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海派书风"和"上海面孔" [打印本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17 11:29:49     标题: "海派书风"和"上海面孔"

阳春三月,“上海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与“99《中国书法》年展上海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同时开幕,观众踊跃,反响不小,据说还应观众要求延长了几天展期,还有外省市的同道专程前来参观。开幕式后有一场学术座谈会,后来上海书协的一次理事会也以这次  展览为议论的主题。展览我看了,两场会我也参加了。所听到的意见,大约两种,一是赞许探索,一是批评失了传统。到后来,议题似乎集中到了什么是上海书法的传统,或者说什么是“海派书风”上去了。这确是很值得探究的问题。在理事会上,虽然也有些不同看法,但最后还是基本一致地赞同“海纳百川”、“百花齐放”是海派书风的特点。有人说,没有“特点”,正是海派书法传统的特点。

     但是,问题其实并未真正解决。批评那次展览(上海青年展)失了上海书法的传统特色,显然不是泛泛地以为传统功底之欠扎实,而是把重点放在“上海特色”上的。仔细想来,这“上海特色”其实并非“海纳百川”、“百花齐放”。那么,这上海书法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呢?我不禁想起二十年前的一场笔会来。八十年代初,我曾随一个书法访问团赴外省某市与同道作交流。到了那里,“学术报告”交流之后有一场笔会,双方当场挥毫一展风姿。上海去的基本上是六十年代初期上海青年宫书法班的老学员,也多是当时上海书坛的中坚力量。记得当时由率团人点将,一个一个上场亮相。大约四五位上海书家亮相过后,我发觉当地同道开始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作私语,隐隐约约中我反复听到“上海面孔”这四个字从各人堆中传来。这四个字使我警觉起来,人家作为旁观者已经感觉到上海书家书风有趋同之势,而听口气人家对此似乎并不赞赏。这“上海面孔”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曾思之再三。作为同时过来人,我觉得不得不追述上海书法的近期发展史。

     所谓“海派书风”,与“海派文化”一样.起头是在近代,更早的如“云间派”之类,尚非“海派”。去年上海办了极有意义的书法篆刻系列展,印出的四大册作品集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除去篆刻一册且不谈.其余三册大体上展示了上海书法过去的辉煌、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希望。《上海近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集》可以证实“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确是海派书风的特点。这个特点一直保持到六十年代中期“文革”前夕。

     解放以后,书法曾一度普遍地受到冷落。据后来逐渐披露的情况来看,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书坛前辈在书法遭冷落的不利形势下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弘扬书法艺术。在上海,沈尹默先生是最突出,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经过他长期不懈的奔走呼吁,身体力行,书法遭受冷落是情况在上海有所改变。1959年,沈先生发表《书法的今天和明天》一文,文章说到作为一个有六十多年学书经验的“书法爱好者”一旦被人知道,“我便陷入了应付不周的境地,不但常常有人要我写字,而且不断地有许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学校、部队、工厂、商店的青年,来向我讨教。”这样,终于取得了当时华东局和上海市部分领导同志的理解和支持,因而团结了一大批书家,于1961年成立了“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沈先生被推为主任委员。类似的组织机构其他地方也有,但象上海“书刻会”那样,以永嘉路上一栋带了一个大花园的洋楼作为固定会址,并配有包括业务、行政、财会等方面的专职驻会干部的,恐怕也罕见。1962年,沈先生有《书法艺术今昔谈》一文,说到了“书刻会”的工作,“首先举办了一书展,继之以关于书法艺术的公开演讲”,并且与市、区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合作举办书法讲习班,大受欢迎。比如,上海市青年宫办书法班,“拟招生八十人,但消息传出,不到两天,就有八百多人来报名”。上海教育出版社很快就出版了一套大、小楷习字帖,作者有沈尹默、潘伯鹰、胡问遂、单孝天,佳拓《九成宫醴泉铭》则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潘伯鹰先生把旧著《中国的书法》作为“上编”,增补了“下编”而为《中国书法简论》,也在1962年10月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作为读着严译《天演论》觉醒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沈尹默先生确实早已明白适者方能生存的道理,明白只有在适应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才能求得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他在1963年发表的《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中提出:“书法艺术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又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尤其要有时代精神。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表现在当前的社会服务,为广大群众服务上。因为我们的书法艺术首先要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并使他们掌握。在形体上要求端庄、大方、生动、健康的美,而不能追求怪异。”可见,在遭受冷落许久之后,在近乎荒漠的土地上,沈尹默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书法艺术播种者和复兴书法的带头人。永嘉路“书刻会”里陈列着会员的作品,我常去观摩。论书风,那确是“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沈尹默先生虽是领袖群伦的主任委员,年高硕望,却并未以自己的作法去一统海上书风,甚至不赞成青年人学自己的字。当时与沈先生年辈相若的甚至更为年长的还大有人在,如张叔通、沙彦楷、周承忠、黄葆戉、朱渊等先生,都是是积数十年功力自成面目的成功的书家。即使是直接深受沈先生书学思想影响的潘伯鹰、拱德邻先生,笔法虽受沈氏启发,写的字却并不亦步亦趋向“沈字”靠拢,还是有自己风貌的。最为突出专学“沈字”而成功的.好像只有沈夫人褚保权。这局面至少保持到“文革”前夕。而且,在上海“书刻会”成立后不久,就与上海市青年宫合力办了好几期书法班,吸引并培养了一批为数不少的书法爱好者。沈先生亲临书法班开幕式作关于书法艺术的报告,还带领一批书法家来带班任教。书法班学员则有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年过半百的成年人,职业几乎及于各行各业,其中有不少人从此把书法作为终生不离的爱好,有的成为专业的书法工作者,成为上海书法的一支骨干力量。所以,从六十年代初以后,沈尹默先生在上海确实是影响很大的,启迪并鼓舞了当时当地的大部分学书青年。沈先生的书学思想值得作深入研究,这里不能详论,但其主要观点是显然的,并且与沈先生本人的创作实践是完全吻合,那就是重唐人之法,即使目标学二王,也应通过唐宋人(首先是唐人)这个中介和途径去接近。沈尹默在当时确是上海书坛的一代宗师,其书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的青年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心摹学“沈字”的年轻人很多,曾见某君作书自署为“小尹默”,心仪手追如此。 笔者本人也曾在好几年中醉心于临摹沈先生被收在《书法大成》中的那些作品。但在我印象中,学像“沈字”的,成绩未有能及沈夫人者,其余毕竟多属私淑,稍得其形貌耳。

