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一堂和气在 2004/04/20 07:51pm 发表的内容:
如此客厅开的妙,比央视新闻会客厅好,
趁现在没人,先顶一把。祝潘老师身体健康。
另,想问潘老师您好象对评弹有兴趣??拜访过某评弹大师?
下面引用由笨石头在 2004/04/20 09:06pm 发表的内容:
看到潘老师的精神越来越好,
真是高兴!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0 08:16pm 发表的内容:
是的,少年时曾“票”过。病后气弱,嗓音有点哑,不堪用丹田劲发音,手指也好像侍弄不了琵琶三弦了,要碰线。
我与几位弹词艺术家和演员认识,与杨振雄先生相熟。杨先生也雅好书画,曾拜在申石伽先生门下学画。9 ...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4/04/21 11:50am 发表的内容:
在下小时,也总在电台播放苏州评弹声里写字的,呵呵
“先君--昔日里是-伴君王,
忠魂-义魄付南柯--,
连遭颠沛-逢回禄,
...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4/04/21 12:25pm 发表的内容:
是了,“夏(荷生)调”衍化出“徐(云珠)”“祁”。
真假嗓并用还带点昆腔的,除“杨调”外,文革后都不“流行”了。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4/04/21 05:05pm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评弹女演员,"嗓音甜美,衣着华丽,手势动人"的,
演唱流行歌曲很容易,当流行歌曲歌星挣多多的钱不难,
却只挣少少的钱,
所以,评弹后继将无人...
...
下面引用由一堂和气在 2004/04/21 12:23pm 发表的内容:
哎,在书法网站上说起了评弹,也真是......不过都是艺术,哈哈。
正如潘老师说的“享受惯了好东西,低档的就将就忍受不了”。
我大约九八年开始接触评弹,我的那位好友介绍我听张调,
说张调和他的琵琶伴奏堪称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2 11:39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和气兄弟提供的连接!那个网站于唱段选择比较精当完整。收藏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3 08:34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朱的籍贯,中评网对朱的个人介绍资料应该是有依据的。朱出生于浙江嘉兴也是无疑义的。实际情况是朱雪琴本姓吴,七岁时在嘉兴听常熟艺人朱蓉舫、朱美英夫妇的《珍珠塔》,八岁时过继给了朱氏并拜师学艺,一起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3 10:18pm 发表的内容:
周玉泉为王子和弟子,蒋月泉为张云亭弟子。张云亭原名王子畦,与王子和为兄弟。所以周与蒋的关系是隔房师兄弟,为同一辈份,虽然年龄相差二十来岁。蒋出道时,周已经艺术成熟,是颇有名望的大“响档”。蒋对周十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4 05:29pm 发表的内容:
《志贞描容》为《玉蜻蜓》选曲。金贵生与妻张氏闹翻出走,到法华庵遇少年师太志贞,一见倾心而住了下来。未久贵生身亡,而志贞已有身孕,后来“云房产子”生下元宰。志贞原是名画家之女,因趁全庵人等外出做法事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4 08:18pm 发表的内容:
尤惠秋曾师从蒋月泉,又师从过沈俭安。以其嗓音等条件看,走“沈薛调”一路较为合适。他后来的书调,“快腔”即以“沈薛调”为基础,吸收“马调”及其分支“魏调”的营养,加快节奏,吐字清晰,多用叠句,颇具特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7 11:57am 发表的内容:
人的机遇不同,真是可叹!“文革”使所有的文化精英受到摧残,劫后余生,各人情况出入很大。以评弹界而言,严雪亭先生此时已病重,不可能复出,而且留下的录音资料也极少,无录像,最为可惜。蒋月泉先生尚好,而 ...
下面引用由monika在 2004/05/01 11:12pm 发表的内容:
求临张迁!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4/21 03:46pm 发表的内容:
可是现在好多传统艺术遭到排斥或轻视,后继无人,每况愈下。当年ylli受我影响,买了几盒裘盛戎先生的盒带回去听,差点被他的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师兄师弟们认作发了神经病!
下面引用由ylli在 2004/05/11 10:19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这事还记着。
当初是听了不少京戏,但都不深,最喜欢的是程砚秋,暗啞之中很多起承转合。
问题是,这所有的传统艺术都只能静下心来细细体会才能得其妙处,往往要一生相许,与浮燥世界相悖,也与现代生活节 ...
