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潘良桢临石门铭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1:02     标题: 潘良桢临石门铭

既然归舟到上海看到后爱不释手,就借来选拍一些贴上。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3:21

2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4:53

3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6:09

4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7:14

5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8:31

6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39:35

7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42:54

8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44:49

9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46:22

10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49:09

11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50:45

12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53:47

13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54:48

14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56:13

15
作者: 管城守卒    时间: 2003-11-2 14:59:12

16
潘师养病中随手漫临以为消遣之作。
作者: 江城子    时间: 2003-11-2 23:03:08

好东西!我就喜欢这样的帖子,看看别人特别是名家是怎么整的。
对比一下,看看为啥自己就老整不好。
“养病中随手漫临”因为随意,也许就更为真实,更看得出一些东西来。

作者: Nehr    时间: 2003-11-3 02:13:52

[这个贴子最后由Nehr在 2003/11/09 08:10pm 第 1 次编辑]

20*20cm(2003.11.08)

观 潘良桢病中漫临石门铭迹

  遣 兴 临 碑 处,
  疗 疴 养 气 时。
  石 门 通 褒 道,
  远 旨 逸 凡 姿。
作者: 飞翔    时间: 2003-11-3 09:45:22

呵呵,初学之?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3 15:00:01

10月21日去上海住在潘师家看到这通临本爱不释手,在给管兄的短讯中提及,想不到这么快在网上见到,谢谢管兄.
   20多年书法热过去了,培养了很多的书法人材,也培养了很多用耳朵看书法.用眼睛看书法的人,快餐文化让人静不下心来用心来欣赏书法不也悲哀!
作者: 圆缘    时间: 2003-11-3 16:11:25

很有参考价值!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3 17:26:49

我也是石门的痴迷者。自从爱上了石门,就没有放手过。看了潘师的临作,很受启发。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3 17:28:33

发上我的临作,请潘师指点。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3 17:31:01

2
作者: 子久    时间: 2003-11-3 18:25:49

谢谢管城守卒,我收了。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1-3 18:29:25

潘师用篆籀笔使转法临所以线条厚重,山居兄的线条秀了,转折处不见使转法之故吧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3 18:43:36

不系兄评得到位,潘师老辣远过我,圆中见方。
作者: bbking    时间: 2003-11-4 16:08:32

山居的笔法以为没有什么问题 估计效果不到和材料有关

用纸可能太光滑 所以线条显得不厚 可以试试很粗的纸 效果肯定好些
作者: 年庄    时间: 2003-11-4 17:30:27

潘先生临作篆意浓
山居兄的秀颖

作者: 一沙    时间: 2003-11-4 20:12:04

书写较自然,个别字笔画笔   锋太散,结体也有问题!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5 08:40:49

昨晚与潘师通电话,提起我临之石门,云:书法之根本实在于笔法。六朝为笔法转折时期,唐以前多用使转,唐以后多用提按(大意)。大受启发。自谓此意不明,犹盲人摸象,不见其全也。
作者: 程咬五金    时间: 2003-11-5 09:01:21

下面引用由山居读易生2003/11/05 08:40am 发表的内容:
潘师云:书法之根本实在于笔法。唐以前多用使转,唐以后多用提按(大意)。


作者: hjj2388    时间: 2003-11-5 10:48:14

[这个贴子最后由hjj2388在 2003/11/05 10:51a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Nehr2003/11/03 02:13am 发表的内容:
观 潘良桢病中漫临石门铭迹
  遣 兴 临 碑 处,
  疗 疴 养 气 时。
  石 门 通 褒 道,
...
读潘先生书作和Nehr君:
  翰墨淋漓处,
  临池不计时。
  书坛燥热久,
  沉寂显秋姿。
作者: 徐飞    时间: 2003-11-5 13:30:46

潘先生好!!!
作者: 羽一    时间: 2003-11-5 22:09:13

  山居老弟的临作线条显得很“紧”,好像手腕没打开一样,可能与用纸不当也有关系,有一划而过的感觉。气也不足。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6 15:45:36

下面引用由羽一2003/11/05 10:09pm 发表的内容:
山居老弟的临作线条显得很“紧”,好像手腕没打开一样,可能与用纸不当也有关系,有一划而过的感觉。气也不足。