     “文革”一起,形势陡变,“摧枯拉朽”,焚琴煮鹤,那是令人痛心的一页。书画篆刻,一时都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当时的“革命口号”是“老朽滚蛋”,年迈饱学的耆宿们备受摧残。但是在一阵极左的“横扫四旧”狂暴之后,书法在上海却并未被彻底毁灭,而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经历了一番特殊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竟然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我认为其产物之一就是前述“上海面孔”的形成。

     书法这种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样式,原本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大的群众基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尽的发展潜能。在那斯文扫地的黑暗十年,书法在上海并未彻底毁灭,而是变换了面目和方式继续着它的存在。上海的书法在早些年打下的广泛的群众社会基础和渐见繁荣的发展势头的潜流式的推动下,在特殊的历史氛围中出现了一段与过去大为不同,又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特殊发展阶段。这首先表现于上海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与原来既有联系又有了些不同的书法人群。“文革”一开始,业已初具规模的“书刻会” 虽被很快解散,但原来的专职人员并未遣散,而是和“油画雕塑创作室”人员一起并入了上海中国画院,并从此改称“上海画院”。后来,当时叫作“掺沙子”,调入了原来在其他系统工作的周慧珺、张森、韩天衡等年轻的书法篆刻人才,又由较早被“解放”的王个簃先生任组长,成立了画院中的“书法组”。与此同时,上海有名的“朵云轩”牌子被砸烂之后亦未从此便消夫,而是换成了“东方红书画社”的招牌继续存在于南京路上,经营文房四宝,张挂“革命书画”,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集结交流之所。那时,大部分老书家都在被“打倒”之列,在一时盛行的“唯成分论”思潮之下,有“邮电老工人”身份的任政先生首先被允许公开写字创作,加上工作职务性质的关系.原本勤于创作的任先生更活跃了。略后,身在画院的胡问遂先生也得到了这个权利,还办了书法学习班。任、胡二位先生当时正值盛年,原先又都是青年宫书法班的教师,门下有不少学生,此时他们周围就聚集了更多的青年学书者,他们成为那个时期上海青年学习书法的主要导师。胡问遂先生本是沈尹默先生的入室弟子,任政先生虽出马公愚先生门下,也时常请益于沈先生。然则其间的渊源和影响,遗传和变异的大致情况可以想见。上海的书法爱好者是一个不小的群体,欣赏的人多,写的人也多。在这种情势下,七十年代以后直到“文革”结束以前,上海曾在蓬莱公园、黄陂路美术家画廊和中山公园举办了三次大型书法篆刻展览。书法遭冷落的年代且不说,即以后来的清平岁月而论,这办展频率也够高的了。那几次展览,我因为已经下放插队去了安徽农村,户口迁走了,所以都没能参加。那时,参加书法展览,送作品去“参评”不但必需有上海户口,而且要持有工作单位或住处所在街道出具的介绍信才行。但这三次展览举办时,我都恰好在上海,所以都去参观了。那时展出的作品所书写的内容当然受到很大的限制,只能局限于毛泽东诗词语录、鲁迅诗文、“革命民歌”、“豪言壮语”,乃至“样板戏”唱词、中央文件,以及少数被领袖或“两报一刊”社论引用过的古诗句如比况“革命同志”关系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讽刺“帝修反”处境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类。至于书风,给我留下的一个强烈印象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任派”,二是“胡派”,三是“杂派”。前二派是任政、胡问遂先生和他们的及门和私淑弟子的作品,“杂派”大部分是尚健在且被允许参展的老书家的怍品,作者有丰子恺、王个簃、郭绍虞、潘学固、王蘧常、来楚生、顾廷龙、钱君匋、唐云、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等,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成就亦高,比较引人注目,后来常常成为这些展览的真正“看点”所在。黄陂路的那次展览的大字会标,即出来楚生先生手。由于有这“杂派”的共同存在,或者说至少在这一局部,还是保留了海派书风的特点,犹有“百川”、“百花”意味,只是追随者甚少,大多数年轻作者是集结在任、胡二先生门下,继承乃师书风的。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周在青年宫书法班师从拱德邻先生,也受沈尹默先生很大影响。往后,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之后的相当一个时期,上海的青年学书者主要从以上三家直接取法。有的专学一家乃至几可乱真.多数(尤其到后来)往往以某家为主,兼取其余两家,或者徘徊依违三家之间。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格局。由于书法长期遭到冷落,新印古法书字帖原本很少,受到“文革”无情摧荡之后,之前出版的“革命化”了的习字帖尚且遭禁,民国时期所出的石印和珂罗版字帖就更其或遭毁或被禁,所以就更加稀少而难得了。兼之书法成就更高的老一辈书家在饱受摧残之后,有的已经凋谢,纵有劫后余生者不能也不敢有所作为了。在这样的形势格局之下,学书者取法和师承面难免过于狭窄,历时稍久,终于捏合成一种虽小有差异.但笔法体势大致相近的书法风貌,那就是以沈尹默重唐人之法为主导的学书思想,以任、胡、周三家为直接导师而形成的书风,因其大同小异.故被人称作“上海面孔”。这部分作品的共同特点是笔法技巧比较熟练到位,体势造型趋于平稳停匀,风姿意味追求流美悦目。这种书风是比较能受到社会上大部分人欢迎的,其佳者则能雅俗共赏。正如曾在个中的过来人沃兴华在不久前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在那片面理解和执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和方针的年代里,这种书风得到赞赏和流行是很自然的事,前所引沈尹默《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一文也早已昭示了这一点。然而虽则如此,在受“文革”之难甚深的上海,能够以这种特殊方式使书法不仅不绝如缕一脉相继地得以传承,而且能够令人意外地保持其特有的繁荣,不能不说近乎奇迹。这好比在巨石重压下顽强生长蜿蜒而出的树木,显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强大生命力。这个保存书法种子的历史功勋是确乎不可磨灭的。在那个泯灭个性的特殊时代,人们穿衣尚且是“一片蓝”、“一片灰”,其书风之趋同自亦毫不足怪。这是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形成过程的,参与的人数也多,几乎是一代人的大部,而如果参与者年当青少,正值书法运动着的学习的“筑基期”,则影响往往更为深透。于是,如同运动着的物体一样,其质量越大,其可能的惯性也越大。其积也重,其返也难,形成于“文革”期间,延续至“文革”以后,直到全国书法热已来,可惜我们上海书法界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力度不够,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依旧是“上海面孔”占据主流,实际上是离开了“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海派书风的优良传统。外省市的同道们对这个时期的上海书法感到可惜或有微词,大概也正是针对这一点而来。

