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三楼书法网授

标题: 白谦慎先生: 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与良桢兄的交往兼祝良桢兄六十寿 [打印本页]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6 00:04:00     标题: 白谦慎先生: 江湖夜雨十年灯——我与良桢兄的交往兼祝良桢兄六十寿

[box=brown,AntiqueWhite][fixsize=50px]


江湖夜雨十年灯
[/fixsize]
[fixsize=26px]——我与良桢兄的交往兼祝良桢兄六十寿[/fixsize]
[fixsize=24px]白谦慎[/fixsize]


[fixsize=20px]  和良桢兄的初次见面,说来颇有点戏剧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半期,家父在青岛工作,家却在上海。所以,每年放暑假时,我总是从北京坐火车到青岛,在青岛小住几日后,便乘客轮到上海。1983年7月某日,我走出青岛到上海的客轮的舱口,踏上上海公平路码头。在码头外的接客人群中,有一人举着“白谦慎同志”的牌子在等我,这就是潘良桢兄。那时,我们已经神交有一段时间了,但却是初次见面。见面后我们在马路旁就谈了起来。当我告诉良桢,我的老师中有一位是金元章先生时,他告诉我,他和金先生很熟,他到安徽插队落户前,经常和金先生、徐璞生先生往来。从那以后,我每次回上海,良桢兄都会到我家来聊天。
       
  和良桢的神交,缘起于全国学联和团中央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在那次比赛中,良桢获二等奖。当北大学生书法社组织社员到中国美术馆参观获奖作品时,我和人德等立即被良桢参赛的对联所打动。对联是用隶书写的,内容好像是朱德的诗句。风格上主要取法汉简,也多少受了海上名家来楚生先生的影响。落款则有黄道周的遗韵,也看得出来楚生先生学黄的影子。字写得很温润儒雅,看得出作者深厚的书学功力,也看得出不凡的学养。虽说所获为二等奖,但放在一等奖中,也实在是佼佼者。虽说,我在那次比赛中获一等奖,但我十分清楚,良桢的作品比我的作品好。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便一直对竞赛、评比、获奖持有保留态度,对获奖的事比较淡漠,虽说我本人后来也曾当过全国第二届中青年展的评委。当时,我只知道良桢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后来我把自己对良桢作品的印象告诉曹宝麟兄时,宝麟说,他知道良桢。因为他在安徽广德县农机厂工作时,良桢作为上海知识青年正在该县务农,他在广德就见过良桢的字,认为写得很好。
[/fixsize]

[box=yellow,white]

[fixsize=16px]

良桢兄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参赛隶书对联
[/fixsize]

[/box]

[fixsize=20px]
  八十年代初,我还不到三十岁,精力甚是充沛,因为喜欢书法,好交写字的朋友。虽说,那时对良桢的书法很是佩服,但也没有机缘结识请教。1983年,《书法研究》杂志刊登了良桢一篇谈隶书的论文。我便写了一封信,托《书法研究》的编辑(好像是请郑丽芸)转给良桢。不久我收到了良桢用毛笔写的回信。这封信我本一直保存着,1986年出国后,在北京的住房借给一位亲戚,这位亲戚居然擅自为我清理房屋,将我收藏的大量信札处理掉了。1992年回国发现此事,只能空叹奈何!
       
  虽说良桢给我的第一封信已不存在了,但是,其中一句关键的话我至今记得。那还是1983年,但在信中,良桢已经指出,有人占据要津,利用自己在社会或书界的职位来谋私(大致如此)。而我和良桢抱有相同的观点,对官本位文化及其在书坛的反映非常不满。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使我们在八十年代上半期便开始酝酿民间结社。1987年沧浪书社在苏州成立,良桢在成立大会的发言中这样说:“书社的问题,我们好几年前就酝酿了,在白谦慎家里与华人德一起谈起有必要成立这么一个组织,有利于推动书法事业,大家对书法界不太满意,要想办法改变这个局面。”良桢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对利用权力进行不公平的竞争具有天生的反感。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良桢虽在养疴中,还依然十分积极地参与书法江湖这一个民间的书法网站的建设的原因。因为,当年让我们感到不满意的情况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所以我们依然还要努力。
       
