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临何绍基跋墨皇本圣教序 [打印本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2-23 11:06:27     标题: 临何绍基跋墨皇本圣教序

其一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2-23 11:07:43

其二
作者: 汉江风日    时间: 2004-2-24 14:49:26


潘老师的临帖功夫实在是好,气息高古,脱尽铅华。“耐住寂寞二十年”这种习书心态尤其值得我们后学学习。向潘老师问好!
作者: 黄山山中人    时间: 2004-2-24 21:09:00

字如其人!!!叹服!!!
小子要早生30年一定要叫潘先生一声哥们!!!!!
挖无挖无挖无!!!!!!!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2-24 21:35:53

黄山君虽晚生三十年,若要叫我哥们我不仅不会生气反而要自喜尚未见老呢!何挖无之有?
作者: 黄山山中人    时间: 2004-2-24 22:03:47

嘻嘻!!!!潘先生得罪得罪!!!我口无遮拦,勿怪!
可话要说回来了,谁让您家庭地位“低”呢?!在最“底层”!:)
作者: 王克己    时间: 2004-2-26 14:30:32

潘先生的临作让人受益匪浅,更好的是和大家打成一片,专家版块,就这里比较实际.

子贞对王字的重新认识,和陆维钊先生晚年针对兰亭所谈的看法极其相似.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2-26 15:56:14

下面引用由王克己2004/02/26 02:30pm 发表的内容:
潘先生的临作让人受益匪浅,更好的是和大家打成一片,专家版块,就这里比较实际.
子贞对王字的重新认识,和陆维钊先生晚年针对兰亭所谈的看法极其相似.

克己君久违了!欢迎常来聊聊!
作者: 王克己    时间: 2004-2-26 17:45:50

呵呵,潘先生太客气,在下一直在欣赏.

对着这一件件临作,自己有时候需要好好思考,想一想,反而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作者: 蕲阳子    时间: 2004-6-18 18:24:47

严重同意3楼的看法,潘先生真是勤奋,而且心境极静,临什么是什么,真乃当世高人也!鞠躬。
作者: 同元富成    时间: 2004-7-11 19:45:47

好像高丽纸所临,笔沉墨实,惜未见真迹。
作者: 第109条好汉    时间: 2004-7-31 17:10:55

功力与涵养俱深!!!向老师学习了!!!!!!!!!!
作者: lxjc    时间: 2004-8-1 17:24:46

专家版块的其他专家应向潘老师学习——与我等看客打成一片,才能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果能如此,则书坛幸甚晚生幸甚!
作者: 白菜    时间: 2004-8-5 19:49:47

看先生书,深为震撼,想投潘师门下啊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8-13 08:55:32

下面引用由白菜2004/08/05 07:49pm 发表的内容:
看先生书,深为震撼,想投潘师门下啊

多谢垂青!难得白菜君有此想,但愿有缘能得交流切磋!
作者: 没羽箭    时间: 2004-11-1 09:03:37

翻上来再看看,觉得此件确实可人:))
作者: 步雪堂堂主    时间: 2004-11-1 17:23:41

只是不知先生临此帖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可以如此传神?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1 21:43:47

下面引用由步雪堂堂主2004/11/01 05:23pm 发表的内容:
只是不知先生临此帖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可以如此传神?

早年,见人有珂罗版精印墨皇本圣教序,翻阅之下,特喜何道州此诗跋,开口向他借看一二日,想临一通,但是遭到推三托四的婉拒。我对此跋魂牵梦绕许久。后来,买到一册,尽管印刷很差,后面的何跋还是保留着的。于是欢欢喜喜作此临。
作者: 书童    时间: 2004-11-2 07:27:36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01 09:43pm 发表的内容:
早年,见人有珂罗版精印墨皇本圣教序,翻阅之下,特喜何道州此诗跋,开口向他借看一二日,想临一通,但是遭到推三托四的婉拒。我对此跋魂牵梦绕许久。后来,买到一册,尽管印刷很差,后面的何跋还是保留着的。于 ...

难怪潘老师今天能有如此成就!学习!!
作者: 步雪堂堂主    时间: 2004-11-4 22:23:01

[quote]下面引用由潘良桢2004/11/01 09:43pm 发表的内容:
早年,见人有珂罗版精印墨皇本圣教序,翻阅之下,特喜何道州此诗跋,开口向他借看一二日,想临一通,但是遭到推三托四的婉拒。我对此跋魂牵梦绕许久。后来,买到一册,尽管印刷很差,后面的何跋还是保留着的。于 ...
书非借不能读也,原有如此意味!佩服之至也
作者: 陆舍无    时间: 2004-11-6 20:10:52