     去年,我参加了“上海市书法展”的参评作品评审工作,也看了正式展出。今年则参观了“上海青年书法作品邀请展”,即就青年同志的作品而论,我的总体感觉是这次邀请展较之去年有了进步。他们准备比较充分,创作态度认真,创作的意向及所表现的书风,包括各自的取法和笔墨技巧在内,都显示了多元的、多方面的美的追求,让人感到出现了有意营造多种艺术效果的趋向,艺术氛围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类近的。就这一点来说,可以说这次青年展是某种程度上在向“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海派书风的优良传统回归。尽管其中有的作品的探索和尝试还远不成熟甚至未必可行,有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重复别人早就作过的尝试;还有不少作品其实还是对某家某派的模仿,笔法体势之间所见艺术语言亦常欠老到,但这都是进步途中必然会发生的问题,或者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难以绕过而必然发生的“初级阶段”现象.只要不懈努力,日臻完美是大有希望的。而我之所以说这还只是“某种程度”上的海派书风优良传统的回归.是因为其所表现的还多半只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感上,尚缺乏各自独立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往往显得有点浮燥而欠深沉,这与近代以来海上书家群的情况是有不小差距的。不妨打开那册《上海近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集》来看,不仅是在书法上称得上大师级的如赵之谦、翁同龢、吴昌硕、沈曾植、康有为、黄宾虹、于右任、李叔同、,沈尹默、王蘧常等人物,即使本不以书法闻名的如俞樾、章太炎、梁启超、鲁迅、柳亚子、朱东润、顾廷龙等,书风面目都有自己独特的神采风姿,虽都渊源有自,却决非简单地承袭某家某派,亦非有意标新立异地故作姿态,而是由各自数十年独特的阅历、修养、学程所滋养而成,是一种功到自然成的表现。经过长期的修炼和打磨,他们的书法虽然都从传统中来,但根基于各人不同的书法学程、学术文化素养和与此密切相关的审美取向,分别对传统作了不同的取舍,而且该张扬处张扬了,该收敛处收敛了,传统在他们那里既得到了继承,又被分解化合并加入了新的成份而有所发展。这样他们自己的书法艺术也不觉然而然地被融进了不断发展活泼常新的中国书法传统之流。当然,我并不以为这册集子中所有作品的作者都是完全成功的.其间水平的落差有的甚至是非常悬殊的。但他们那长期积累整化的过程使得他们的作品能见各自的本色,仿佛是理应如此,水到渠成,而少匆匆上阵的仓促之色,更无矫揉造作,以夸张的“习气”炫耀人前的故作之态。这显示了书法艺术之所以可贵的文化价值。这是一个书家成熟与否.是否真有成就,或者文化品位高下的决定因素。自然,这是不能用以苛求年轻人的,然而却是每一个书家应该高悬的追求目标。

     近亲繁殖必将引起物种的退化。近代以来的上海可以说是一个“移民城市”,这个特点不仅使它接纳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经济文化的突飞猛进,而且来自各地的血缘较远的“移民”也使后代的上海人获得了人种学上的遗传优势。“海派”的长处应该在此,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上海书法之能有曾经有过的可称领先全国的辉煌,盖亦以此。所以一旦偏离甚至丢却“海纳百川”这一“海派”文化的优势特点,闭目塞听,固步自封,以至于作文化的“近亲繁殖”,则到头来不仅生机渐失,而且可能面临优势尽失而濒临灭绝的危机。近年来上海书坛急起直追,英明地采取了扩大开放的决策,使更多上海书家视野和思路顿为开阔,理所当然的,风格趋同的“上海面孔”在完成了它特殊的历史使命之后也渐渐淡化。“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海派书风优良传统的渐见回归,为上海书法艺术的新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有利的土壤。在这种优化了的环境形势下,只要各个年龄段的书家们,尤其是可塑性正强的年轻书家们,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善于学习,不断地从几乎是蕴藏着无限丰富的书法遗产的广袤深厚肥沃土壤中吸取营养,又不断地从日新月异的时代精神的新鲜空气中获取灵感,永不自馁,永不自满,永远保持奋进的张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那么,既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又展示新世纪的时代风貌,同时又各具个性的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之花,将盛开在我们这座光荣城市的土地上。年来常说的“重振雄风”云云,此之谓乎?。

原载《上海书协通讯》2000年6月15日第13期
2000年5月初稿,2008年6月增订。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10-11-17 18:23 编辑 ]
作者: Nehr    时间: 2010-11-17 16:15:48

良楨兄好文!
雖是舊作,所提供的材料、觀點均為瞭解和研究上海和中國近現代書法史的後生們斷乎繞不過去者。
本人特別聯想到63年從上海到北京上大學去後,
在北京感受到的“北京書法研究會”(鄭誦先)代表的書法之“首都面孔”
同“上海書法篆刻研究會”代表的“上海面孔”之對比反差。
這個題目尚未見人拎出來研究。

[ 本帖最后由 Nehr 于 2010-11-19 00:15 编辑 ]
作者: 审丑疲劳    时间: 2010-11-17 20:23:36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俗大比拼!!!今天看来、学胡,任、周就是笑话!不过这些好为人师者自己也成笑话!闹剧一场!!!

[ 本帖最后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7 20:29 编辑 ]
作者: 醉雪石    时间: 2010-11-17 22:04:25

其音娓娓,其言灼灼,不禁又想到潘翁笔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居沪上福地,我辈当焚膏继晷以继斯学。
作者: 许伟东    时间: 2010-11-17 22:28:39

原帖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7 20:23 发表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 ...

这样说似有不妥。任、胡、周以今天眼光看确有不足,但是当年也都是十足的内行书家。当年周慧珺的那本字帖还是很优秀的。潘先生介绍的是当时的历史实况。
作者: 蔡中郎    时间: 2010-11-17 22:36:08

《书法大成》也是我少年刚迷上书法时最喜欢的一本书,记得当时对里面沈尹默和邓散木的楷书和隶书非常倾倒。第一页就是沈尹默写的“积玉”二字。
作者: skjfisher    时间: 2010-11-17 22:40:28


作者: 玉吅    时间: 2010-11-17 22:50:51

原帖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7 20:23 发表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 ...