下面引用由檀香在 2004/08/26 03:51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 您好,我是新来这里的学生,看到很多帖子,得知您是一位受大家尊敬爱戴的前辈,在书法方面又颇有经验.
我对书法很感兴趣,但以前从没学过,只是字写的还尚可.有个问提想请教您,做为一个书法方面的新手,学书法应该从哪方面开始呢?
对于书法的那些前辈,比较熟悉的也只有两王,对王曦之更熟悉点.觉得他写的字很漂亮,准备学他的,新手可否就这样学,怕走错路.
麻烦您指点.谢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8/26 08:50pm 发表的内容:
回答你的问题有点难度。不知你的具体情况。可能是一位年轻学生吧?
有位前辈说过,“写字”二字已经把秘诀透露了,字是要“写”才会好的。
你喜欢王羲之的字,因为“漂亮”。但他所留下的字,似乎没有适合初学入手的。除非你要学的是小楷。
我建议你可以到大型书店去,看看有否自己喜欢的汉碑或唐碑,不妨选一种买来照着样子学着写。开始学不像,坚持下去,天天写一些,慢慢会写像的,也就逐渐深入了。
头绪繁多,一言难尽。你可以找点指导书法入门的书看看。我现在对出版情况不熟悉,所以具体书名说不上。你到书店去看看找找吧。
只能这样答复你,不知有帮助否?
下面引用由檀香在 2004/08/27 09:34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的解答,准备到书店去看看.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8/27 04:19pm 发表的内容:
和檀香兄握手,我也是新来的!啊哼!
下面引用由檀香在 2004/08/27 05:09pm 发表的内容:
你好你好,书童,~握手~,大家多交留.
你准备怎么学呢?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8/27 05:24pm 发表的内容:
我也是自己摸索着学的,走了很多的弯路,今天幸运有书法江湖,有可亲,可敬的潘老师,你我多请教,多交流我们共同进步!
下面引用由檀香在 2004/08/30 02:38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初学者书写,像您提到的汉碑或唐碑及小楷之类的,在用笔方面是用狼毫吗?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8/31 08:56am 发表的内容:
可到“江湖兵器”版看看,学习一点关于笔墨纸砚的知识。
现在写字一般多用羊毫笔,以其价廉而耐用。写小楷可用狼毫笔。但现在纯羊毫纯狼毫都难得了。
下面引用由檀香在 2004/08/31 09:18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的指点.
下面引用由步雪堂堂主在 2004/09/06 11:58am 发表的内容:
可以弹素琴,写写字,也是 人生一大乐事.
下面引用由广魏在 2004/09/20 11:13am 发表的内容:
最近可好?很久没见您在线了,挺想您的。。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0 10:05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问候!我如常。近日网速特慢,我等得急,下了。
下面引用由hexianliang在 2004/09/23 08:31a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指教
下面引用由xueyugaoyuan在 2004/09/23 09:06am 发表的内容:
很有碑间哟!学习!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3 10:42am 发表的内容:
不错。慢慢历练使之自然。
北碑中有些是错别字,人称“碑别字”,注意最好“使之正”,勿将错就错,以讹传讹,尤其是不宜再把它“行书化”。
款字宜略小些。
下面引用由hexianliang在 2004/09/23 03:0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9/07 11:37am 发表的内容:
你好潘老师;
在学行书《兰亭》的同时,是否可以兼写一些楷书,和草书?如果学楷书,和草书学习那一家的有宜于今后的创作。在学《兰亭》前我学了两年的颜体《多宝塔》。
学兰亭什么程度才可以换帖?
烦劳潘老师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07 09:13pm 发表的内容:
初学书法,初窥书苑,大概谁都有一个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过程。但大多数人会在师长的教导下,静下心定下神来。我以为,初学宜在彷徨一阵之后作决定和选择,一旦选定一种法书碑帖为范本,若无必要或特殊原因,不 ...
下面引用由书童在 2004/09/08 07:49am 发表的内容:
只有把入门的第一本字帖临写得熟而又熟,了然于心,了然于手,再行考虑学别的。而且在初,也宜选与原来所学相近者为好。
书童会铭记在心,加倍努力!
