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新临北魏《南石窟寺碑》 [打印本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25:01     标题: 新临北魏《南石窟寺碑》

不久前,ybzhan访日带回一册二玄社《书迹名品丛刊》之《北魏南石窟寺碑》,底本为西川宁藏本。此碑墨本印行较少,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完整的印本。把玩多日,试为临写。用的是王克己留在我这里的一管标为“善琏湖笔”的“长锋灰鼠”(只有一小段是就便用刚刚正在使用的羊毫“玉兰蕊”),前一部分用艺粟斋二十周年特制纯油烟墨“和光同尘”,歙砚,后面基本用墨海中的“一得阁”墨汁掺了些水。现在约临就大半,因久未发图,先发出部分。后面的临写后再行补全。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26:08

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26:59

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28:07

3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29:06

4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0:11

5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3:19

6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6:40

7
从这里开始,换了纸,生而有点松,湮墨明显。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7:34

8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8:39

9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9:22

10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39:58

1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0:31

1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1:01

13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1:51

14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2:26

15
作者: 一品草堂    时间: 2008-12-5 16:42:31

沙发。收藏。
图片清晰多了呵呵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3:01

16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3:59

17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4:42

18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5 16:49:30

这些写出部分已经是4尺×6的卷子了,不知道还得多少才能临完全。碑阴字小,以后再细细看看,能否大致看清了作临写。
作者: 王克己    时间: 2008-12-5 19:10:26

潘师所临,信为老笔,未见原帖,可想见其风骨。

前几张图很有后来小欧挺峻犀利的感觉,不知是否皮相之见。

另外自然的参差错落,的确比单个字难很多啊。
作者: 钟振浙    时间: 2008-12-6 08:51:15

感觉的确写得好。争取明年能进入潘老师网授。能学其一2招,够受用终生。少走弯路。
作者: 二本正经    时间: 2008-12-6 10:46:11

haohaohao !不错!
作者: skjfisher    时间: 2008-12-6 12:20:17

信息量太大 真的要慢慢消化才行
作者: skjfisher    时间: 2008-12-6 12:21:30

感觉师母这次拍的效果比原来还好
作者: 顽石陈羲    时间: 2008-12-6 14:46:10

观潘师新作,老笔纵横,神采奕奕,足见先生近来身康体健,可喜可贺!!!!
作者: 尊唐爱晋    时间: 2008-12-6 15:25:11     标题: 很好!

感觉前面的要好一些......
作者: 内斋    时间: 2008-12-7 20:00:36

拜读。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8-12-8 11:49:33

拜读一过。潘师所临古意盎然,变化莫测。起初尚整饬,愈到后面变化尤甚。就原碑而言,与爨龙颜相较,峻拔之处或过之。
此卷购于东京日本大学附近的书店一条街,同一系列者尚有多种,印刷水平亦参差不齐,其中张迁即不及国内善本远矣,想与所选底本有关。仆知潘师素来喜好有奇趣的碑志,加之国内少见,于是携此相奉。
彼处书店之多、规模之大、品种之丰令人叹为观止。既有全日本最大的三省堂书店,也有鲁迅先生记述过的内山书店,更有数量繁多、专攻各异的旧书店。若要细细逛下来,怕没个三五天是不成的。前段时间现于江湖,要价不菲的《书道全集》在那里竟然毫不鲜见。在逛下来的三四个小时中,我至少在三家书店发现此书,共28、9册,精装本,索价折合人民币不过千余,遍选中日历代名家法书,虽非全豹,亦颇可观。无奈实在无力携带,只得作罢。
作者: 宾南    时间: 2008-12-8 23:42:16

在日本买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携带问题。

看来要组织团体海运啊。哈哈。。。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12:35

原帖由 宾南 于 2008-12-8 23:42 发表
在日本买东西最大的问题就是携带问题。

看来要组织团体海运啊。哈哈。。。

呵呵~~那非有力者莫办!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17:28

这几日,每天再临写一纸,今天总算全部完成。就像一件工程煞尾了,觉得有点累。图片制作好了,继续——
19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18:16

