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感谢潘老。 [打印本页]

作者: 梅松    时间: 2006-11-10 21:54:02     标题: 感谢潘老。

感谢潘老上次提供的材料。谢谢了。附录文章《关于莳兰实验》。
http://blog.sina.com.cn/u/1260895415

[ 本帖最后由 梅松 于 2006-11-11 12:00 编辑 ]
作者: 梅松    时间: 2006-11-10 21:54:26

关于《莳兰实验》

浙江湖州梅松
蒙湖州赵先生惠我《莳兰实验》的复印件,始能清楚的看了此稿,后略有所感,遂写出,以求教于各位兰友。
关 于 版 本
《莳兰实验》的版本所知道的应该有三,即:
《莳兰实验》的原稿原藏上海杨怀白先生处,应该是无误的。检翁手钞本中说的很清楚:“《莳兰实验》原稿本为吾友杨怀白所藏”。(松按:此本现在未知在何处)
《莳兰实验》尚有一检翁手钞本,书中检翁又说:“余与杨君皆无力梓其稿,因假归,录副以藏之。”钞录时间应在乙未年(即1955)我所得到的应该是这个本子复印件。(松按:据说归太仓殷先生藏,“四明兰花”兰友会所赠的即根据此本复印。)
《莳兰实验》还有一个版本应是上海何乃龙先生手钞,钞录时间应在1963年。因为书后有何志云:“此手稿系湖州双林镇郑同梅所撰,上海富民路古柏公寓十四号杨怀白先生收藏……本手稿在六三年十一月拾七日借得,廿二日钞毕。” (松按:此本应该曾归冯如梅师,后归上海刘汉麟先生,再归丁先生处。)
当然,《莳兰实验》也许还有钞本,只是我孤陋寡闻,未尝见过而已。
关于版本中所涉及的几个人物
《莳兰实验》系湖州双林镇郑同梅所撰。
郑同梅(?--1940以后),归安(今湖州)双林镇人,号意园主人。
1904年有新建兰轩曰“番轩”。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兰家。《莳兰实
验》中说,其嗜兰始于胜清光绪壬辰(1892),又自谓莳兰十余年始
著此书,以10-19年计,则知其著《莳兰实验》应为1902-1912之
间为宜。当然郑早在此以前就开始做了许多实验,积累了许多资料,
文中也有明确的记述,完成手稿之后,再进行修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记载的兰花的年代不能作为绝对的时限,应以作者自述为准。
杨怀白,上海人,有诗名,京剧票友。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8月起,荀慧生受聘莅沪演出达九个月之久,上海由此也成立了一批以沙大风、舒舍予、杨怀白等组成的专捧荀慧生的“白党”。是上海《晶报》比较固定的撰稿者。(松按:据冯如梅师说,他和杨怀白先生有过交往, 去过上海富民路杨的寓所,那时杨约六、七十岁,冯师四十余。)
检翁,即沈剑知(?——1976)名觐安,号检翁,祖籍福建福州,居上海。曾祖是沈葆桢。书画家,诗人。曾为上海博物馆鉴定书画。有诗集《茧窝残稿》、《黄山诗拾》。其晚年贫困多病,约50年代左右,将穷欲穷之际,名斋室为“残李书屋”,后愈潦倒遂更为“茧窝”。
何乃龙,上海人。著名兰家,能画,有何乃龙画兰十二帧传世。与冯如梅师友善。当年冯师著《江浙兰蕙谱》一书,何乃龙先生即提供了许多资料。
《莳兰实验》中所涉及的人物