  我认识良桢的时候,他还在华东政法学院工作。由于他文字功力好,从复旦哲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那个学院当一个杂志的文字编辑,杂志的名字是《犯罪学》。这个听来令人“肃然起敬”又要敬而远之的杂志,和他所学(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所好(中国书法)相距实在太远,只不过是一个赚工资的工作而已。对于他的工作不能为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总觉得很遗憾。因此一直思考如何能帮他的忙,调动工作。
       
  1984年左右,我妻子在北大中文系的同班同学潘维明出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85年国内开始有文化热,潘维明在《光明日报》组织上海文化规划的讨论,雄心勃勃,颇有干一番事业的气象。我当时虽在北大任教,但因自幼在上海文化界人士比较集中的徐汇区长大,又是在文革后期在一些老先生的关心下开始学习书法,对上海的文化状况有些了解,因此对当时上海文化战略的讨论甚是关心。我当时觉得,在众多的关于上海文化的讨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上海的寓公文化。上海自鸦片战争后成为开放口岸,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上海不但是引进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也是保存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镇。在上海有许多清朝、民国的遗老遗少和他们的后人。即便是中国近代的资本家,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从传统的士绅转变为工商界人士的,这一社会背景,使他们和中国传统艺术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艺术品味还是非常中国化和传统的,收藏中国的书画艺术品也是十分自然的事。1949年以后,由于盛行阶级分析理论,这些遗老遗少及其后人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许多人便以书画自娱。于是在1949年后的上海,依然有一个对传统文化很有研究的特殊阶层。以我在上海请教的五位老师来说,萧铁先生出身常熟望族,王弘之先生是孙中山先生的外孙,父亲王伯秋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曾任民国政府的立法委员和东吴大学的教务长;金元章老师的父亲是民国初年中国银行杭州分行的行长,师母出身杭州望族,姨夫是篆刻家王福厂;章汝奭先生的父亲章佩乙,曾任《申报》主笔,段祺瑞政府的财政次长,也是著名的收藏家。我只是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明问题。其实在上海这样的人很多。现在的中年篆刻家陈茗屋、吴子健、徐云叔都是出身有背景、但又不可能在政治上被重视的家庭。而良桢兄长我八岁,在上海书法界出道早,文革前和文革中和许多有这样背景的前辈有直接的交往,对上海的寓公文化是很熟悉的。由这样一位在文史方面有很好的功力、又有现代学术训练的学者来研究上海的寓公文化,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潘维明在北大上学期间曾任学生会主席,我的同班同学李强时任副主席,所以和潘关系很近。北大本科毕业后,我和李强同时留校,在一个教研室工作,也同住一个教工筒子楼。那时潘维明到北京开会,总要到北大来看李强。也就在潘维明到北京来宣传他建设上海文化的构想时,我见到了他。我向他建议,在上海的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研究和发掘寓公文化。上海在这方面很有特点,若能办一个刊物岂不很好,编辑不必发愁,正在《犯罪学》当编辑的潘良桢就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后来,我还为此专门写信给潘维明,郑重向他推荐良桢。
       
  1985年夏,我回上海探亲,华人德兄到上海来相聚。由于北京大学1977级、78级的学生毕业的那年(1982),任学生会会长的潘维明主持筹建蔡元培、李大钊雕像作为纪念,人德协助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因此和潘维明很熟,交情也很好。此时,人德也已认识良桢,并了解良桢的真实水平。所以,我在家中请人德吃饭时,也请了潘维明。潘维明来后,我和人德一起在此向他推荐,希望他能安排良桢到一个能为上海的文化建设发挥能力的岗位上去。后来,潘维明还特意安排了良桢和他在上海市委宣传部见面,过问他的工作。但由于潘维明卷入了1986年以后的一系列政治风波,离开了领导岗位,办杂志一事未果。良桢兄也终于调到了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
[/fixsize]

[box=yellow,white][fixsize=16px]




一九八六年良桢兄二届中青展获奖作品(点击上图可放大)



一九八六年宝麟兄、良桢兄和我二届中青展间在良桢兄获奖作品前合影



良桢兄一九八三年赠我的手卷局部

[/fixsize][/box]