20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19:20

2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20:05

2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21:40

23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23:09

24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24:31

25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28:58

26
碑文部分临写完毕。这里开始有碑阴题名了。碑阴题名,字大小参差,漫漶模糊的也多。尽量临写一些,有的只能依样葫芦,有的只能放过了。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0:05

27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1:06

28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2:24

29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6:41

30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8:29

31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39:46

32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40:42

33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42:07

34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43:16

35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47:10

36
发现碑阴题名中个别字似乎参用了草书结字,又大小参差,觉得有趣好玩。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49:18

37
余纸加一短跋,略道原委。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12-9 15:50:51

这是我刚才临写时的实况。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8-12-9 17:32:44

嘿嘿,我和克己之姓可随潘师所跋传世了
作者: 空了    时间: 2008-12-9 17:36:35

喜欢潘老师的字~~收藏学习了~~~
作者: 爆米花    时间: 2008-12-10 20:14:05

我觉得写楷书应该熟一点的纸,不知潘师为何避易就难?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8-12-11 21:23:08

原帖由 爆米花 于 2008-12-10 20:14 发表
我觉得写楷书应该熟一点的纸,不知潘师为何避易就难?
哈哈爆米花兄没有领会潘师用笔的精神
作者: 书疾    时间: 2008-12-15 11:06:42

老师略显清瘦,保重
作者: 萧羽    时间: 2009-1-12 14:12:23

潘師字如其人
清癯奇屈,出于天然
作者: xp770    时间: 2009-1-26 18:41:44


作者: shakebaby    时间: 2009-2-6 01:27:43

写的好啊 老师~
作者: 铁杵    时间: 2009-2-12 10:57:56

看了先生的字,太厉害了,觉得好累哦 ,但是又感觉自然轻松
作者: leon1972    时间: 2009-2-15 02:06:06     标题: 好字

看潘师的字 时间久了觉得累 吾有同感 每一笔都如蜗牛在爬一波三折 拙厚有余潇洒不足 如此追求终究何子贞第二 先生功力深厚只缺才情 而这是无法炼出的 以潘师的功力和岁月 潘字应具规模 可惜了 可惜了 唐蔡希综言 结字皆须象其一物 先生应多从自然界中感悟 功力每个人都可练出 但不是每个都能写出自己的字
作者: 己堂主人    时间: 2009-2-15 09:27:21


作者: 未央生    时间: 2009-2-15 10:15:32

看潘师的临写,颇有感触,62楼的发言不敢苟同,“每一笔都如蜗牛在爬一波三折 拙厚有余潇洒不足”这是什么话,须知临写的是碑不是帖呀!

[ 本帖最后由 未央生 于 2009-2-25 19:19 编辑 ]
作者: 放下便是    时间: 2009-2-15 11:25:11

奇崛古坳!
作者: 苇风堂主    时间: 2009-2-15 11:35:44

寓方寓圆,刀笔互见,好!!
作者: ideamouse    时间: 2009-2-15 12:05:05

老辣!!!曠古!!!
作者: 随厂    时间: 2009-2-15 12:35:52

精彩
作者: 无长说    时间: 2009-2-15 14:31:32

大好,学习
作者: 空堂    时间: 2009-2-15 19:45:24

潘先生的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得于留,能留得住;失于滞,滞则未入化境。
但较之今日的浮华书写,已见高明。惟愿先生穿梭于民国贤达之间,更上层楼,为后学做榜样。
作者: yitang1107    时间: 2009-2-15 19:59:24

用笔稚拙,高古,学习了支持收藏.
作者: huakailuo    时间: 2009-2-16 09:24:18     标题: 111111

其中功夫几人知
作者: 郑付忠    时间: 2009-2-16 12:21:49

铮铮铁骨
作者: xk0380    时间: 2009-2-16 14:43:39

学习!
作者: 曾为梅花醉十年    时间: 2009-2-16 18:13:13

潘老师好手笔!
作者: 青藤门下    时间: 2009-2-16 18:33:43

得趣..........
欣赏!
作者: 牛子    时间: 2009-2-16 18:34:5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德诚斋主    时间: 2009-2-16 18:59:21     标题: 好 。