《莳兰实验》中所涉及的人不是很多,但很重要。郑同梅是清末民国时期承前启后人物,据文中所述,《兰蕙同心录》的作者以及《兰蕙同心录》中所涉及的人物他有许多认识。象湖州的钮慎五、长兴的冯虞臣、嘉兴许霁楼应该都是长他一辈,但互相有往来,其称许霁楼为“许丈”,称钮慎五为“钮君”。还有他的姻丈丁少兰,这些人都是当年杭、嘉、湖乃至上海地区有名的兰家。另外,他还与苏州的顾翔宵有交谊,曾从他家获得旷代佳种“大奎素”。
许霁楼,名许桐,字东生,秀水新塍柿林乡人,其有一方印云“生于甲午”,那应当是道光十四年(1834)。据《兰蕙小史》说他七十多岁了还亲自莳兰,不假人手,可见他长寿,起码要活到1904年以后。工诗画,能篆刻,喜收藏,金石文词玩器富甲一郡,平生喜花木,尤嗜兰蕙,写兰能得兰之精神,为世所重。著有《依样画葫芦室吟草》、《兰蕙同心录》。别号甚多,有韵琴、羹梅、鼐和、霁楼、鼎翁、花史、蕙史、公之明、老霁、柿林后隐、小蓬莱吟花逸史、秀州落拓生、梅花吟客、抱义老人、梅花闲叟、余道人等。斋号有迎花阁、梅花寄香室、憩阁、竟芳仙馆、滋兰树蕙山房、期芬小屋、春在轩、春雨话江南室、梅花吟馆、数花楼、依样画葫芦室等。
钮慎五,湖州人,即“月佩”的选出者。庚寅年左右送与许霁楼,许报之以“宋梅”。郑同梅曾去他家看过他种的蕙兰“发祥梅”,开甚佳。
冯虞臣,湖州长兴人,嗜兰。一生选出名种也比较多,所知的有春兰“方山梅”、“朱埠梅”,另外《兰蕙同心录》中说他提供的花样则有:春兰“蔡梅素”、“兴字”、“大金钱”。
丁少兰:清末湖州著名的兰家,曾任两淮盐行史,每年要从余姚买去近二万银元的兰花名品。
顾翔宵:苏州人,光绪年间著名的兰家。爱兰成癖,每当春日,
闻得某处出有佳种,不问路之远近,必雇舟往看,且不惜重金购买。其死后,所有之兰蕙悉归杭州吴恩元九峰阁。
尚有一“李君”不可考。
《莳兰实验》中所涉及的兰蕙
《莳兰实验》中所涉及的兰蕙不多(建兰略去)。以他和许霁楼的关系和许在兰界的地位,以及地理交通来看,郑同梅应该有许多品种是从许处得来,所以我大多以《兰蕙同心录》为注。(松按:所有带“意园”二字的兰蕙均应是当年郑同梅新得之细种,因为喜爱,所以冠以园名,以示珍贵,且秘不示人。估计除了“大富贵”在下山之时已为王叔平分得,故没有绝种,其余大约都在“抗日战争”中和“大奎素”一起绝种。)
春兰有:宋梅、荷神梅、荷钱梅、意园团莲、意园春奎素、第一梅、万字、吉祥素、赤素荷蔡梅、天兴梅、汪字、奎字梅、绿华梅、吉字、十圆、文团、意园春鼎梅、代梅。
蕙有:潘绿、程梅、关顶 、元字、徐一品、金岙素、绿萼、发祥梅、 荡字、杭州极品梅。
不知何属则有:南浔水仙、霁素、二友莲。
另,何乃龙先生的钞本中,怀白的志中曾涉及“大奎素”。
宋梅
一名锦旋。五瓣极紧边,极阔厚,翠嫩,头带尖峰,刘海舌,肩平,梗白,壳下稍紫,上三包衣全绿色,贵种也。《兰蕙同心录》
荷神梅
疑即贺神梅亦名鹦哥梅三瓣短圆,收根,分窠观音兜捧心,刘海舌,
飞肩。干不甚高,色非净绿为可惜耳。此花杭地种之不易起发,与代梅、龙字及蕙花前上海梅同。〈兰蕙小史〉:
荷钱梅
不可考。
意园团莲
即大富贵,又名郑同荷。宣统元年,上海花窖出。三瓣长八分,阔七分,收根极细,紧边,质厚如钱,短圆捧心,大刘海舌红如元宝式,肩平,干长,色净绿。倪敬之购归杭州,赠九峰阁。《兰蕙小史》
(松按:据殷继山所藏的吴恩元大富贵的照片上面题有:“前清光绪已酉春出上海花窖中。
三瓣短阔而厚,团扇捧心,舌大红鲜。花光净绿,外壳全紫红色,奇种也。草八、九筒,倪
敬之购得其半,归以赠余,余草为双林郑同梅君所得。丁巳春日复花摄影,因识之。(富阳
山之唐家坞都华章掘得,售与王长有得佛番六十元。)延陵淳白甫”
由此可知,“大富贵”是富阳山之唐家坞都华章掘得,而被王长有以佛番六十元购得。所以
王长友说团莲即“郑同荷”,一是“市名”,一是郑同梅所取的名字,应该是不会错的。)