[fixsize=20px]
  我重提二十年前为良桢的工作调动所做的一些努力,是为了说明,在我和朋友们的心目中,良桢是文化界一个难得的人才。而当年一本研究寓公文化的杂志未能办成,想来也令人遗憾。如今,前辈凋零,虽然他们的家属还在,但许多后人实际上并不太了解他们的父辈。但愿今后会有有心人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我提上海的寓公文化还是因为,自六十年代后,上海的文化宫文化也十分活跃。上海青年宫、沪东工人文化宫,还有上海各区县的文化馆都有书法班,而今浮在上海书界面上的,多和此有些瓜葛。近些年来上海的书法,在寓公们纷纷谢世之后,并没有承继上海书法以往的多元和优雅,反掺入了不少小市民的甜俗,生气勃勃的海派变成了千篇几律的上海面孔(良桢有专文论此,甚得我心)。而良桢格调高古的书法,在上海滩上便也就曲高和寡了。
       
  和良桢认识三年后,我便出国留学。不过,我和良桢保持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只是由于国际邮资太贵,当时国内的经济条件也不太好,良桢给我写信再也不用毛笔了,每次都是在信纸上用钢笔或圆珠笔密密麻麻地写上很多。如今,打越洋电话也很便宜了,我和良桢的联系主要是电话了。虽说方便了许多,可良桢擅长的尺牍艺术,难得发挥,我也失去了一个收藏他墨宝的机会。
[/fixsize]

[box=yellow,white][fixsize=16px]




良桢兄一九九二年赠我的手卷局部



良桢兄在挥毫

[/fixsize][/box]

[fixsize=20px]
  1992年夏,在阔别祖国六年后,我第一次踏上回国探亲的路。在那次回国的日子里,良桢和我一起在苏州拜访了沧浪书社的诸位社兄,然后,我们又到无锡去看了胡伦光、穆棣兄,此后,储云兄又从宜兴来接我们去宜兴的山中雅集。游完宜兴,我们又返回苏州,常熟的言公达社兄又接我们到常熟小住。那些天,良桢和我在太湖流域与沧浪书社的诸位社兄盘桓多日,谈书论艺,品茗挥毫,好不愉快!当我和良桢一起坐车回到上海时,大雨后的长途汽车站积水没膝, 但我们依然谈兴未尽。分手的那幕虽然至今历历在目,但那也已是十四年前的事了。
       
  2002年秋,我的《王小二的普通人书法——一个虚构的故事》在《书法报》发表,在书坛引起了不同的看法。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主要反映在网上)。故事发表后不久,我打电话给良桢,希望听听他的意见。良桢在电话中对我的文章提出了批评,大概的意思是,流行书风是新生事物,应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鼓吹“民间书法”的沃兴华是很有才华的书法家,他在《民间书法研究》一书中临摹一些古代无名氏的书迹,临得非常好。我说,《王小二的故事》是反思书法史的一些现象,并非为了批评某种艺术创作倾向。此故事只是一本即将出版的书的一章,放到全书中,故事的用意也就会比较清晰了。此处,我只是将我们当时在越洋电话上的辩论作了极为简要的概括。其实,那天我们通过越洋电话,针锋相对地争论了差不多四小时,从上海时间的上午十点一直到下午二点。最后还是良桢说了,“小白,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还没吃午饭呢。”事后,我颇感后悔。后悔的不是直言和一位学兄辩论,而是觉得良桢兄身体不好,这样和他辩论,恐对他的身体不好。后来,《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一书出版了,我请编辑陈新亚寄了一本给良桢,希望他能对我在《王小二的故事》中提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围绕着“流行书风”的争论越来越淡漠后,《娟娟发屋》一书提出的问题才可能越来越清晰地被人们所认识。去年我和良桢通电话时,他曾非常感慨地说道,朋友交往多年了,有了磨合和默契。我想,他这是对我们之间能非常自然而坦率地交换意见的这种交往状态发的感慨。
       
  良桢自幼在祖父的指导下学书,于今已有五十余年,功力深厚。他在书学方面也有深湛的研究,写过不少很重要的学术论文。我对良桢的短文也十分喜爱,因为这些短文反映出良桢对当代书坛细致的观察和严肃的思考,几乎是篇篇都有真知灼见。如《团体书法家》、《从“海派”到“上海面孔”》,都是极有见解的文字。
       