好 ,学习 。
作者: 华-岳色湘声    时间: 2009-2-16 19:02:26


作者: 龙砚斋主    时间: 2009-2-17 18:04:27

此碑有郑文公的味道。
作者: 雨雏    时间: 2009-2-17 18:36:58

又见先生大手笔,致敬!
作者: 司法    时间: 2009-2-18 17:22:03     标题: 不错

中间有些心不在焉了,但整体很到位
作者: 璟然若竹    时间: 2009-2-18 21:29:15

我个人的取法虽然与先生大相径庭,但是见到先生如此的作品仍然不禁深深感动!
楼上有说潘先生与何子贞如何的,我却不以为然,因为两者不论表里都是大不相同的。
先生的沉迈安然之风,清人所未见,民国诸人亦似有未足,牛子坛主的说法我十分赞成!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恭祝先生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本帖最后由 璟然若竹 于 2009-2-18 21:30 编辑 ]
作者: 散石斋主    时间: 2009-2-18 21:59:07

好啊
墨燥一点感觉好
作者: 刘兆彬    时间: 2009-2-18 22:44:11

临书态度虔敬,临作茂密雄强,真正把握了碑书的特质。
作者: 西江逸士    时间: 2009-2-19 08:24:03


作者: kasin    时间: 2009-2-19 10:16:14

拜读一过,潘先生真大手笔,学习了。

致敬,明年如还在网上招生,一定报名

[ 本帖最后由 kasin 于 2009-2-19 10:23 编辑 ]
作者: 汪胜寒    时间: 2009-2-19 10:22:28

拜读,潘先生好手段,学习了!!!
作者: ffan    时间: 2009-2-19 10:33:12

收藏!
作者: 沃壤山人    时间: 2009-2-19 16:56:46

当代写碑的高人!!学习!!
作者: 砚痴    时间: 2009-2-19 18:31:22

牛啊
作者: 三墨    时间: 2009-2-20 00:34:41

潘老好,好话我不说恕我直言,您临的北魏不大理想只求古拙近于描字,毫无笔锋书写神采,您大概忽略了对书丹者的真实面貌的想象。北魏书法之精品真可让人顶礼膜拜远绍唐楷,但绝对不是龙门20品之流只徒有刀工之作说的算,真正精彩之作应是高湛墓志,司马昞墓志等见刀见笔之作,这些作品如参会汉简可悟笔法正脉那就是笔锋的弹性,善用锋者善用笔,谁人能解“用笔如快刀斩乱麻迎刃而解”,所谓金石味只不过是后人对看不到古人真迹的一种解释而已,并不是唯一解释,如邓石如吴昌硕康有为等前辈,影响之大让人忘了笔法的真正源头——秦汉简牍到魏晋残纸北魏墓志再到二王系统。南帖北 碑其实没有差别就是一回事!东汉东牌楼简牍请潘师借来一看,冒犯了!

[ 本帖最后由 三墨 于 2009-2-20 00:37 编辑 ]
作者: 璟然若竹    时间: 2009-2-20 04:25:44

原帖由 三墨 于 2009-2-20 00:34 发表
潘老好,好话我不说恕我直言,您临的北魏不大理想只求古拙近于描字,毫无笔锋书写神采,您大概忽略了对书丹者的真实面貌的想象。北魏书法之精品真可让人顶礼膜拜远绍唐楷,但绝对不是龙门20品之流只徒有刀工之作说的 ...
楼上作为“江湖精英”成员,发言实在令人诧异。
写碑历来就有两种大的取向差异,一是将碑刻还原为墨迹,追求书写性(还原法),二是就碑写碑,追求金石气(代入法)。
由于书法在形式上的根源就是对自然形象的描摹与汲取(亦即“法象”,古人书论中多有提到),因此,描摹风化、剥啄、刀痕等自然形象(金石气)的“代入法”写碑明显就是一条正路。由此,我们就不能说代入和还原有高下之分,更不能像您潜台词里头表示的那样“你那样就不对,必须依着我的来才是正道”,这应该是常识——即便个人艺术理念与取向有所不同,也应该承认这一常识的合理性。
并且,由此二者艺术理念的不同,还可以引出对于碑帖的不同品评取向(刻得精致的好还是粗放的好,字口如新的好还是风化磨蚀的好)以及对书法作品的不同评价取向,这也应该是常识。
作为今天的学书者,必须懂得包容和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在这里尤其重要。