意园春奎素
不可考。
第一梅
(松按:应是“余姚第一梅”为宜,一是前面所说的郑有许多兰蕙可能来自许霁楼,“余姚第一梅”许是有的;二是,再早一点的《兰言述略》就称其为“第一梅”。三是“湖州第一梅”据说是民国时期由湖州姚佐田选出,要到郑的手上,可能书也快写好了,缺少实验的时间了。)此花兰友方鹤笙嘱伊子清和兄送来,头圆、肉厚,五瓣分窠,惜色不能净,绿柄长不过四寸,肩未能四一子为嫌耳。《兰蕙同心录》  
万字
亦名鸳湖第一梅。紧边,阔短,肉厚,质纯,捧头有微红一点,舌小如意,五瓣分窠,美种也。《兰蕙同心录》            
吉祥素
吉祥素当是大吉祥素,亦名张荷素。瓣极长,大落肩,有时能开台。《兰蕙小史》
赤素荷蔡梅
余于庚申年前复发,往往开水仙,此花种法先壮后瘦,则复水仙。清养太久,草又易小狭,叶大时瘦之方有好花。此花样从冯虞臣老友处来。《兰蕙同心录》
(松按:此殊不可解,未知此“蔡梅素”是否就是《兰蕙同心录》里所载的“蔡梅素”。和现在的“蔡梅素”有所不同,也许可能不是同一种了。而且,《兰蕙同心录》里的“萧山素梅”和“蔡梅素”极有可能是一个品种,因为许在“萧山素梅”后说:“附第二图于后”,那应该是同一品种的二种不同的开品。)
                    天兴梅
光绪乙酉年花佣沈姓出,为陈氏得。又为潘黼卿一四英易去,转赠于
余,余将松化石一座报之,并偿原价,转辗相得,此中之缘亦巧矣。
惜叶焦黑,只剩青翠一片,兰子四粒,灌溉六年,积有平阔叶九草。
庚寅春复花四剪,其瓣圆紧,捧舌俱大,且舌上红点有一二三四之别。
瓣尖爪锋如钩,其花不下头贵梅,真罕有奇种也。《兰蕙同心录》
汪字
青梗淡绿花。国初出奉化汪克明家 。此老种水仙之有筋骨者。《兰蕙
同心录》
                     奎字梅
即“武林第一梅”,冯长生出。三瓣圆整,紧边,观音兜捧心,圆舌,
色绿,干高。初为茶店阿元手植,后归于陈企兰。毛荣昌得一后龙梢,
至民国六年,发草二十余筒。毛姓日久遗忘,王长有以廉价得之,分
售各艺兰家,而毛姓至今尚未知也。《兰蕙小史》
绿华梅
不可考。
吉字
苏人盛阿关于甲子年在天目山寻得。水红壳,上包衣全绿,花光与姚一色同,丰神秀逸。五瓣紧匀,收脚极细,梗高六七寸,如意舌,嫣然欲笑,最为得神。余得新花数种,除天兴梅外,推此种焉。《兰蕙同心录》
  十圆
咸丰间出余姚,张圣林花叟携至我禾。常开荷形,间有充头贵者叶梅,余未见也。《兰蕙同心录》(十圆即集圆)
文团
(松按:应是老文团素为宜)出周姓家 ,故一名周文段。色翠,质稍硬,
易开挺瓣,肩一字间或飞上,佳种也。《兰蕙同心录》
意园春鼎梅
不可考。
代梅
道光时出宁波。青梗小样,一干两花,往往上下其形,故以代名。此花吴蜀卿先生携来样。《兰蕙同心录》
发祥梅
(松按:此发祥梅不是春兰的发祥梅(即翠筠),因为郑同梅是列在蕙之中,而非兰之中。)
赤蕙新种。上海尹松基家花,赠与南浔朱兰第先生。复花,其花与关
顶相等,惟春透之蕊则瓣、舌不分。往往不开。叶阔硬,养宜清壮,
若太壮,则三瓣一鼻头矣。《兰蕙同心录》
潘绿梅
清乾隆时宜兴出。外三瓣如黄杨叶,头圆缺中,有爪锋,分头合背捧心,尖如意舌,小柄甚长,叶阔厚不环,不易生花。若气不足,往往开皱。色淡绿,肩平。此样从吴太守处来。《兰蕙同心录》
程梅
乾隆时出常熟医生家。外瓣紧边、短圆、色俏,光洁异常。捧分头合背,尖如意仰舌。干粗,叶阔带环,赤蕙中推首座也。此花若复发,五瓣亦能分窠,穿腮舌亦能放宕。肩平居多,间有落一二分者。《兰蕙同心录》
                       关顶
老种赤蕙也。国初出浒关万和酒肆,故一名万和。五瓣短圆,观音兜捧,大铺舌。蕊出大平切门。惜色稍次,能于阴处复花,似能绿些。此样未能十足,若花起发,更圆厚、阔大矣。《兰蕙同心录》
元字
赤蕙元字, 道光时出浒关。五瓣分而稍长,色绿,紧边,半硬捧,执圭舌,干粗,肩平。小蕊头形见沈沛霖注小三并门。此花从幼云公祖处携来,花甚起发,梗高二尺余。 《兰蕙同心录》