  可正当中国书坛需要良桢兄大展才华的时候,他却不幸因风疾而进入隐退的生活。近些年来,良桢蜗居家中,以临池上网度日,日子过得算是太平。值此良桢兄六十华诞之际,我祝愿这位老兄带病延年。我也希望还能不时读到他充满智慧的短文和札记。我还期希望,有一天我们还会在越洋电话上为着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大辩四小时!
[/fixsize]

[/box]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6 00:06:04

手卷大图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6 00:08:42

先谢谢白先生的美意!
作者: 厦门刘涛    时间: 2006-9-26 00:50:42

祝福潘师~
作者: 饰非    时间: 2006-9-26 01:18:17

祝福潘公,寿比南山。
作者: 得之    时间: 2006-9-26 06:15:3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田向宇    时间: 2006-9-26 06:37:42

祝福潘师,寿比南山。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06:50:58

甲子重新新甲子
春秋几度度春秋


[ 本帖最后由 卢杲 于 2006-9-26 12:07 编辑 ]
作者: 罗一鸣    时间: 2006-9-26 07:29:04

祝潘师福寿康宁!
作者: 师古堂0552    时间: 2006-9-26 07:29:07

拜读----------------!
作者: 一堂和气    时间: 2006-9-26 07:34:52

多么真挚的文字!只有真朋友才能写的出来!

又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潘先生,您是:
晚辈向您祝寿了
作者: 剔芜居士    时间: 2006-9-26 07:47:35

祝福潘师!
潘良桢、曹宝麟、白谦慎、华人德皆一代俊才,此后安可得乎?
作者: 心无挂碍    时间: 2006-9-26 07:56:45

拜读——
祝福潘先生!
作者: 坦斋    时间: 2006-9-26 08:24:31

祝福潘老师!!!
作者: linlin    时间: 2006-9-26 08:27:03

好文章!!拜读——
祝福潘先生
作者: 紫泉山人    时间: 2006-9-26 09:01:12

祝贺潘先生大寿

健康!
作者: 日新    时间: 2006-9-26 09:04:16

祝贺潘先生六十大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作者: 曲径    时间: 2006-9-26 09:05:32

祝福潘老师!
作者: 不懂装懂    时间: 2006-9-26 09:07:08

二位先生文字总让人如沐春风!!
祝潘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 Nehr    时间: 2006-9-26 09:22:06

寿!
作者: 牛子    时间: 2006-9-26 09:29: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古风    时间: 2006-9-26 09:46:46

祝福潘师!!!
作者: 石门汉子    时间: 2006-9-26 09:47:17

祝福!!!!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09:53:49

纪寿欣逢新甲子
培香喜掇早丹花


[ 本帖最后由 卢杲 于 2006-9-26 12:37 编辑 ]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09:54:44

颂晋林壬欣介寿
算周花甲乐延年


[ 本帖最后由 卢杲 于 2006-9-26 12:38 编辑 ]
作者: 石门刀客    时间: 2006-9-26 09:59:04

<BR><BR><P align=center><EMBED src=http://f5.anyp.cn/ud/CNCServer1/Data37/2866918/Articles/Images/060926095748250.swf width=730 height=228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作者: 太原公子    时间: 2006-9-26 10:01:49

