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7 20:23 发表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 ...
原帖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7 20:23 发表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 ...
原帖由 Nehr 于 2010-11-17 16:15 发表
良楨兄好文!
雖是舊作,所提供的材料、觀點均為瞭解和研究上海和中國近現代書法史的後生們斷乎繞不過去者。
本人特別聯想到63年從上海到北京上大學去後,
在北京感受到的“北京書法研究會”(鄭誦先)代表的書法 ...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19 21:31 发表
同意陈崔会谦虚。
陈、崔的字更自然,
潘临帖临得好,但没陈、崔悟性高。潘虽临得好,但苦于不能出贴,只能借助于野路子。
陈、崔不怪搞也有自己的面貌,这才高明。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22 11:45 发表
发此旧拙文,本意在提倡多做尽量客观的历史实录,以留下真实的历史印痕供人思考研究。但愿不要把话题扯开到别处去了。
1995年的北京“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当代书法史我提出多做实录性的工作,少在 ...
原帖由 蔡中郎 于 2010-11-22 12:28 发表
潘师所言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谓时代局限性,身外一切如头衔、名利、乃至肉身所需,都给人以限定,红尘犹如泥淖,须精神超拔方能透过纵深看见当世的面目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6:58 发表
什么派不派的都是瞎扯蛋。
现在的书法更应该主张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
流派是在古代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
你上海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你上海人能感悟到的陕西人就感悟不到吗。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3 18:24 发表
从理论上说,“派”不是好东西,但是现实中总是形成“派”,很难达到“超越派别界限”的理想。
鲁迅有《文化偏至论》一文谈这个问题,“偏至”很无奈,但也很现实,学术分学科,艺术分门类,各攻一科一门,是为 ...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9:02 发表
如果说有流派存在,那也是因追求取向相近而形成的一种大风格类型,从现代信息社会来看,它一定不是简单地以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在审美取向上肯定不同,没必要去树一杆大旗标榜什么地区“流派”。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17 11:29 发表
八十年代初,我曾随一个书法访问团赴外省某市与同道作交流。……大约四五位上海书家亮相过后,我发觉当地同道开始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作私语,隐隐约约中我反复听到“上海面孔”这四个字从各人堆中传来。这四个字使我警觉起来,人家作为旁观者已经感觉到上海书家书风有趋同之势……
……
可惜我们上海书法界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力度不够,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依旧是“上海面孔”占据主流,实际上是离开了“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海派书风的优良传统。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24 08:18 发表
呵,我不知为啥这多人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说的人多了,估计上海人真有此陋习。
毛主席还是湖南乡下一小山村的呢,北京城那多中央干部,有几人是北京本地人呢?
原帖由 苏打蜜 于 2010-11-24 04:20 发表
200年前,上海不过一小渔村耳。小渔村多有,而成冒险家乐园不常有。
乐园多有,得天时地理人和、汇聚中西、招募八方、经济腾飞、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码头必争、风气扈从,
成为举世大都号称东方明珠者,惟上海而已 ...
原帖由 sswaa 于 2010-11-24 11:56 发表
学这个体,那个体,本身都没错.书法是很个人的事,问题是这个体,那个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本不适合,甚至他内心里也并不怎么喜欢这个体,就因为一些所谓导向的"主流",跟着上.这就形成,今天"主流"说这个体好,我学 ...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