徐一品
不可考。
金岙素
一名泰号。道光时出余姚泰号酒店,色光甚好,荷形竹瓣,蚌壳捧,大卷舌。产金岙山中。叶直而狭,若种起发,亦能阔,稍带环。或云叶大能开荷形,余未之见。《兰蕙同心录》
绿萼
不可考。无锡荣文卿1909年到是有一翠萼。
荡字
绿蕙。小荷形竹瓣也,蚕蛾捧心,如意舌,一字肩。道光时出苏州之荡口花船。昔闻此花出块件篓,面墩极大,而叶伤过半,初出时即分四块,放舟游卖,故各处考究之家,皆有此种。《兰蕙同心录》
杭州极品梅
(松按:疑此是“极品”而非“江南新极品”,后者为无锡人杨干卿所得。)光绪辛丑,杭州公诚花园冯长金出。出身与赤蕙程梅仿佛。三瓣圆头,收根,分窠硬兜捧心,间有根微合者,龙吞大舌,肩平,干粗。九峰阁与陈氏水竹居合购植之。《兰蕙小史》
南浔水仙
不可考。南浔是湖州的一个小镇。
霁素
不可考。疑是许霁楼《兰蕙同心录》书成了之后所选出。
二友莲
不可考。《兰言述略》有“二友素”一种。

大奎素
(松按:郑此花来自苏州顾翔宵,当以《兰蕙小史》所载的“顾氏大魁素”为注,松亦以为许、顾所得的实是一花。) 《兰蕙同心录》所载“大魁素”瓣舌俱短,乃据剥视之蕊而言,非开花也。查苏州顾翔霄所植大魁素,由汪可敬以佛番六百尊,向许霁楼分得者。光绪壬寅秋,顾氏兰蕙皆归九峰阁,内有一盆仅老草两片,据顾氏云即“大魁素”,其前龙大草三筒,翔霄作古后,已由汪可敬仍以六百金购去,此系分下之后龙梢也。携归培植至今已二十一年,发草一大盆,起蕊三。此外,各花凡经开过者皆名实相符。大魁始得起花,因蕊过多,去其一,剥视之,果心素而舌短。迨开时,三瓣放角收根,大逾常花几一倍许,肩平,干长,品概与寻常素花迥异,惟舌大而卷,却与《同心录》所载不符。据识者云,凡蕙花除梅瓣外,剥视小蕊舌短者居多。试取行花小蕊剥视三数枚,果如所言。然究不敢以《同心录》为不足信。因此花得于顾翔霄家,故名曰“顾氏大魁素”以别之,是一是二,请质诸得见从前所开大魁素者。《兰蕙小史》(松再按:据冯如梅师云:可惜此花在“抗日战争”中绝种。详见《乃安居艺兰笔谭》)