祝潘老万寿!可惜不能赴沪共庆.
作者: wangjianping    时间: 2006-9-26 10:02:13

祝潘先生健康长寿!
作者: 游于斯    时间: 2006-9-26 10:03:08

祝福潘先生!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06-9-26 10:05:52

祝福潘师健康长寿。
今年五月,有幸见到白先生,先生真是一位谦逊的长者。
白先生在文章中讲到了潘师在华东政法学院的一些事情,使我们知道了当年潘师的某些情况,但白先生对于潘师的复旦情缘不是很清楚,我有幸听潘师谈及此事,在他六十寿辰之际写出来,和同道分享。
一、潘师是如何成为复旦学子的。潘师从小的愿望就是考入北大,这是许多学子的共同理想,1977年恢复高考,本来给潘师提供了一个考入北大的机会,但当时有一个现在学子很难理解的政策,那就是招生指标分配到每一个县。当时潘师所在的县,北大没有一个招数名额,使他成为北大学子的梦想成为泡影,而复旦当年在这个县是有名额的,但只有哲学系在那里招生,其他系如中文、历史均没有名额。潘师一直喜欢文史,但这两个系没有名额也只能徒呼奈何,好在哲学系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潘师的兴趣相差不是太远,再加上一代章草大师王蘧常先生任教于该系,潘师就报考了复旦哲学系,成为了一名复旦学子。
二、潘师是如何成为复旦老师的。如白先生所述,潘师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政法学院作编辑,和他的兴趣、特长相去甚远,不能发挥他的才华。1983年,我的太老师章培恒先生自复旦中文系系主任一职卸任后,和他的导师蒋天枢先生一起组建了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当时蒋先生年事已高,具体事务都由章先生来做。古籍所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辑整理《全明诗》,并打算成立一个哲学研究室,重点研究明代哲学。王蘧常、胡曲园和严北溟等先生(是严北溟先生,还是另一位先生,我拿不准,潘师说了他的名字,但我没听清楚)知道此事后,都向章先生推荐了潘师。王先生是复旦德高望重的长者,后两位先生和章先生同是国务院古委会的成员,于是章先生同意调入潘师。由于复旦古籍所所藏明人文集,全国无出其右,潘师觉得可以把明代哲学做足,他最大的愿意就是把文史哲和书法研究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因此潘师就于1988年2月调入复旦,成为一名复旦教师。

[ 本帖最后由 yewufengyu 于 2006-9-26 10:42 编辑 ]
作者: 大江    时间: 2006-9-26 10:10:54

祝福潘师!
作者: 666    时间: 2006-9-26 10:13:52

安善
一晃一甲子,再从零开始
作者: 潤南    时间: 2006-9-26 10:14:17

祝福  潘老师  福如东海  寿比南山
作者: 得之    时间: 2006-9-26 10:17: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平淡如水    时间: 2006-9-26 10:37:56

祝福潘师健康长寿!!!!
作者: 冷一鹤    时间: 2006-9-26 10:57:22

翩翩公子忽成翁.....

祝福先生!!
作者: 雅思斋主    时间: 2006-9-26 11:01:08

真朋友!
真性情!
真学者!
作者: 王子庸    时间: 2006-9-26 11:07:44

好     啊
作者: 贺宏亮    时间: 2006-9-26 11:08:19

好文章!

真希望白老师以后将这类文章
出一本象<负喧琐话>那样的小书
很好!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6 11:08:48

原帖由 yewufengyu 于 2006-9-26 01:05 PM 发表
祝福潘师健康长寿。
今年五月,有幸见到白先生,先生真是一位谦逊的长者。
白先生在文章中讲到了潘师在华东政法学院的一些事情,使我们知道了当年潘师的某些情况,但白先生对于潘师的复旦情缘不是很清楚,我有幸 ...


谢谢!
作者: 一层平面图    时间: 2006-9-26 11:16:25

祝福潘师寿比南山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06-9-26 11:26:22

白先生在文章中谈及潘师对沃兴华先生书法追求的看法,我在此补充一事。潘师和沃兴华先生的书法取径是不同的,但他并无偏见,对沃先生的书法追求给予理解和支持。有一次,潘师和我说及,沃兴华先生调入复旦时,复旦某些人不愿意。他说到此处,突然提高声调说,沃兴华比他们高明,并且高明得很多。
我把此事说出来,并不是说白先生不宽容,只是认为,潘师和沃兴华先生均是上海书法界的名家,交往较多,对他的功底及书法追求更为了解。
作者: 古谚    时间: 2006-9-26 11:33:15

祝潘先生 福手延年
作者: 听梧阁    时间: 2006-9-26 11:51:41

祝福潘老师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26:29

延龄人种神仙草
纪算新开甲子花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27:04

颂祝遐龄椿作纪
筵开寿宴海为樽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28:14

杯倾北海辰被度
颂献南山甲再周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28:47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
春秋不老大德大年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29:30

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0:31

骏德遐昌龄周甲子
鹤筹无算彩绚庚星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1:14

庆祝三多琼筵晋爵
祥开七秩玉杖扶鸠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1:53

海屋添筹林壬洽颂
乡闾进杖花甲征祥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2:31

花甲虽周犹可大显身手
精神尚旺定能再先扬鞭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3:13

花甲齐掉骈臻上寿
芝房联句共赋长春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33:58

海屋添筹不纪山中花甲子
花封多祝应知天上老人星

作者: 酒狂    时间: 2006-9-26 12:33:59

祝福潘先生!!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6-9-26 12:37:18

谢谢谦慎兄的深情回忆!与兄初见,炎夏日在提篮桥街头长谈的情景历历在目啊!