下面引用由汉江风日2004/02/24 02:49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的临帖功夫实在是好,气息高古,脱尽铅华。“耐住寂寞二十年”这种习书心态尤其值得我们后学学习。向潘老师问好!



~~~
作者: buren    时间: 2004-11-9 14:26:25

近来写字有点“障碍”,好像突然对锋的理解很模糊了。
今日看了潘老师的临子贞跋,想请问潘师:您的临作是否用的多正锋?
此问很唐突,请老师见谅!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4-11-9 21:25:37

何子贞书法主要宗颜,又在篆隶上下很大功夫,篆隶和颜都是突出地以“正锋”为主调的。何子贞那特殊的“回腕”法,也是宜于“正锋”的。所以我在临习时也多用“正锋”,以便贴近。
作者: buren    时间: 2004-11-9 21:43:49

谢谢潘老师!
作者: 海东青    时间: 2004-11-22 18:39:52

受教,潘先生真是高人
作者: shanycf    时间: 2004-12-15 18:16:52

漫游此地,受益匪浅
作者: 冷一鹤    时间: 2006-2-13 12:43:49

学习.....好贴
作者: 鸿都门客    时间: 2006-2-14 11:20:40

向潘老师学习。
作者: 娱乐现场    时间: 2006-2-19 23:28:31

神采奕奕-------------------
作者: 风来花自开    时间: 2006-3-17 11:13:25

有沉着飞动之妙
作者: 朴斋~    时间: 2006-3-17 13:00:37

何子贞行草高妙,多肉而骨力非凡,极为难临,潘老师能临成这样非常难得啊,佩服佩服!希望有缘能得潘老师亲炙!


:
作者: cyfj000    时间: 2006-3-18 09:39:02

欣赏!
这是潘师自己拍的照片?
作者: lzf888    时间: 2006-3-18 13:37:01

先生诲人不倦,辛苦了!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06-3-18 18:47:24

真是太好了!
作者: 独斋主人    时间: 2006-3-21 15:27:53

潘老师真高人一等啊!能用“正锋”为之,且一丝不苟啊!
作者: 青藤门下    时间: 2006-3-21 18:12:21

观先生书法,仿佛吾家子贞书法再现!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06-3-22 12:40:18

越看越过瘾!
作者: ryqsunflower    时间: 2006-3-22 15:39:33

好字啊1!!!!!!!!!!!!!!!!!!!!!!
作者: 知微小子    时间: 2006-3-24 15:37:56

潘先生学识渊博,功力深厚。学习了!
作者: 放下便是    时间: 2006-3-25 16:47:12

潘先生的线条力量.厚度似超越何绍基!
作者: zgh69    时间: 2006-4-3 15:50:06

佩服潘先生的人品和造诣!
有一问题请教一下:在书写时行笔快点线条会轻薄滑溜些,慢点(指抖笔)行笔虽线条沉着诨厚.但是不是有重复之廉__就象在原来的笔划上再写一遍地一样?还是我抖笔时一起一伏的技术没有掌握好?谢谢!
作者: 鲁风    时间: 2006-4-3 16:03:04

学习学习.......
作者: 静心堂    时间: 2006-4-4 10:23:57

喜欢并学习!!
作者: 木土山石    时间: 2006-4-4 18:15:44

想潘老师 致敬。佩服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6-4-4 20:35:55

原帖由 zgh69 于 2006-4-3 15:50 发表
佩服潘先生的人品和造诣!
有一问题请教一下:在书写时行笔快点线条会轻薄滑溜些,慢点(指抖笔)行笔虽线条沉着诨厚.但是不是有重复之廉__就象在原来的笔划上再写一遍地一样?还是我抖笔时一起一伏的技术没有 ...

谢谢光临!

行笔快未必就线条轻滑单薄,古来所谓“疾涩”,才是用笔的极高境界。同时我不赞成用所谓“颤笔”、“抖笔”的办法去做作线条的看似沉着浑厚。以前也有人主张把笔来来回回地一段一段地擦成一个点画,以成所谓浑厚,我也不取此法。这些,也是聊供参考的管见。
作者: 管城锈铁    时间: 2006-4-5 11:27:51

靜心靜气写出的字确实不同。
看了潘先生临写的何绍基贴始觉子贞字格调高古
学习学习,景仰!
作者: zgh69    时间: 2006-4-5 20:08:06

谢谢潘先生的答复!
作者: 三国演义    时间: 2006-4-6 18:47:13

工力惊人啊
作者: sky1973    时间: 2006-4-9 21:11:15     标题: 一说

格调高古,相对猿叟,少点飞动之致
作者: ducati    时间: 2006-4-10 12:33:52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4-11-1 21:43 发表

早年,见人有珂罗版精印墨皇本圣教序,翻阅之下,特喜何道州此诗跋,开口向他借看一二日,想临一通,但是遭到推三托四的婉拒。我对此跋魂牵梦绕许久。后来,买到一册,尽管印刷很差,后面的何跋还是保留着的。于 ...