关于检翁手钞本的按语
《莳兰实验》中的按语,应该是剑知(即检翁沈剑知)所写,因为其在“建兰”一章的按语中留下了名字。按语中引用了许多兰谱,现略作说明如下:
所引用之兰谱有:《竹叶亭杂记》、,《艺兰说》、《兰言四种》、《兰蕙同心录》、《养兰说》、《九峰阁刍言》、《兰蕙小史》、《艺兰新法》、《树蕙篇》、《艺兰四说》等等。其中引用《兰蕙同心录》和《九峰阁刍言》最多。
《竹叶亭杂记》
清姚元之(1776——1852)撰,共八卷。内容涉及当朝礼仪制度、风光物产、习俗奇闻,以及鱼虫走兽、古籍文物、读书笔记等。卷一、二主要记述当朝掌故礼仪制度,卷三记载各地风光物产,习俗奇闻及对外交往;卷四谈石刻印章,古籍文物;卷五卷六记官僚文人、同乡亲友的行迹;卷七为读书笔记,考辨杂纂;卷八说草木花石、鱼虫走兽,从不同方面反映清中叶社会的风貌。
《艺兰说》
清扬子明撰。扬子明,江宁人。
《兰言四种》
杨复明辑。杨复明字鹿鸣,号宾叔,江宁人。擅书画、文物鉴定,精古琴,嗜兰。二十年代任国民政府古物保管所主任。学琴于夏一峰,与杨仲子、徐芝荪、吴恩元相交甚密。1919年至1924年,他用了三年时间编著了《兰言四种》一书,成为兰书中的百科全书。
《兰蕙同心录》
清嘉兴许霁楼撰。见上。
《养兰说》
历史上有多人著有〈养兰说〉:(明)陶望龄(一篇)、清岳梁(1890)、九思斋主人(1907),后二者所著我均未见过,从略。
《九峰阁刍言》
不可考。
《兰蕙小史》
民国吴恩元、唐驼著(1923)。吴恩元字纯白,杭州人。光绪(187-1908)时举人。工书擅草隶,精篆刻,嗜艺兰,多培佳种,因善写兰。1931年卒,年可60。
唐驼(1871~1938) 原名成烈,字孜权,号曲人。江苏武进人。1871年2月12日出生。5岁丧父,与兄妹靠母洗衣为生。6岁入塾,自幼苦学唐体楷书,自创一格。1901年,为上海澄衷学堂缮写课本《字课图书》8册,3000多字正楷书写,清晰优美,从而名扬沪上。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争相以高薪聘他缮写教科书。深感国内印刷术之落后,赴日本学习印刷技术三年。1906年,与人合资创立中国图书公司,因经营不善,应聘为副经理,整顿内部。渐有起色,因大火焚毁,转往商务印书馆主持碑帖画册的编选和出版。中华书局成立后,应聘为该局印刷所副所长。凡重要业务,如地方官钱局钱票、交易所的成单证券、爱俪园佛经经籍等印件,均由他亲自接洽,亲自缮写合同或信件。当中华书局经济陷于困境,由于他苦心经营,印刷业务发展很快,而改变了书局的逆境。以书法起家,且为商界写招牌,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大东书局的市招都是他的手迹。钞券上的中央银行、邮票也有他的手迹,在当时收入为沪上之冠。在六年内挥毫三万副对联。曾雇用两三人磨墨,但磨墨费时费力,他竟研究制成磨墨机。曾鬻联1万副,为家乡创建小学供贫苦学生免费入学,又建孝子祠以纪念慈恩。1938年7月14日逝世。
《艺兰新法》
《兰蕙小史》一书多处引用它的内容。不详。
《树蕙篇》
清方时轩著。不详。
《艺兰四说》
秀水杜文澜著。杜文澜(1815-1881),字小舫,浙江秀水人,别署香舟主人。官至江苏布政使。嗜金石书画,收藏极富;工倚声,善分书,又喜种兰,刻有《艺兰四说》。兴至挥毫作墨兰,颇有风韵。光绪七年卒。著有《曼陀罗华阁琐记》、《江南北大营纪事本末》、《憩园词话》、《词律拾遗》等,其编著的《古谣谚》一书,现代犹在印行。故居在城内报忠坊(今斜西街),名诒园,旧有花木之胜。1869年7月以候补道身份署理上海道台。任内继续拒绝英商在浦东架设电杆的要求。又发布告示,要求乡民留心保护静安寺路一带的树木。不久迁江苏道员,署两淮盐运使。著有《平定粤寇纪略》等。
按语所涉及的人物有:刘晦之、孙仰农、黄岳渊、赵季华。还有一个王长有。