一放开容易散,宁可气抱得紧一些。可能与我偏内敛的性格有关。呵呵

作者: 江南一客    时间: 2003-11-8 21:08:16

好啊,开眼界



作者: 拾得    时间: 2003-11-10 16:57:41

厉害!服了。总版主好眼力,好度量!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15 11:42:12

牛子已取去整通所临《石门铭》近四十纸,将扫描后发全套清晰图片以求教于诸位。
作者: ylli    时间: 2003-11-17 12:18:47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3/11/15 11:42am 发表的内容:
牛子已取去整通所临《石门铭》近四十纸,将扫描后发全套清晰图片以求教于诸位。

守网以待
我临行时曾见潘老师用石门法作的大字对联
不知老师尚有照片存留否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17 12:43:15

不知跃林弟何所指?我身边以前从没人替我拍作品照片,所以不会有照片留存的。
作者: 夷希    时间: 2003-11-17 17:59:18

线条深些好
作者: 牛子    时间: 2003-11-18 13:25: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ylli    时间: 2003-11-18 23:26:41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3/11/17 12:43pm 发表的内容:
不知跃林弟何所指?我身边以前从没人替我拍作品照片,所以不会有照片留存的。


也许我记错了
或是石门颂
不过看了潘老师所临
知康有为学石门铭之非了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3-11-28 16:18:21

山居君亦喜临《石门铭》,贴出二图,并就笔锋之收放与人讨论,此略陈管见聊备参考。

我以为作书时笔锋有时需要收紧,有时需要打开,各有胜处,而开合之际,生变化无穷。但对笔法的掌握,首先要能把笔道收紧,使之圆劲。能收紧,再打开,则笔锋打开时仍能力控每根毫毛,所谓“万毫齐力”,点画不会臃肿疲软。若不能紧收先求打开,打开之后往往难以紧收了,线条质量也就不容易上乘。书法线条,胡小石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就是要象钟表内的发条而不能象汤锅中的烂面条。笔法掌握得如何,是直接决定线条质量的。
作者: 山居读易生    时间: 2003-11-28 17:21:17

我近年沉浸于《石门铭》,从中得益不少。然越进入一层,越觉得此铭之奥妙。胡先生之比喻,十分贴切。潘老师良言,山居受领了。一揖。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3-12-16 21:37:30

管兄给我发的好帖我常拿着看,觉得要再翻上来与大家分享,独乐乐不如群乐乐.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3-3 18:25:19

buren网友连发三复帖,都丢失不显,此间亦然。这种情况已一再发生,不解何故?望尽快解决才好。网友的热心是要予以珍惜爱护的。
作者: buren    时间: 2004-3-3 23:06:19

这个回贴我再补上吧:

等啊等啊
年都过了,牛子的扫描还没有上来!
急啊急啊急!

没想到回三个贴,三个贴都不见!
因为很希望看到潘老师的作品,所以就补上这个。
不会再不见啊!

谢谢潘老师!
作者: wwq2004ws    时间: 2004-3-27 20:29:51

今日一见,收益非浅。
作者: yjs    时间: 2004-4-11 12:07:30

我也临一张石门铭请各位朋友看看指教一二。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4-4-14 13:31:04

写得不错啊,用笔平了点.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4-27 17:03:52

锋再正一点,裹得再紧一点。
作者: 感觉    时间: 2004-5-8 23:33:56

放大后更像刻字!

小生冒失!
斗胆请老师说说!
作者: 感觉    时间: 2004-5-8 23:34:45

原稿
作者: 南山    时间: 2004-6-4 20:37:26

佩服
纸有点象皮纸?

圆厚
大气
喜欢

山居是太秀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4-7-20 09:01:25

狂顶!
作者: 秋白    时间: 2004-7-25 18:35:50

向潘老師致敬
看了您的臨作, 我想起了林散之和胡小石的漢隷臨作.筆筆留得住, 點畫精緊
看您的作品是一種享受......