谢谢各位朋友的热忱祝福!我十分珍惜大家对我的错爱!

现在,我静悄悄一人在家。因为下午要参加一个大概是关于上图藏善本碑帖出版一事的会议,我得作点准备,而且养养精神,所以不能多说。过后再谈!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2:42:02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06-9-26 12:37 发表
谢谢谦慎兄的深情回忆!与兄初见,炎夏日在提篮桥街头长谈的情景历历在目啊!

谢谢各位朋友的热忱祝福!我十分珍惜大家对我的错爱!

现在,我静悄悄一人在家。因为下午要参加一个大概是关于上图藏善本碑帖出 ...



潘老师好.
作者: 马牛牛    时间: 2006-9-26 12:51:27

原帖由 卢杲 于 2006-9-26 12:42 发表



潘老师好.



潘老师寿比南山!

另外,楼上的卢兄,潘老师生日,大家都高兴,都想祝贺两句
可始兄灌的水也有些太大了

中国四处缺水阿,还是节省点
作者: zhanghenwu    时间: 2006-9-26 12:51:59     标题: 请安

持山作寿,与鹤同群。衷心祝福潘先生!
作者: 天生书呆子    时间: 2006-9-26 12:58:53

向潘老师祝福!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3:13:47

原帖由 马牛牛 于 2006-9-26 12:51 发表



潘老师寿比南山!

另外,楼上的卢兄,潘老师生日,大家都高兴,都想祝贺两句
可始兄灌的水也有些太大了

中国四处缺水阿,还是节省点


多乎哉?不多也!

请大家欣赏潘老师为我校写的百年校庆碑

作者: 卢杲    时间: 2006-9-26 13:15:06

请大家欣赏潘老师为我校写的百年校庆碑
作者: 哪吒    时间: 2006-9-26 13:30:47

甲子更始 福寿康宁
作者: 弋阳旧民    时间: 2006-9-26 13:54:15

敬贺潘先生六十华诞!!!
作者: 牛顶天    时间: 2006-9-26 13:58:51

白先生滴文章让俺们对潘老师又多了一层了解。
祝潘老师大寿快乐。
作者: 霹雳火    时间: 2006-9-26 14:23:47

祝福潘老师长寿安康。
白老师的文字感人至深!
作者: 万戈    时间: 2006-9-26 15:11:16

祝福潘老师!
长寿安康。
作者: 不如归去    时间: 2006-9-26 15:27:19

真诚祝福潘师
作者: 出手如电    时间: 2006-9-26 15:43:50

祝潘师福寿康宁!
作者: 两意斋    时间: 2006-9-26 16:03:06

祝福潘先生!
作者: ybzhan    时间: 2006-9-26 17:32:12

祝潘老师身体康健,寿比南山!
呵呵,我来晚了,谢谢白先生好文和各位的祝贺。
作者: 老黑    时间: 2006-9-26 17:57:16

潘老师福寿安康!
作者: 钱塘人    时间: 2006-9-26 18:22:30

祝福!
作者: 张文集    时间: 2006-9-26 18:40:46

祝福潘老师
作者: 了无智者    时间: 2006-9-26 18:42:39

祝贺潘先生!
作者: 如水居士    时间: 2006-9-26 19:15:13

祝好人一生平安!
作者: 山斋    时间: 2006-9-26 21:31:17

祝福潘先生!
作者: 难得糊涂    时间: 2006-9-26 21:52:26

谢谢白先生和朋友们的美意!



这张照片,不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过去二十年了,现在看看,那时到底比现在年轻多啦!