刘晦之(1879—1962)名体智,晚号善斋老人,安徽庐江人,出身于一个晚清重臣之家。他的父亲是清末淮军的重要将领、李鸿章的心腹之臣、四川总督刘秉璋。刘晦之的文物收藏堪称海内一流,尤其是龟甲骨片和青铜器的收藏,世间罕有其比。他还以一己之力,收集《四库全书》所收书的原刻本。解放后,刘氏所有的藏书、藏物全部捐给了国家。
孙仰农,光绪帝师孙家鼐的后人。著名的京剧票友。玩票捧角,出资组织票房,赡养老伶工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家业。
黄岳渊(1880~1964年),别名剡曲灌叟,浙江奉化人。7岁入私塾,14岁在新昌杂货店当学徒,后参加宁海“平洋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平洋会”人员遭当局通缉,黄逃亡江苏。光绪二十五年东渡日本加入同盟会。不久回国,打入清政府上海水陆厘金局任总巡。宣统元年(1909年)在真如松浜桃溪购地10余亩,经营真如黄氏畜植场,当地人称“黄家花园”。辛亥革命时,追随陈英士在沪军都督府任职。嗣后弃政归田,潜心研究园艺,在真如精心经营“黄园”,颇有建树,曾多次为名人设计庭园,获“花费少而景佳胜”的好评。抗战前曾在真如黄家花园举办大小菊展十数次,屡获中外金银奖牌、盾杯。是时,每至金秋,上海著名画家诗人如于右任、谢闲鸥、郑逸梅、严独鹤、包天笑等名流,来黄园赏菊,乘兴挥毫泼墨,大小各报纷纷报道,传为美谈。抗日战争爆发,真如黄园被日伪霸占。黄于法租界另建新黄园。沦陷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曾短期避居黄家新园。
30年代,曾与日商等竞争承包无锡蠡园翻园业务,黄岳渊以价低质优而中标。黄先后为荣德生、吴昆生等名流翻扩花园,名声大振,被推崇为园艺权威,任上海市花树同业公会会长、上海市商业同业公会常务理事。与子德鄰合著《花经》一书,解放后上海书店曾再版。
黄岳渊热心公益事业,曾发起参与桃浦疏浚,为创办真如中学募捐。解放后,黄移居香港,定居台湾,1964年春病逝。
赵季华,不详,待考。
王长有(松按:有的写成了王长友,应该是一个人),兰客。以兰为生 ,曾经为丁少兰、赵季华种养过兰花。《兰蕙小史》上记载了经过他手兰蕙有:大富贵、武林第一梅、虞山梅、荣梅。记事一节中言及他的事也颇多。
                   结  束  语
《莳兰实验》实是一本好书,它完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的兰谱,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验,所得的都是经验之谈,例如清养、晒兰等方法不乏真知灼见。虽然他还不能用植物学理论加以阐述,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真的难能可贵。可惜流传太少,未能起到应有作用,实是兰界的莫大遗憾。希望能早日面市,让广大兰友能读到它,那将是无上之幸事。最后还要感谢湖州的冯如梅师、上海的潘良桢先生、余姚的力波先生,帮我解决了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

丙戌酷暑于苕上含薰阁



[ 本帖最后由 梅松 于 2006-11-10 21:55 编辑 ]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6-11-11 15:33:15

谢谢!

匆匆浏览一过。我亦喜兰蕙,奈何不谙此道,也无力侍弄。链接博客也看过。见到梅大师剧照,猛然间差点误认为程呢!
作者: 梅松    时间: 2006-11-11 18:01:46

潘师也喜欢兰蕙。
在下无事以此消遣而已,呵呵。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