秋白頓首


作者: 浮云轩    时间: 2005-3-4 15:59:19

我也喜欢石门铭,刚刚开始,喜欢得厉害。一连临了四张。兴奋。
找到网上,看到潘老师,赶紧拜倒想认老师,但知道认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潘老师大名久闻,但看得太少,你的“工作室“还没来得及看呢。这个网也是刚找过来的。但已看了牛子不系舟的大作。我用的字帖漫漶不清,是文物出版社那种,猜出了一个之高兴好半天,想找到好的本子、释文,望潘老师能指点
我写过几天张猛龙始平公,拉杂乱写,但自从看到石门铭,觉得这才是大气象呀,王远这个家伙怎么有这么大的气象呢?不据说就是一个刀笔小吏马,潘老师我要到你的工作室去也,登堂入室谢谢潘老师和各位了
作者: sjh1983    时间: 2005-4-14 10:14:34

我想问一下,你是用长锋的毛笔吗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4-14 10:58:02

quote]下面引用由浮云轩2005/03/04 03:59pm 发表的内容:
我也喜欢石门铭,刚刚开始,喜欢得厉害。一连临了四张。兴奋。
找到网上,看到潘老师,赶紧拜倒想认老师,但知道认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潘老师大名久闻,但看得太少,你的“工作室“还没来得及看呢。这个网 ...
[/quote]
抱歉抱歉!此帖沉下已久,足下复帖当时未见,至今逾月方发现作答。

古石刻文字,多有漫漶,早期拓本稍好,存字多而且较清晰。现在各种法书印刷复制精良而易得,可以选购佳拓精印的本子作为临书范本。

欢迎常来,多多交流。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5-4-14 11:01:13

下面引用由sjh19832005/04/14 10:14am 发表的内容:
我想问一下,你是用长锋的毛笔吗

是的。我喜用长锋,或较长锋的笔。
作者: 一道    时间: 2005-4-14 11:52:20

已下载,打印成册了

潘师何不把累年临书之作汇集成书,如何?
作者: 谷山一农    时间: 2005-4-23 23:54:05

建议先生看看山东郑培亮先生的作品!
什么是开合,什么是气势,什么是率意!
  个人观点!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5-4-24 11:05:20

已于网上拜读郑先生大作,不便妄评,姑且以仁智之说置之。。。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5-4-24 11:39:41

下面引用由谷山一农2005/04/23 11:54pm 发表的内容:
建议先生看看山东郑培亮先生的作品!
什么是开合,什么是气势,什么是率意!
  个人观点!
藏否皆可一笑,识见自有能人。

作者: 宾南    时间: 2005-4-24 11:57:03

下面引用由ybzhan2005/04/24 11:05am 发表的内容:
已于网上拜读郑先生大作,不便妄评。。。

me to

作者: 感情深一口扪    时间: 2005-4-24 17:17:50

下面引用由谷山一农2005/04/23 11:54pm 发表的内容:
建议先生看看山东郑培亮先生的作品!
什么是开合,什么是气势,什么是率意!
  个人观点!

就这眼光,你没希望了。
作者: 谷山一农    时间: 2005-4-29 13:58:40

写字不是做字,看郑先生的作品有此感触!
山东烟台莱州有一云峰山,其有郑文公等数碑,虽非石门,足可见前朝风规,一见便知!
另:山东曲阜之铁山,钢山皆有数石在北朝以前,亦可!


多谢楼上老兄鼓励!我一定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眼光!同时希望楼上方家从书法评论或书法欣赏的角度说明我这眼光为什么没有希望了,恭候!!!

就这眼光我也是经过几年的学习才达到的,不管对错,我也是从书法的角度说的,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人身攻击,不随声附和,不标新立异.痛快的说,也想学习东西.

书论上有评:"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
          "米老虽追踪晋人,其气象怒张,如子路未见夫子时"'
          颜书有失古意,终非正格.等等,对各古代大家褒贬不一!