不同意。
毕竟保存文化一脉。
作者: 林元喜    时间: 2010-11-17 22:52:49

原帖由 醉雪石 于 2010-11-17 22:04 发表
其音娓娓,其言灼灼,不禁又想到潘翁笔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居沪上福地,我辈当焚膏继晷以继斯学。

作者: 有马可行天下    时间: 2010-11-17 23:20:33

拜读!
作者: 伞老人    时间: 2010-11-17 23:42:10

好话题
作者: 华-岳色湘声    时间: 2010-11-18 00:25:07

现在的中国书协,亟须再出现沈尹默先生式的人物来主舵!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18 08:43:50

潘老师好文!看得深,抓得准,行文稳。
作者: 钱塘人    时间: 2010-11-18 08:58:15

今天来探讨“海派书风”,不如来探讨“海上机制”,上海的风气和文化还是有点码头的感觉,但这座城市却早已没有当年“远东上海”的感觉了。一百年前,亚洲文化艺术风潮的兴起地是上海和东京,而现在应该是东京和台北。从近几年发行的“海派书家作品集系列”来看,当下海上书法总体水平奢谈比肩,正式的衣钵传人也找不到,“海派书法”成了永远消逝的风景。

[ 本帖最后由 钱塘人 于 2010-11-18 09:01 编辑 ]
作者: 未庄    时间: 2010-11-18 09:25:49

潘先生99年所指出的上海书法的保守自封问题,时至今日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蔓延之势。可哀!
作者: 西域飞狐2004    时间: 2010-11-18 10:55:58

海派书家,谁为代表?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18 13:02:32

谢谢各位对拙文的关注!

这篇旧文之所以在前年又作增订,是因为那年夏天上海要开一个关于“海派书风”的“国际学术讨论会”,我收到了上海书协和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先后寄来的邀稿函。我一时无力撰作新篇,拟将此旧文作增订以应之。我把这个打算告诉了办事机构,并辗转得到了刊登此文的《通讯》复印件且作了增订。但后来发现这篇东西不受欢迎,于是它就在我的硬盘中静静地呆了两年多。其实拙文只是对发生在一个局部的一段过去未久的历史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实录而已,我觉得这样的工作还是值得有人去做的。虽然它过去只不过三四十年,却也渐次模糊起来了……
作者: 是过求    时间: 2010-11-18 13:05:30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新浪”

{一些人这么努力该是方向
先循古法玩好“一笔书”,致力于搞“标准草书”[文字改革]
[或这么做才可能学好书法]}
作者: 东一刀西一刀    时间: 2010-11-18 13:48:22

家大业大也有难处,船大难调头。潘先生说的公允,上海书协会登,足见有量。

[ 本帖最后由 东一刀西一刀 于 2010-11-18 13:52 编辑 ]
作者: 风中草    时间: 2010-11-18 16:36:25

风格趋同虽不好,希望能够百花齐放、海纳百川却更难。毕竟艺术是需要天赋的。
作者: field_tian    时间: 2010-11-18 17:45:32

潘先生好文,对上海书坛盛衰的见识很客观。
上海是曾经的书法重镇,老一辈书家逐渐退出舞台后,近年确有后继乏力之感。
其实上海不乏有实力有想法的书家,个中原因除了先生提到的,
我觉得还有其他因素,书家普遍自觉清高缺乏交流,书协没有承担起相应责任。
新一届书协换了不少新面孔,希望能够有些新的气象。
作者: 钟振浙    时间: 2010-11-18 21:34:20

此潘老师好文,学生收藏了。
甚是想念潘老师,您给师兄们的评语,学生是一笔一笔手抄记下的,常常在枕头边消化,不断在领悟其中的奥妙。叩谢潘老师。希望老师保重身体。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19 10:42:04

原帖由 Nehr 于 2010-11-17 16:15 发表
良楨兄好文!
雖是舊作,所提供的材料、觀點均為瞭解和研究上海和中國近現代書法史的後生們斷乎繞不過去者。
本人特別聯想到63年從上海到北京上大學去後,
在北京感受到的“北京書法研究會”(鄭誦先)代表的書法 ...

奈尔兄謬贊了。拙文只是對上海那麼一個局部的一段剛剛過去的歷史的實錄而已。

過去便成歷史,而任何“現在”,哪怕是發生“斷裂”的年代,都或多或少離不開歷史的影響而憑虛“橫空出世”。所以做些歷史實錄,應該有利於認識現在和前瞻未來——這是一位西哲前賢早就告訴我們的簡單道理。

我們都在進入老年了,作為親歷者過來人,做些這樣的工作大概是應該的,說大些,那是歷史責任。兄作為“老上海”,對這段歷史自然不陌生。而北京當時的情況,以那時候交通往來和信息交流的限制,弟只是遙望仿佛而已。兄既然正在北京讀書,而且感受到了一時首都書法界的情況,何不也作些實錄?
作者: 无尘道人    时间: 2010-11-19 13:51:28

潘先生好文章,拜读。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19 17:32:47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18 08:43 发表
潘老师好文!看得深,抓得准,行文稳。

謝謝關注!過獎了!

印象中,對足下所作的“求真務實”工作尤其讚賞!
作者: 吴逸思    时间: 2010-11-19 20:52:56

潘良桢的字比欧阳中石的好,也比沃兴华的好。但毕竟野路子,不宜提倡。
还是陈忠康崔寒柏那样写有水平。
作者: 审丑疲劳    时间: 2010-11-19 20:54:19

当年的"吴门"为取悦那些商人,有搞得油滑的!有搞得媚俗!有搞得热热闹闹的!有搞得极其工巧的!文祝等未臻一流,都是钱财惹的祸,!

