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3/12/03 07:31pm 发表的内容:
***Nehr特记:
关于这点,本人在61-63年间得当面请教过的
-马公愚先生,
-白蕉先生,
...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3/12/04 03:34pm 发表的内容:
老辈的切身体会和经验说来朴素简单,而经用现代控制论原理解说,于学理更明,亦因而更能使人信服。周兄以此说中国传统书法,常有胜人一筹处。
下面引用由Nehr在 2003/12/03 07:31pm 发表的内容:
***Nehr特记:
关于这点,本人在61-63年间得当面请教过的
-马公愚先生,
-白蕉先生,
...而临书人则在此消除误差的调节过程中训练了
眼、手、脑、心灵的操作机能(技能),丰富了审美经验。
这可算是个很简单,但最基本的学习过程模型了。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3-12-2 11:15 发表
这是来楚生先生的主张,据我所知,白蕉先生也持同样意见。白蕉先生的具体操作我未见,而来先生临《史晨》却是我亲见的,那番话也正是那回对我说的。他还特地取出一把尺来说:“可以量的。”二位前辈这么主张,并身 ...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4-1-24 16:29 发表
凡事不得已时只能退而求其次。
有机会看好东西,千万不能放过。此所以上博办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展时人气如此之旺的道理。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