看先生工作室内,一片赞誉,是先生的书法太太太好了,还是我的眼光有问题,或者是部分人的眼光有问题,还是有人评论作品的出发点不同!!!!!!!!!!!!!!!!!
现代书法名家已经达到一个超越了古人的制高点吗!!!!!!!!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5-4-29 15:36:08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面回答一位与兄台看法相类的网友时说起过,欣赏书法大可从一己之好而论喜欢与否,然要评论一家书时便要小心,须得知其师承来源、用笔特点、学识修养乃至胸襟抱负等等而后评之(兄台可参见潘师的弘一评传)。
楼上几位的看法,无非针对兄台简单立论而言,不必计较。
另:兄台举后人评价前贤之失以证我等服膺潘师书法之非,然于字里行间并未见兄言及郑先生的弱点,何也?“现代书法名家已经达到一个超越了古人的制高点吗!!!!!!!!”
一笑...
作者: 谷山一农    时间: 2005-5-30 22:31:34

    "我在另一个帖子里面回答一位与兄台看法相类的网友时说起过,欣赏书法大可从一己之好而论喜欢与否,然要评论一家书时便要小心,须得知其师承来源、用笔特点、学识修养乃至胸襟抱负等等而后评之"
     你认为应该那样评论一家书,我也应该那样认为吗?????
     如果从其师承看问题就不顾及书家个人的领悟的话,大家都拜个名师不就得了,关键要看自己能不能在师处得到东西!不是吗?
    东施效颦,结果如何?如果看西施的面子,女人都效仿一下,天下全都是美女了吗?
    我对诸位等服膺潘师书法没有非议吧!你仔细看一下,我只是简单的提了个疑问而已!
    69楼君是何意思,麻烦你解释一下!
    郑先生的作品我没有看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我就认为其临郑文公得其神,假如有一天看出来了,我会到郑先生的工作室说,我也不会在这里说的!
    老兄,你能明白?望你仍然一笑......
   
作者: 谷山一农    时间: 2005-5-30 22:35:25

    师承再高,临帖不似,一样有人质疑,兄台注意,不是非议,是质疑!!!!!!!!!!!!!!!
作者: 龙江人    时间: 2005-12-29 09:55:08

原帖由 管城守卒 于 2003-11-2 14:31 发表
既然归舟到上海看到后爱不释手,就借来选拍一些贴上。


作者: 龙江人    时间: 2005-12-29 09:55:21

原帖由 管城守卒 于 2003-11-2 14:31 发表
既然归舟到上海看到后爱不释手,就借来选拍一些贴上。


作者: 独斋主人    时间: 2006-1-1 19:10:41

受益啊!学习!
作者: 东南人氏    时间: 2006-4-3 07:05:14

用心来欣赏书法
作者: zgh69    时间: 2006-4-3 19:16:35

学习了!!
作者: jem    时间: 2006-4-8 09:55:48

功力深厚,好象缺点飘逸之感,乱说了
作者: chicagofang    时间: 2006-4-9 13:14:54

这临的是石门铭吗?我看是自己在狂写,不知写什么东西.把好好的书法糟蹋了
作者: chicagofang    时间: 2006-4-9 13:15:45

这临的是石门铭吗?我看是自己在狂写,不知写什么东西.把好好的书法糟蹋了
作者: lzf888    时间: 2006-4-10 15:59:00

潘先生临的石门铭果然不俗。
作者: 一怡堂主    时间: 2006-4-11 11:04:32

潘老<石门>之作虽潇洒,横逸.但总觉不若<张迁>之精湛!
作者: cctv-edu    时间: 2006-4-14 11:52:46

gbjkn.,
作者: 书剑琴箫    时间: 2006-4-16 18:23:25

没有缺字,难得。字帖上有许多地方漫漶不清,无法辨认。好,学习,收藏。
作者: 大搪飞梦    时间: 2006-6-8 15:58:55

一个字,美!真美
作者: 一耳听书道    时间: 2011-7-15 21:24:29

可惜当初没发全,好东西再顶一把。
作者: 敦煌之行    时间: 2012-1-28 13:26:07

受益
作者: 爱书之人    时间: 2014-10-27 21:46:45

走碑一路的,当代潘先生很厉害了。要到陆维钊,沈寐叟的境界谈何容易。
作者: 空言    时间: 2015-3-28 22:02:08

牛子 发表于 2003-11-18 13:25
在潘先生家里看到真迹,才知道不系归舟兄的摄影技术还在锤炼中:)开个玩笑。数码相机还不能真正反映 ...

为何至今不见真容,盼望中。
作者: buren    时间: 2016-2-18 22:52:23

n年了,也未看到牛子发图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