谢谢潘老师的指点!
下面引用由步雪堂堂主在 2004/09/08 06:02pm 发表的内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概也不过如此。
下面引用由恨水长东在 2004/09/16 04:30pm 发表的内容:
恍然大悟!~~~~~~`
下面引用由山居读易生在 2004/09/17 05:56pm 发表的内容:
过来者言。复习一遍:)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6 09:17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我临习书谱两周,有很多疑问与不足,还望多多批评。
1。是否应按原大来写,目前我是按字径7~8公分写的。
2。是否应该用硬毫写,目前我是用的方元北京书画笔--纯狼毫大楷写的。
3。是否应用宣纸写,我目前用的是毛边纸。
4。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那么取法书谱是否可行呢,在朱关田老师的隋唐书法
史中,似乎对书谱评价不高。
我先谢谢潘老师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6 10:18pm 发表的内容:
问得多,容我想想再说。今天太晚了。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7 09:20am 发表的内容:
晚辈在此先叩谢潘师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28 11:20am 发表的内容:
简答如下——
1、以你现在的学程看,建议临写得比原作略大为宜,更多注意点画精到;
2、用的笔,我以为可不拘狼毫羊毫,这两种主要类型的毛笔应该都掌握其性能;
3、宣纸与毛边,性能有差别,也以都能适应为好,大概毛边价廉一些,练习不妨用毛边,如果宣纸也能写,则宣纸来也可应付自如;
4、米芾对《书谱》评价甚高,以为二王嫡传,学今草也确是好范本,不过毕竟是唐人作品,若要“取法乎上”,建议可取《十七帖》佳拓印本反复临写。
如此草草作答,不知可否?
下面引用由右军门下走狗在 2004/09/28 04:34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师传道授业为我解惑也。
在此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向潘师全家问好。
另:潘师能否给我推荐一两个比较佳的十七帖精拓本呢?
我现有中国书店出的一本,似不合潘师精拓之要求。
下面引用由虚一在 2004/09/30 11:04am 发表的内容:
请批改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0/01 09:22am 发表的内容:
笔下再凝练。
下面引用由虚一在 2004/10/02 05:40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下面引用由广魏在 2004/09/30 08:35pm 发表的内容:
我想问一下关于封泥的用途。
还有封泥大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30 09:10pm 发表的内容:
且把有关资料找来供参考——
封泥
也称“泥封”。中国古代公私简牍大都写在竹简、木札上,封发时用绳捆缚,在绳端或交叉处加以检木,封以粘土,上盖印章,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下面引用由广魏在 2004/10/01 10:22am 发表的内容:
受益了,多谢潘老师~~~
下面引用由遥远在 2004/09/14 11:28pm 发表的内容:
请潘老师指点!不胜感激!
[/quote
[quote]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9/15 10:05am 发表的内容:
前二图片模糊,后图较好。
近十几年来,学书者,尤其是年轻人,多以王铎为热点,为其凌厉笔势所折服。足下所作,笔下尚前坚实干净,换笔处,即笔势转换之际,常常没能处理好,换笔功夫还需历练。
下面引用由ybzhan在 2004/09/15 10:57am 发表的内容:
远兄的问题可能还在蓄势上。所谓“翰不虚发,动必有由”,得多在这“由”字上下功夫。握手,共勉!:)
下面引用由遥远在 2004/09/15 01:27pm 发表的内容:
感谢潘老师的教诲,为我指明一条努力的路!再次说声感谢!
也感谢论坛版主的赐教!向你们学习了!
下面引用由仁者在 2004/11/27 05:43pm 发表的内容: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86&topic=2762&start=30&show=0
潘老师给我看看字好吗
我马上就要参加书法专业可考试了]
谢谢
下面引用由小妖monika在 2004/11/21 10:13am 发表的内容:
现在把相机还给同学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2 12:14pm 发表的内容:
看过。
注意用笔的中正圆厚,以及笔画间架的造型准确。
所示是以前写的,现在还在写吗?还在入门阶段,要求进步,继续努力!
下面引用由一堂和气在 2004/11/22 12:40pm 发表的内容:
写的是颜的告身啊!