[ 本帖最后由 审丑疲劳 于 2010-11-19 20:58 编辑 ]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19 21:09:35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19 20:52 发表
潘良桢的字比欧阳中石的好,也比沃兴华的好。但毕竟野路子,不宜提倡。
还是陈忠康崔寒柏那样写有水平。


陈、崔都是当代好手,但说他们俩的字比潘先生好,恐怕他们自己先要谦虚一下……
作者: 古评今    时间: 2010-11-19 21:17:32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19 21:09 发表


陈、崔都是当代好手,但说他们俩的字比潘先生好,恐怕他们自己先要谦虚一下……

同意看法······
作者: 吴逸思    时间: 2010-11-19 21:31:01

同意陈崔会谦虚。

陈、崔的字更自然,
潘临帖临得好,但没陈、崔悟性高。潘虽临得好,但苦于不能出贴,只能借助于野路子。
陈、崔不怪搞也有自己的面貌,这才高明。
作者: 海岳门生    时间: 2010-11-19 21:52:21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19 21:31 发表
同意陈崔会谦虚。

陈、崔的字更自然,
潘临帖临得好,但没陈、崔悟性高。潘虽临得好,但苦于不能出贴,只能借助于野路子。
陈、崔不怪搞也有自己的面貌,这才高明。
陈\崔尚不具备经营自家书法面目的能力,他们只不过以自己多年的积习,漫无目标的写到哪里算哪里!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对书法的领悟,陈,崔要走的路还长着呢!!!!!!!!!!!!!!!!!
作者: 醉雪石    时间: 2010-11-19 22:33:27

何止要谦虚一下,目前来讲根本就不具有可比性,尽管几十年的年龄差距放在历史上不算什么,但近几十年书法上的变革非比以往,潘先生治学和治艺还是老学究的一派,而从事书法工作的年轻人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境况,至于能否殊途同归还要看各自的造化。
作者: 王惠玉    时间: 2010-11-19 23:01:42

虽是记叙旧事,但潘先生对上海书法发展的热切之心时时流露,可敬。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19 23:26:51

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306525&extra=&page=1
潘先生作品一件。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19 23:32:48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19 17:32 发表

謝謝關注!過獎了!

印象中,對足下所作的“求真務實”工作尤其讚賞!


不敢当,晚辈是读着潘老师的文章成长的……
作者: 江上往来人    时间: 2010-11-20 09:32:37

有这样一句话说,上海人看全国人都是乡下人,是不是这样一种心态阻碍了其艺术上的发展?
作者: 我敢拿砖拍丫的    时间: 2010-11-20 10:31:06

说实话,好文笔!问题是还有“海派书法”吗???谁是代表???当今书法相当繁荣的时候,海派已被悄悄地、远远地甩在身后,渐渐远去了、、、、、、固步自封、盲目尊大、其结果只能是僵化、僵死,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自欺却欺不了人!最终成了井底之蛙,当然还自我感觉良好、、、、、、海派书法有的时候已成了一个笑柄、、、、、、不能不说是悲哀!!!是当今上海书画从事者必须审视、思忖的当务之急、、、、、、
作者: 王继峰    时间: 2010-11-20 13:48:44


作者: 李园    时间: 2010-11-21 14:43:45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19 20:52 发表
潘良桢的字比欧阳中石的好,也比沃兴华的好。但毕竟野路子,不宜提倡。
还是陈忠康崔寒柏那样写有水平。


潘先生的字高深,远非上面提到的两位晚辈可比。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10-11-21 18:08:49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19 20:52 发表
潘良桢的字比欧阳中石的好,也比沃兴华的好。但毕竟野路子,不宜提倡。
还是陈忠康崔寒柏那样写有水平。

如果真正学习几年,可能会改变你的看法。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10-11-21 18:19:56

如同唱歌,流行唱法,欣赏的人肯定多,美声则反之。两种唱法之高低,只有进入后才知道!
作者: 四平堂主    时间: 2010-11-22 00:57:39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19 21:09 发表


陈、崔都是当代好手,但说他们俩的字比潘先生好,恐怕他们自己先要谦虚一下……
各有千秋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22 11:45:07

发此旧拙文,本意在提倡多做尽量客观的历史实录,以留下真实的历史印痕供人思考研究。但愿不要把话题扯开到别处去了。

1995年的北京“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当代书法史我提出多做实录性的工作,少在评判性问题上白费口舌。当代人作当代史,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就书家个案研究而言,掌握可贵可信资料较多的一般是这位书家的弟子和家属,这是有利的一面;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重关系,加上似乎很难完全避免的由于审美取向和学术思路的不同多少容易有所谓“门户之见”,这将多少影响研究工作的客观性,而且不仅在价值评判上也在史实资料和叙述的取舍上。其他还有许多干扰因素,对这个工作发生着几乎不可避免的阻碍客观公正的负面影响。价值评判,或许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得比较清楚些,可能也会比较公正些。太近了,会反而模糊。所以,这事更多的还是留给历史,留给后人去做吧。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22 12:20:55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22 11:45 发表
发此旧拙文,本意在提倡多做尽量客观的历史实录,以留下真实的历史印痕供人思考研究。但愿不要把话题扯开到别处去了。

1995年的北京“中国书法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关于当代书法史我提出多做实录性的工作,少在 ...


我好像在《中国书法》或《书法》上读到过这篇文章,感觉特别好,后来还读到一篇关于书法的辩证思考,当时理解得不好,最近一个时期啃了五年小逻辑,回想这篇文章,常觉深味。

至于网友针对潘先生的作品提出的看法,是正常的,时间长了,有多少价值、是什么高度就慢慢弄清了。当前,还是记录点当代书法的事实比较重要。
作者: 蔡中郎    时间: 2010-11-22 12:28:01

潘师所言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谓时代局限性,身外一切如头衔、名利、乃至肉身所需,都给人以限定,红尘犹如泥淖,须精神超拔方能透过纵深看见当世的面目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
作者: 明年集大成    时间: 2010-11-22 12:30:11     标题: 拜读


作者: 云林    时间: 2010-11-22 12:39:03

有感而发的言论,可珍视之。拜读
作者: 林西老怪    时间: 2010-11-22 16:36:21

学习!!!!!!!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22 19:05:53

原帖由 蔡中郎 于 2010-11-22 12:28 发表
潘师所言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所谓时代局限性,身外一切如头衔、名利、乃至肉身所需,都给人以限定,红尘犹如泥淖,须精神超拔方能透过纵深看见当世的面目及其在历史上的位置。

近与一位朋友聊天,言及“历史”,他慨乎言之谓“当代史也搞不清!”诚然诚然。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外,留下给后人的“历史文献”也常常是经过过滤带上色彩的。即使是被认为“历史的即时记录”的新闻报道,媒体从业人员谁不知有必须“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略去什么,不提什么”的明文或虽然没有明文却大家心知肚明的规则潜规则呢?即使是网络时代的似乎非官方的报道,也又有哪家网站不带有自己的倾向性而真正客观呢?

