条初看柔和,愈读愈显钢硬!
学习!!!!!111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