我也极喜欢此帖,
看小妖写的.....呵呵,好象用的是没有笔锋的笔,
还是以碑意写告身呀.........。
下面引用由小妖monika在 2004/11/24 08:02pm 发表的内容:
多谢潘老师,现在还在写,只是没有相机,无法上传。等有了相机,再请潘老师指导!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1/25 05:00pm 发表的内容:
与前所示无太明显变化,虽然换了临颜,我还是那个意见——
看过。你的临作,在笔法笔势和结字造型上都还有不小距离。笔法笔势与结字造型两者又是相关的。无他,只有多看、多想、多写,层层深入,层层逼近。
用笔结字,为学书的根本所在,不是十天半月,甚至不是一年半载就能解决的。望勿躁。学无止境,学程“遥远”,君其不懈努力!
下面引用由遥远在 2004/11/25 09:16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我会认真思考多写多练的.谢谢老师!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12 08:13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关注。《学王管见-兼论晋唐书法文化背景之差异》一文,不经提起我自己都几乎忘却了。现在想来,那是1989年我向一次全国书学讨论会提交的文章,后来在海外的一本杂志上发表,他们只给我寄来几份拙文的抽印本。多年了,有人索要便送,至今我自己手上是否还有都难说。
当时没有电脑打字存盘,要我立即在网上发,一时为难。望见谅!
下面引用由醉过满身花影在 2004/12/15 05:06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您好!
我喜欢书法,平时也写的不少.严格说来,于书道,我的发蒙师应该是马士达先生,可是后来一直无缘得见马老.现在经常来江湖玩,最爱看的就是潘老师给学书者的回贴了.真的为潘老师谆谆善诱的态度而感动\折服.看得多了,便就也有了"野心",想请潘老师也给我瞧瞧,如得先生教诲,在下当感激不尽!
这张是我写的铁山铭,原载<书法>杂志.我觉得此铭颇类泰山经石峪,不知然否?祝潘老愉快!
再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15 08:25pm 发表的内容:
山东那一带,多摩崖刻经和其他佛教内容的刻石,字体多有类近者。不一定出一人手,但可说出自一派书手。可能因此而王学仲先生曾提出中国书法在“碑派”、“帖派”之外还有“经派”。
在这部分古刻石中,我最喜欢《石颂》,以其时间虽稍后却更古厚,有汉人遗意。所以,我觉得以汉人气度仿写为高。
下面引用由醉过满身花影在 2004/12/15 08:33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指点迷津!
下面引用由金面罗汉在 2004/12/13 11:35a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好!
附上小楷一篇,请老师不吝赐教。
我平时练的是魏墓志,也参考一些写经体、钟繇的作品。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13 08:57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信任。我少作也不善小楷。作为观赏者,我觉得小楷以笔画凝练而少大幅起伏为好,点画之间则宜多避让以利清朗。拙见聊供参考。
下面引用由金面罗汉在 2004/12/14 08:21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老师指点!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在 2004/12/13 11:05pm 发表的内容:
初学此碑,请教先生该如何用笔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14 08:16pm 发表的内容:
我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不看好,以为尚不及铁山《石颂》。此刻基本属隶书,那当然远不如学汉。私见聊供参考。
下面引用由无为轩主在 2005/01/03 08:50pm 发表的内容:
首先祝潘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我和一个老师在交谈的时候谈到了关于书法的"临摹和创作的关系"问题.
我觉得没有必要去可意强调二者的区别
因为其意义并不大
另外从某种角度来看真正的创作离不开临摹而所有的临摹又无一不是带有书家个性特征的创作,他们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估计已入迷途.
想听听潘老师的高论.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3 09:57pm 发表的内容:
于此,我已经说过很多,不想再多说了。其实也卑之无甚高论,要了解,请查看有关帖子。
好多事,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向自己斟酌去办。不必强人同我,也不必一定要说服别人的。书法其实是很个人的事。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31 03:58pm 发表的内容:
看过。笔再求圆。争取得“婉而通”的感觉。间架造型可再求准。
下面引用由冻云在 2004/12/31 04:09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回复真快!谢谢潘老师!!!