前不久有几位复旦校友来看我,说起看到一些关于复旦书画研究会的材料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甚至某些重要的日期时间都不对。我听了哈哈一笑!当年筹划和筹建复旦书画研究会,共有四人。现在一位惜乎过早英年客死东瀛,一位年届耄耋已经不认识人了,剩下我是全程当事人,还有一位参与此事的学生会干部一毕业就离开了复旦。还有一位见证人叶兄现在美国,去年归国来我家正好与几位网授班学员见了面。记得明白,1995年复旦校庆90周年前补修校史而及于“社团”,主事者派专人来采访我,来人还是我熟悉的。可是,当我说到一半他就不要我说下去了,连道“够了够了”。原来那是有目的而来,“怎么说法”大体已定,只是某几个节点要“核实”一下而已。“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略去什么,不提什么”都有“既定方针”了。如此修史,夫复何言?我对那几位校友说:“由此可以体会到鲁迅为什么慨乎言之往往在野史中反倒可以看到历史真相了吧?”
作者: 海岳门生    时间: 2010-11-22 20:22:10

瞒和骗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3 11:50:27

潘先生的文章很好,拜读.以上文字是针对文中"入室"和"私淑"的看法.在解放后沈尹默所处的时代,

由于提倡艺术家为工农兵大众服务,沈尹默也是积极响应的,行拜师礼和付拜师费(礼)这种旧仪式

在胡问遂先生之后是没有的.如果一概称为"私淑"是不妥当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历史事实.好在

沈尹默身后的几次纪念活动,还是留下了一点历史资料,先后出版了《尹默20年祭》、《沈尹默30

年祭》,这些书里有沈尹默生前好友、弟子学生的纪念文章。上文我所列的几位都是以弟子学生

的身份纪念作文的。这2本书虽未必详尽,却也可从中看出些与沈尹默的关系。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10-11-23 15:09:08

得悉褚家立先生已经去世,大为惊骇!深为哀悼!
沈先生“以内侄为子”我们是都知道的。记忆中,小浦与我同年的吧?而且也是同一年考入复旦,他在理科我在文科,我们在复旦见过面。但未毕业他就赴美深造了。记得他不搞书法的。

SSWAA先生所言“入室”、“私淑”,乃是旧时传统说法,其间区别阁下帖子已有说明。胡问遂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初解放后不久,尚得行旧礼正式拜师“入室”,后来则移风易俗不兴这一套了,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大致相当于“革命同志”吧?所以后来沈府问字诸位(大多数我认识,有的还熟悉),就没有像胡问遂先生那样“入室”了。即使是最年幼颇得沈先生钟爱的陈梅璋,住处离沈府很近,出弄堂穿过四平路就到,因而常去的。现在不知怎么来处理这样的区别,或者是否有必要区别,都是可以研究的。而我们当年私下交流对沈先生的印象,大家认为老人家虽然年纪那么大了脑筋(思想)和说话还是很“新派”,一点都不落伍。用今天常用的说法是“与时俱进”。由此推想沈先生不会太在意“入室”与否吧?

近些年,文艺界又盛行“拜师仪式”,戏曲界尤盛。有的从学馆或艺校完成学业,已经从艺多年颇有成就了,还来补行“拜师仪式”。有人指出传统艺术的传承,旧时的“科班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云云,不知是否有关系。那么究竟怎么办好呢?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3 16:31:31

是的,沈尹默应该是不会在乎这些。现在还有一个现象"关门弟子",查了下,关于沈尹默"关门弟子"的版本有几个:张充和、戴自中、费声骞、楼鉴明。张充和先生在美国,老太太淡泊名利,根本不再乎这“"关门弟子"。真这样一“关”,不是把胡问遂先生也关门外了吗?!戴自中先生和费声骞先生是同门也是好友。他也不会自称”关门”,把他下面的人都“关”掉。费声骞先生和陈梅璋也是有交情,他也反感这样的称呼,也不会把其他人“关”在门外。楼鉴明已经去世多年他“关”不“关”别人根本无意义。这样的说法,多是一些人为突出自己认识的是唯一“沈门正宗”搞出来的。现在的社会风尚真是很无耐!!

我是一向反对“名师出高徒”这样的说法的。名师未必出高徒!师父引进门修炼靠自身。这个"关门弟子"也确实不利于团结。大家还是尊重点历史事实。有些事让后世评说。

[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0-11-23 16:49 编辑 ]
作者: 赵米定律    时间: 2010-11-23 16:46:16

“名师出高徒”……普遍现象

书法是传统艺术,怎么个“高”法?

观书史,天资看来很重要;古法失传前[晋代]学草高手普遍多
作者: 诗意的空间    时间: 2010-11-23 16:58:10

什么派不派的都是瞎扯蛋。
现在的书法更应该主张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
流派是在古代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
你上海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你上海人能感悟到的陕西人就感悟不到吗。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23 17:24:50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6:58 发表
什么派不派的都是瞎扯蛋。
现在的书法更应该主张个人风格与个性的表现。
流派是在古代社会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产生的。
你上海与别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你上海人能感悟到的陕西人就感悟不到吗。


从理论上说,“派”不是好东西,但是现实中总是形成“派”,很难达到“超越派别界限”的理想。
鲁迅有《文化偏至论》一文谈这个问题,“偏至”很无奈,但也很现实,学术分学科,艺术分门类,各攻一科一门,是为了深入,某地域书家,取向类似,虽为“偏至”,也可深入。
所以,目光放在“超越派性”上,也不妨让“派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
作者: 诗意的空间    时间: 2010-11-23 19:02:22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3 18:24 发表


从理论上说,“派”不是好东西,但是现实中总是形成“派”,很难达到“超越派别界限”的理想。
鲁迅有《文化偏至论》一文谈这个问题,“偏至”很无奈,但也很现实,学术分学科,艺术分门类,各攻一科一门,是为 ...
如果说有流派存在,那也是因追求取向相近而形成的一种大风格类型,从现代信息社会来看,它一定不是简单地以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在审美取向上肯定不同,没必要去树一杆大旗标榜什么地区“流派”。

[ 本帖最后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20:07 编辑 ]
作者: 诗意的空间    时间: 2010-11-23 19:06:25

我所知道的上海有沃兴华,胡西龙。他们的书风跟本与所谓的“海派”无关。
作者: 尤爱癫狂正脉    时间: 2010-11-23 21:10:43

“沙祖康赞扬言恭达为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作出贡献,并勉励他更上一层楼,创作更多的时代精品。”
………………那些变乱古法的玩意不是丢人现眼么?


