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临颜家庙碑(第一次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5-10 10:38:30     标题: 临颜家庙碑(第一次请教)

昨晚,拜读潘老(《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 一文,似懂非懂,结合近日对方圆笔的认识,犹如说北方人高大粗犷,南方人矮小温和一样,列出这样一个线索,请潘老指教!

提按——直线运动——方笔——点画对比强烈视觉反差大——精微方俊张扬——容易露骨刻薄——暗合机械运笔之道
使转——曲线运动——圆笔——点画起伏不大视觉效果弱——混沌圆润内敛——容易粗糙野霸——合乎自然运笔之道

准备把颜家庙写几年,请潘老指教!!!

[ 本帖最后由 石门汉子 于 2008-5-13 11:03 编辑 ]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5-11 11:47:16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5-13 10:10:18

看过。

第一次临写能得如此,不错不错!继续!所可注意者,笔下须干净,气息要清。
读书论,当与临写实践相结合,方能体会深切而自有判断。否则只是字面理解,在逻辑上绕弯子而已,总是隔了一层,毕竟得益不多。君其勉之!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5-13 11:00:42

第一次是指第一次请教的意思,按室规有3次之意,偶没说准确。
家庙一直今年一直在写,也是觉得稍稍好了一点才来请教潘师的。
记得潘师与3年前就让我吃住麻姑,力写几年来筑基,惜偶不才,执迷不悟到现在。
感谢潘师!
数月之后再来讨饶,依然会是临颜家庙。

[ 本帖最后由 石门汉子 于 2008-5-13 16:52 编辑 ]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5-22 09:45:29

潘师,请教一个问题。
感觉自己喜欢圆笔一路的,写颜几年以后,再学郑文公,石门颂,散氏盘可以吗。
主攻这个方向,与二王一路背道而驰。
作者: 拿云山主    时间: 2008-5-25 11:03:08

颜真卿,郑文公,石门颂,散氏盘,二王,皆可融冶于一炉。如潘师言,气息当清,不论何家何帖。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6-11 22:21:36

与潘老师聊聊天哈。

上周出差到省城西安,抽时间匆匆到陕博,碑林一观。
还是10年前去碑林的,那时门票好像3元,现在45元一张。
陕博是免费领票的,一天限量4000人,这里的青铜器很多,偶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青铜器的铭文原物字都是指甲盖大小的,并没有常见散氏盘字帖字那么大。
碑林的名碑数不胜数,好多碑并没有玻璃罩,近来练颜家庙,家庙的正被面有玻璃罩,侧面没有,可以真的手抚唐碑,家庙有清晰界格,鲁公写家庙完全按方块结构布局,占满四角。点画是呈“V'”型刻的,看起来点画显得比字帖清劲很多。我手头文物版的字帖根本看不到界格的。(偶想字帖的剪裁本,可能正是按界格线剪裁的,所以都没有了。我觉得临唐碑一定要把纸叠成格子,这些唐碑的作者明显考虑到界格来处理结构的,颜家庙非常明显,上面出头的点画,很多顶到界格线了,下面出尾的点画,都控制在界格以内,颜家庙的一些末笔悬针竖拉的很短,原因就是尽量不占下一个字的空间。左右结构的字拉的很开,紧挨边界,颜家庙的“彰”字的右边三点水的处理是一例。这么大的碑,我料想如果鲁公直接书丹,参与碑的制作,方便的话,会把每个字在格里排好,直接从上往下写,不会像伏案写小字那样,从右向左一行一行的写,鲁公可能考虑最多的是把整体写的统一匀称,所以单字结构要服从整体效果的。)
鲁公的臧怀恪碑最为高大,非常壮观。
褚的圣教刻很精到,碑侧的花纹也很精美。
广武将军碑刻工很草率。
鸳鸯七志等一些墓志居然没有机会入室,全部在室外的走廊上镶嵌在墙中,可以随意手抚,墓志盖按放在石台上,偶发现墓志正文的字体各不同,但墓志盖的书法字体基本是一样的写法,很像我们现在美术黑体字。墓志有界格的字体一般都很严整,没有的都自由一些,没有约束了,人们都想轻松纵逸一些,看来古人亦然)

李阳冰的几块篆书碑,在展室的最后排,手抚原石,是一种享受,碑林唐篆隶楷碑都让人能感受到很浓的美术成分和制作的成分。

偶着重看了一些唐碑,九成,皇甫,玄秘塔原碑都很高大,碑石都很厚重大气充满庙堂气,我想书家写这些碑,不可能不用严谨规范充满美感的字体来书写的。

潘老如果有机会来西安,一定要通知我,好陪您一起去观赏。

[ 本帖最后由 石门汉子 于 2008-6-12 00:12 编辑 ]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8-6-12 20:00:53

原帖由 石门汉子 于 2008-6-11 22:21 发表
与潘老师聊聊天哈。

上周出差到省城西安,抽时间匆匆到陕博,碑林一观。
还是10年前去碑林的,那时门票好像3元,现在45元一张。
陕博是免费领票的,一天限量4000人,这里的青铜器很多,偶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青铜 ...

是的。临写久了,有机会看看原石原刻,感觉马上不一样。这样的机会要抓住。
作者: 刘平原    时间: 2008-6-13 10:28:07

原帖由 石门汉子 于 2008-6-11 22:21 发表
与潘老师聊聊天哈。

上周出差到省城西安,抽时间匆匆到陕博,碑林一观。
还是10年前去碑林的,那时门票好像3元,现在45元一张。
陕博是免费领票的,一天限量4000人,这里的青铜器很多,偶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青铜 ...


羡慕石门兄呀,真希望也能亲眼目睹原碑,感觉定是不一样的。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6-13 21:13:11

原帖由 刘平原 于 2008-6-13 10:28 发表


羡慕石门兄呀,真希望也能亲眼目睹原碑,感觉定是不一样的。


原碑点画是呈“V”刻的,中间的部分视觉比较突出,视觉还是有些偏差的。

因为时间匆匆,看原碑总体感觉颜家庙是挺,劲,圆,还有点秀的感觉。

我们照字帖临,准确把握原碑风貌,难度很大的。

下次再去,我带一些照片回来,与兄共同学习。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8-7-1 01:13:58

在江湖一处有感而发的一个回帖,如下:

古代大书法家多半是文学家,政治家,还会把写字这样的小技搞的那么神秘吗?
我猜测他们见面多半不会化时间去谈书法的
传下来的只是偶尔的只言片语

到书店买字帖
遇到古代一些名不见经传写家
一翻总会感到,咋也这么厉害

当代一些书家
未见其人先听其声
咄咄逼人
最后一看写的字
哦,不过如此

倒是现在靠书法赚钱扬名沽名钓誉的人多,把一些东西神秘化了
所以当代书法家的理论水平一般都是他实际书写水平的N次方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