潘老师买的想必是绿色封面的《宋拓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吧,第一页印小一些。我也有这一本,虽然印刷的不好不过崇恩长跋和何绍基跋印全了,我非常喜欢这本,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本比其他本要肥的多。还请潘老师指教。
作者: lzf888    时间: 2006-4-10 15:11:29

原帖由 lxjc 于 2004-8-1 17:24 发表
专家版块的其他专家应向潘老师学习——与我等看客打成一片,才能发挥网络互动的优势……果能如此,则书坛幸甚晚生幸甚!

颇有同感!
作者: 墨鱼    时间: 2006-4-13 00:08:20

潘老师固然古道热肠,泽被江湖,但我们这些江湖虾米又有几个能持之以恒,鱼跃龙门得成正果呢?只怕大都是熙熙攘攘来凑个热闹罢了。如此我就有些担心潘老师付出的心血值不值了。艺术本来就是少数人搞多数人看的东西,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只怕它的比率还要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更难得了,向潘老师致敬!!
作者: 段遇    时间: 2006-4-14 18:21:52

用笔老到,入木三分
作者: 羊羊    时间: 2006-4-15 12:21:12

用笔老到,入木三分
作者: 大汉朔风    时间: 2006-4-20 09:27:27

形神兼备,我辈叹服!何绍基书法为有清第一,在下完全同意。私以为,何是一个称职的书法爱好者和杰出书法家!!
作者: 老反    时间: 2006-4-26 09:45:20

太厉害了~!
作者: 和泉子    时间: 2006-4-27 19:52:04

不错!!!!
作者: 嘉顺    时间: 2006-5-7 15:15:34

叹服,下载学习了
作者: 嘉顺    时间: 2006-5-7 15:16:50

潘老师固然古道热肠,泽被江湖,但我们这些江湖虾米又有几个能持之以恒,鱼跃龙门得成正果呢?只怕大都是熙熙攘攘来凑个热闹罢了。如此我就有些担心潘老师付出的心血值不值了。艺术本来就是少数人搞多数人看的东西,书法艺术更是如此,只怕它的比率还要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种精神更难得了,向潘老师致敬!!
  同感
作者: 慕晋堂主    时间: 2006-5-8 10:48:04

精彩!!
!!!!!!!!!
作者: 书梦人    时间: 2006-5-8 20:47:08

潘师此帖用笔精到,形神兼备,实为我辈后学之楷模。
作者: 望橘山人    时间: 2006-5-8 21:47:06

学习~~~~~~
作者: 于威    时间: 2011-10-19 13:49:16

潘老师临何书,宛如道州再生,诚黄金白璧也!
作者: 万里天    时间: 2011-11-9 10:26:55

向潘师问好
近期临张迁日课,看何绍基临张迁颇感获益,
遂对何关注。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1-11-9 13:09:04

原帖由 万里天 于 2011-11-9 10:26 发表
向潘师问好
近期临张迁日课,看何绍基临张迁颇感获益,
遂对何关注。

久不見,你好!

何紹基進入老年,學書進程依然持續,而更多集中精力于漢碑,其“解讀”有頗高參考價值。

希望你繼續在繁忙工作之餘,學書不輟,祝不斷進境!
作者: 蔡中郎    时间: 2011-11-16 12:10:08

潘师所言甚是。何道州晚年攻篆隶,愈趋老成深厚。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12-6-20 08:38:59

近日反复比勘、体会潘师的临作与何氏的原作,钦羡不已。潘师手腕技巧少于原作,而骨力过之。何氏60岁后有手颤的毛病,此跋作于他60岁时,某些技巧不是他自觉的创造,而是不由自主颤抖所造成的。他晚年所临汉隶中的抖笔,恐怕也是这样的原因。一孔之见,正确与否,恳请潘师及各位指正。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2-6-20 14:55:36

yewufengyu 发表于 2012-6-20 08:38
近日反复比勘、体会潘师的临作与何氏的原作,钦羡不已。潘师手腕技巧少于原作,而骨力过之。何氏60岁后有手 ...

自足下2006年毕业一别,
睽违将六载,
诸事好否?

某近年复病目,
愈加知道人到老年可能有的况味。
视物茫然而手颤難自主,
也是不得已事。
因此看人書,
多需设身处地想想……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12-6-24 20:48:41

潘良桢 发表于 2012-6-20 14:55
自足下2006年毕业一别,
睽违将六载,
诸事好否?

自毕业后,一直没来上海,也就没来拜访潘师。时间过得真快,小女马上就升高二了。我虽为琐事碌碌,但依然常上“江湖”,偶尔也做点研究,包括何绍基的诗歌与书法。祝潘师安康。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