呵呵呵……看来只有中国草书流可引领全球主流书风!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23 21:19:15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3 19:02 发表
如果说有流派存在,那也是因追求取向相近而形成的一种大风格类型,从现代信息社会来看,它一定不是简单地以地区来划分的,同一个地区存在不同类型的人,在审美取向上肯定不同,没必要去树一杆大旗标榜什么地区“流派”。


再读读一楼的文字吧。
潘先生的意思是上海书法应该海纳百川。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23 21:24:26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3 21:19 发表


再读读一楼的文字吧。
潘先生的意思是上海书法应该海纳百川。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11-17 11:29 发表
八十年代初,我曾随一个书法访问团赴外省某市与同道作交流。……大约四五位上海书家亮相过后,我发觉当地同道开始三三两两交头接耳作私语,隐隐约约中我反复听到“上海面孔”这四个字从各人堆中传来。这四个字使我警觉起来,人家作为旁观者已经感觉到上海书家书风有趋同之势……
……
可惜我们上海书法界对外开放和交流的力度不够,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依旧是“上海面孔”占据主流,实际上是离开了“海纳百川”,“百花齐放”的海派书风的优良传统。

作者: 苏打蜜    时间: 2010-11-24 04:20:13

200年前,上海不过一小渔村耳。小渔村多有,而成冒险家乐园不常有。
乐园多有,得天时地理人和、汇聚中西、招募八方、经济腾飞、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码头必争、风气扈从,
成为举世大都号称东方明珠者,惟上海而已。
漂来逃来吸来淘来而落脚的前清遗老洋场俊少租界闲贵商贾雅好艺术新晋学界青年们,
三教九流聚集流动观摩兜售自界较量,外加同外阜别苗头,凡一甲子,
“海派”渐渐出特色生香而得名。
书艺,不过“伊拉白相小末事”而已,侬孖何必叫的“关关隆的咚”唻?
不过,阿爷阿娘的摩登时代活络灵光的上海聪明毕竟过去啦。
”海派“,白白;”海派“,摆摆;”海派“,掰掰;”海派“,拜拜!

[ 本帖最后由 苏打蜜 于 2010-11-24 04:23 编辑 ]
作者: 吴逸思    时间: 2010-11-24 08:18:34

呵,我不知为啥这多人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说的人多了,估计上海人真有此陋习。
毛主席还是湖南乡下一小山村的呢,北京城那多中央干部,有几人是北京本地人呢?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4 11:06:48

原帖由 吴逸思 于 2010-11-24 08:18 发表
呵,我不知为啥这多人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说的人多了,估计上海人真有此陋习。
毛主席还是湖南乡下一小山村的呢,北京城那多中央干部,有几人是北京本地人呢?


哈哈,这倒不见得!我是生在上海市区长在上海市区的,父辈是上海嘉定的,母亲辈是山东的.我的性格偏向北方.每见到山东的朋友总有亲切感.嘉定原属江苏,50年代划归上海,嘉定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亲戚长辈.都很和善的.哈哈,我这人有点"嫉恶如仇",也特看不惯上海有些人的小市民、势利相,但这不是上海人的全部。大多数上海人还是很友善的。
作者: 诗意的空间    时间: 2010-11-24 11:32:36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3 22:19 发表


再读读一楼的文字吧。
潘先生的意思是上海书法应该海纳百川。

那我说的也没错啊,哈哈!跟潘的意思一样。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10-11-24 11:36:50

原帖由 诗意的空间 于 2010-11-24 11:32 发表

那我说的也没错啊,哈哈!跟潘的意思一样。


是的,没错。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4 11:40:39

"海派书法"这个说法原是对那些在上海的前辈大家创作群体的美誉.他们大都既非上海本地人,风格也各不相同.因为他们的成就在全国的影响形成了这样的群体.

把当代的上海书法再提为"海派书法",基本就是商业操作.当代上海书法,继承前辈好的没几个,创新得到认可的也没几个.窝里还在斗.在这样的情况下难怪其他地方的朋友不服.就这样,就是再搞几次"海派书法"晋京也是枉然!

上海的朋友们啊,我是实话实说!!

[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0-11-24 11:41 编辑 ]
作者: 诗意的空间    时间: 2010-11-24 11:43:20

原帖由 刘兆彬 于 2010-11-24 12:36 发表


是的,没错。

可是现在还是有人喜欢举大旗拉山头,鼓吹什么地方流派的,比如我们湖州就是很多傻B只学赵体,以为这样就传承了湖州文化了。政府搞一些活动,那是出于商业目的,打文化名片。那些脑子有问题的弱智就以为他们跟政府的口号一起走就是主流。哈哈!
作者: 孵化基地    时间: 2010-11-24 11:51:08

民间整些“煞星”出来,或者容易唤醒那些傻B啊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4 11:56:15

学这个体,那个体,本身都没错.书法是很个人的事,问题是这个体,那个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本不适合,甚至他内心里也并不怎么喜欢这个体,就因为一些所谓导向的"主流",跟着上.这就形成,今天"主流"说这个体好,我学这个.明天"主流"说那个体好,我就学那个.这就悲哀了.
作者: 孵化基地    时间: 2010-11-24 12:06:22

当年的东方巴黎,是领导世界潮流

……………………………………………………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4 21:51:44

原帖由 苏打蜜 于 2010-11-24 04:20 发表
200年前,上海不过一小渔村耳。小渔村多有,而成冒险家乐园不常有。
乐园多有,得天时地理人和、汇聚中西、招募八方、经济腾飞、人文荟萃、教育发达、码头必争、风气扈从,
成为举世大都号称东方明珠者,惟上海而已 ...