而您所谓“笔法正脉被清人牵强的‘金石气’所掩盖”一论实在值得商榷。
首先,书法在形式上(笔法是书法形式的一个部分)的根源是“法象”。那么根据这一点,上古人根据“兽形鸿迹”之象提炼出的“笔、墨、纸的三者关系”在您看算得上笔法、中古人根据“屋漏痕”之象提炼出来的笔、墨、纸的三者关系在您看也是笔法、下古人依凭生宣羊毫玩起与不同于“二王”的笔墨意趣(此时未必是由于法象了)也似乎勉强算得上是笔法吧……那为啥今人法“刻蚀剥啄”之象提炼出的全新的“笔、墨、纸的三者关系”算不得笔法呢?
须知,所谓“笔法正脉”的流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是被时代审美趋向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不断变化着的(比如由甲骨文的“火柴棍”到行草的“使转”,就是笔法正脉的变化与丰富、就是后人“法象”而在前人基础上进行的发展)。
那么,古人“法象”就可以创法、还可以变法,今人为啥就不准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凭借“法象”而有所发展呢?
按照您的观点,是要将今人放到古人堆里去评判——亦即表示“明清以降的写碑用笔和古代书碑者当时的用笔不同,这就是不对”(法古人),殊不知人家压根儿不是要“法古人”,而是要直接“法象、法自然”(我瞎猜的),呵呵。
说不定这后者的境界,还要更高一些吧!

[ 本帖最后由 璟然若竹 于 2009-2-20 05:43 编辑 ]
作者: ylli    时间: 2009-2-20 05:05:43

楼上的说的精彩,
赞一个。

作者: 宾南    时间: 2009-2-20 06:10:17

嘿嘿。。。。。潘先生书法。。。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9-2-20 08:37:39

潘老好字
引发的争议也很有意思
以我看潘老应该知道什么是书法的正脉
如此艰涩迟缓的行笔
故妄说是展示卖弄笔法不如说是潘老沧桑人生的缩影和一种平静的心境
在当代浮华成风卖弄成癖的伪书法家面前
更显示了潘老人格的高尚
让我知道什么是“书如其人”
                                      汉子上   02.20.2009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9-2-20 09:02:23

原帖由 三墨 于 2009-2-20 00:34 发表
潘老好,好话我不说恕我直言,您临的北魏不大理想只求古拙近于描字,毫无笔锋书写神采,您大概忽略了对书丹者的真实面貌的想象。北魏书法之精品真可让人顶礼膜拜远绍唐楷,但绝对不是龙门20品之流只徒有刀工之作说的 ...


潘老说过书法是很个人的事情
有时间把握共性找规律显得很容易
想出个性就很难
你说笔法的正脉是笔锋的弹性
以我初学的眼光看
潘老的字没有压到笔跟行笔
反而对笔锋的弹力发挥的很充分
主要表现在在点画的每一个细节力都不懈怠
笔法的正脉如真如你所说那样
那就太简单了
但凡有力拿毛笔的人
多半都能得正脉
正如我四岁的儿子拿起刀就会切苹果
因为“刃”是“刀”的属性

[ 本帖最后由 石门汉子 于 2009-2-20 09:16 编辑 ]
作者: 印月    时间: 2009-2-20 09:48:03

潘老师的大作精彩。
94楼的评论也精彩。
学习!!
作者: 留时    时间: 2009-2-20 10:03:28

潘先生可否不私美,将出版物也发上来一星半爪,让俺们这些初学者也沾溉一二好么
作者: 焦念明    时间: 2009-2-20 10:55:59     标题: 回复 93# 三墨 的帖子

力顶“三墨”!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我们都在书法江湖这样一个平台上,有不同的声音也是很正常的,没必要大惊小怪,正如“竹林仙踪”所言: “作为今天的学书者,必须懂得包容和理解,和而不同的思想在这里尤其重要。”非常感谢楼上各位的精彩论述,学习了!

顺便鄙视一些那些人云亦云的跟屁虫
好,有好的理由希望阐述一下为好,切不可见帖子就顶,
没意思

如果都是一个声音还叫交流吗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