下面引用由易简生在 2005/01/02 01:17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
对于初学者而言,临习王羲之行书,从哪一种入手为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2 07:59pm 发表的内容:
建议自唐人摹《兰亭》入。
下面引用由易简生在 2005/01/03 01:13pm 发表的内容:
多谢潘老师.
敬祝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在 2004/12/20 06:18pm 发表的内容:
经先生点拨,最近想从钟王小楷练起,但他们的传世作品只有碑刻,且笔迹不清晰,无法摸透其笔法使转
请问能否从智永禅师的千字文入手
再想请先生谈谈对千字文的看法
学生鞠躬感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21 10:15am 发表的内容:
传钟《荐季直表》有墨迹,原作已毁,留有照片印行传世。钟王小楷,有多种刻本,尚可取学。
智永为右军后裔,书传家法,为王字嫡传。取其千文为学王进阶,为上乘之选。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在 2005/01/01 05:55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1 06:47pm 发表的内容:
老马略识途,所言聊供参考耳。
下面引用由国联在 2005/01/05 05:33pm 发表的内容:
又写了几张,请潘师看看有进步吗?我总觉得进展不大,又不知毛病在哪,请潘师指点。谢谢!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5 08:08pm 发表的内容:
有进步就行。“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再用功用心写!
笔求圆劲,笔道求紧。笔笔不懈,处处力到。
下面引用由国联在 2005/01/05 09:29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师指点!我再好好练练!
下面引用由来叔在 2005/01/03 01:00am 发表的内容:
旧作,请潘老师指点~!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3 12:55pm 发表的内容:
笔下表现力尚欠丰富。
再求运行的节奏感和气息的流贯。
下面引用由shuzhou在 2004/12/23 01:47am 发表的内容:
[原创]请潘师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12/24 07:57pm 发表的内容:
看过。
建议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用笔上来,使到位扎实些。书法一事,毕竟首在得笔。
下面引用由shuzhou在 2004/12/24 11:42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潘师指教。一定紧记在心。
下面引用由耕砚堂在 2005/01/01 05:58pm 发表的内容:
恭祝先生新春愉快,身体健康:)
感谢先生近来对晚辈的教诲
值此新春,恭祝先生
新春愉快 身体健康
艺术常青 阖家欢乐
学生 李波拜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1 06:44pm 发表的内容:
非常高兴得到你新年的祝福。
也祝你新年快乐,并且随着书法江湖的日日兴旺而日日进步!
下面引用由石门汉子在 2005/01/03 11:01am 发表的内容:
偶在临隶书时,线条很单调,粗细少变化,看先生临作后,想请教怎么样把握线条的起伏变化,速度宜快还是宜慢。近来在写乙瑛需注意些什么。
谢谢了。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1/03 01:05pm 发表的内容:
笔下表现力和线条内涵的丰富,不是朝夕能得,需广见识,多历练,而渐得之。
曾有某家教学生行笔以不断的来回皴擦似的手法来取得“涩”的效果,怕非正途。我见来楚生先生作书,行笔不紧不慢,处处在动而又处处得住。
下面引用由无为轩主在 2005/01/15 09:31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原来评弹也是如此精通啊
真想不到,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没错
要不先生也不会如此痴迷50年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5/03/03 12:01pm 发表的内容:
本想稍稍详实地说说我自己临写《西狭颂》的体会和看法,奈何手下同时有几件事,现在又非复昔日之可多做事,欠债至今不得偿还,抱歉了!那么就略为一说吧。
《西狭颂》刻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已是汉晚期,正是“碑碣云起”之时。《西狭颂》被称为“汉三颂”之一,为著名的汉摩崖文字刻石,宋以后屡见著录声名日隆。清以后人多注意其书法价值与特色,称赞为“宽博遒古”、“疏宕”、“方整雄伟”、“疏散俊逸”、“雄伟而静穆”等等。诸家说法略有出入,而大体相近。要之,《西狭颂》字结体方整宽博,笔势沉雄厚重,因而甚显古厚之气。前后有题名,略显秀丽而字势稍扁平,笔下稍灵动而不失沉稳。此刻所见,用笔似为方圆互出,临写需注意以圆驭方,庶几易于得其古厚之气。
匆匆略说,聊供参考。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