200年前上海可不是小渔村,是上海县,归松江府管辖.那时的上海县范围大致是今天上海黄浦(原黄浦、南市)和闵行、徐汇等其他区的部分。尤其是南市,至今还保留着“老西门”、“小南门”等这样的地名称呼,这些地方就是上海县城墙所在。要说最正宗的上海城里人就是祖辈生活在“老西门”、“小南门”等上海县城墙内的原住民。这样的人群在今日的上海已经很少了。

哈哈,今日连我这样祖辈是嘉定的,都被说成是“上海本地人”,哪门子事啊?!嘉定这地方不过和上海地域相近,咱们历史上是归苏州府管的。50年代才划归上海,至今百年还未到!哈,现在海纳百川,我们也成了“上海本地人”出身。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在上海市区,长在上海市区,“上海人”是逃不了了,嘉定是我的祖籍(跟父亲的),我认同。母亲辈的山东,让我感受到闯关东,旧时马永贞式闯上海的不易和悲壮。

哎,我这个上海人啊。。。

[ 本帖最后由 sswaa 于 2010-11-24 21:59 编辑 ]
作者: 唐沛文    时间: 2010-11-25 13:14:34

记得小时在江苏乡下只有柳、颜中学生字帖,初中在同学家看到一本周慧珺的行书帖,感到非常潇洒,就用双钩摹下来写;后来买了本胡问遂的常用字字帖来临写;高中到30岁前主要写钢笔字,用的周志高的帖子,及浙江骆恒光、任平的;十年前自今临王、孙、苏、赵的。
作者: 松林书院    时间: 2010-11-26 22:07:01

原帖由 sswaa 于 2010-11-24 11:56 发表
学这个体,那个体,本身都没错.书法是很个人的事,问题是这个体,那个体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有些人本不适合,甚至他内心里也并不怎么喜欢这个体,就因为一些所谓导向的"主流",跟着上.这就形成,今天"主流"说这个体好,我学 ...

扬长避短..
作者: 秦程斌    时间: 2010-11-27 17:52:25


作者: 山左王邕    时间: 2010-11-27 19:36:32     标题: 回复 18# 潘良桢 的帖子

潘老师真是书坛第一实在人!
现在爱书法的,若都有如潘老师的良心在,哪有乌七八糟的乱!
书法当然需要“书风面目”“某某现象”——————但这需要内在的精神,而不是表象的追逐!
向潘老师致敬于济南。
作者: 山左王邕    时间: 2010-11-27 19:39:15     标题: 回复 79# sswaa 的帖子

哈哈,阿拉上海人啦——确实很叫面子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嘛。上海很不错的,有容纳四海的胸怀。
作者: sswaa    时间: 2010-11-27 21:04:06

原帖由 山左王邕 于 2010-11-27 19:39 发表
哈哈,阿拉上海人啦——确实很叫面子的——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嘛。上海很不错的,有容纳四海的胸怀。


哈哈,幸会啊,山东朋友. 山东人厉害哦,山东人敢闯,在辽宁、东三省也有很多山东人的后代。《闯关东》的电视看的我热血沸腾,也真为我母亲辈的山东血统感到自豪!
作者: 丘壑    时间: 2010-11-28 07:58:19

面对现在上海的某些自居为书法家的人,可以说我很无语。怎一个俗字了得!
作者: 马文涛    时间: 2010-11-30 10:45:15

握手!---------------
作者: 明年集大成    时间: 2011-1-14 23:21:16     标题: 拜读


作者: 东泰    时间: 2011-1-19 10:13:00


作者: 李少少平平    时间: 2011-12-3 09:15:11

当今书坛急需您的学术思想啊
作者: 李少少平平    时间: 2011-12-3 09:15:32

当今书坛急需您的学术思想啊
作者: 栾春德    时间: 2011-12-15 08:38:55


作者: 顿翁    时间: 2012-1-28 09:46:43

没读到
作者: tianrenstudi    时间: 2012-1-31 18:21:35

审丑疲劳 发表于 2010-11-17 20:23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 ...

1974年.周慧珺行书字帖《鲁迅诗选》出版,空谷足音,另辟蹊径,立即成为年轻人学书取法的又一热点。于是,上海的书法导师于任、胡之外又加上了比较年轻的周慧珺。
==========================================
媚俗大比拼!!!今天看来、学胡,任、周就是笑话!不过这些好为人师者自己也成笑话!闹剧一场!!!
-------------------------
审丑兄这个评语,乃是不知当时实际情况,脱离当时历史条件所说的现成话。。。
如果喜欢书法,当时只有这几个选择,
没有其它碑帖可以选,
只有任政的金训华日记、新魏体鲁迅日记等,
欧阳询九成宫还是77年以后出现的剪贴本。。。。
不像现在那么多碑帖可选,
要不是毛泽东送给日本首相田中怀素自叙帖,
那连看这个帖还是封资修哩。。。。
作者: tianrenstudi    时间: 2012-1-31 18:22:29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11-19 10:42
奈尔兄謬贊了。拙文只是對上海那麼一個局部的一段剛剛過去的歷史的實錄而已。

過去便成歷史,而任何“ ...

潘先生这个记录是当代历史记录啊。。。。
敬礼
作者: 张兴    时间: 2012-5-23 19:48:21

平实道来,史鉴可资。
作者: 青枫江上    时间: 2012-7-13 17:20:29

各位老师
     看到了一大片的非议。如此对某人,某派,某地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的非议。这样的情景只出现在大陆书法圈。其它华人区港澳台,及日韩新加坡的书法圈却看不到。这是为什么?
作者: 桥老爷    时间: 2012-8-18 21:41:22

先生之文,让吾想起1977购得文物出版社出版之佳拓《九成宫醴泉铭》一事,犹如眼前!
作者: 夏江峰    时间: 2012-10-10 21:44:16

拜读!
作者: 石竹轩    时间: 2012-10-20 22:11:26


作者: 于州集    时间: 2012-12-12 21:11:31


作者: 刘砚农    时间: 2013-4-12 17:25:17


作者: 种豆草堂    时间: 2013-8-10 15:04:03

青枫江上 发表于 2012-7-13 17:20
各位老师
     看到了一大片的非议。如此对某人,某派,某地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的非议。这样的情景只出现在大 ...

这可能是文革的文化专制遗毒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气的影响吧。十年文革让我们失去了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当作唯一正宗老王麻子捧上天,把自己不能认可的东西打入十八层地狱。
作者: 放鹤亭主人    时间: 2013-8-19 22:00:47


作者: 寒巢寒石    时间: 2013-8-19 22:13:55

俺年龄小,不知道文革;就知道那时候诞生了新魏体,不容易。周慧君,刘炳森大批创新新秀脱颖而出。
作者: 观字通尹继来    时间: 2013-9-12 02:15:30

一切亊物要跟据当时相关背景客观看问题不能片面,像现在各领域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这都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的问题,否则反而不常了。像书法有实力人沒有名气那些烂作的反而是名家`,大家,大师。
作者: 翰墨苑    时间: 2014-1-9 11:49:54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