我们自己手里还没有呢,正好收藏~~~~
作者: wangjianping    时间: 2006-9-26 22:15:54

曹宝麟先生的口袋里装着一包红双喜香烟:潘先生得奖,老友相逢,真是双喜。
作者: 草一样    时间: 2006-9-26 22:48:28

仁者当寿
作者: 曹宝麟    时间: 2006-9-26 23:21:58

这张照片我已淡忘,今见恍若隔世!二十年真是一弹指顷不堪回首啊!在此,谨向良桢兄祝贺花甲大寿!我与良桢说来很有缘分.当年同在安徽广德,我是从上海分配过来的文革大学生,他是六六届被文革阻断不得已下放的上海知青,我在县城他在乡下,本不相值,但从良桢插队的山北公社调到城里某诊所的一位女医生却带着良桢送给她的一幅书法,使我在一次就诊时被深深吸引了.于是我便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我知道良桢在上海时,就已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学习书法并与周慧珺同学.他渊源有自,当然比全靠自学的我写得好.即使我在大学生书法竞赛中得一等奖他得二等奖,但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他远在鄙人之上.为何这样说呢,我觉得他的书法是颇能反映出他不得志的满腹郁勃之气的.就像徐文长,只觉得一股不平喷薄而出!谁能了解良桢久沉下僚,二十年讲师不调至今潦倒呢?复旦真是有眼无珠啊!如果他还在编那本杂志,无论如何也可混个编审吧!这种令人愤慨的事在今天的喜庆日子里讲确实不合时宜,那么,就再一次祝愿良桢兄认清天命,随遇而安吧!

[ 本帖最后由 曹宝麟 于 2006-9-27 00:25 编辑 ]
作者: 痴墨堂主人    时间: 2006-9-26 23:52:39

恭祝潘老长寿!!
功\名\利如粪土!生不带来,老不带去.平淡是另一种福分啊!
作者: 天怜幽草    时间: 2006-9-26 23:58:33

良桢兄六十大寿了
弟最近出差出得稀里糊涂
给弄忘了
请兄嫂海涵

谨颂良桢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沧海阅尽随遇而安
国庆期间也学习白先生
将二十多年来与良桢兄的交往经历向大家交待一下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7 01:05:22

原帖由 yewufengyu 于 2006-9-26 02:26 PM 发表
白先生在文章中谈及潘师对沃兴华先生书法追求的看法,我在此补充一事。潘师和沃兴华先生的书法取径是不同的,但他并无偏见,对沃先生的书法追求给予理解和支持。有一次,潘师和我说及,沃兴华先生调入复旦时,复旦 ...


兄所言极是。
要说明的是,
白先生对沃先生并无偏见,
多次在我和得之面前提到对其功力的佩服,
称海上唯潘、沃二人而已。
即是对其探索取向,
也只是当作中性现象研究而已,
白先生书中反复强调,
读者不甚经意而已。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7 01:10:40

原帖由 天怜幽草 于 2006-9-27 02:58 AM 发表
良桢兄六十大寿了
弟最近出差出得稀里糊涂
给弄忘了
请兄嫂海涵

谨颂良桢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沧海阅尽随遇而安
国庆期间也学习白先生
将二十多年来与良桢兄的交往经历向 ...

期待!
作者: ylli    时间: 2006-9-27 01:11:53

原帖由 曹宝麟 于 2006-9-27 02:21 AM 发表
这张照片我已淡忘,今见恍若隔世!二十年真是一弹指顷不堪回首啊!在此,谨向良桢兄祝贺花甲大寿!我与良桢说来很有缘分.当年同在安徽广德,我是从上海分配过来的文革大学生,他是六六届被文革阻断不得已下放的上海知青, ...


谢谢曹老师,
总算将这段弄清楚了。
作者: 观象台    时间: 2006-9-27 01:38:16

仁者寿。
敬贺潘先生六十华诞!!!


同时也感谢白老师、曹老师等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作者: 都市野狐禅    时间: 2006-9-27 02:20:07

敬贺潘先生六十华诞!!!
作者: 不系归舟    时间: 2006-9-27 08:03:24

祝贺潘师六十大寿,感谢白先生长篇祝寿序文.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06-9-27 08:08:35

原帖由 ylli 于 2006-9-27 01:05 发表


兄所言极是。
要说明的是,
白先生对沃先生并无偏见,
多次在我和得之面前提到对其功力的佩服,
称海上唯潘、沃二人而已。
即是对其探索取向,
也只是当作中性现象研究而已,
白先生书中反复强调,
读 ...



ylli兄所言甚是,白先生的大作我没有拜读,也许对他的观点有所误解。今年五月白先生应复旦文博系之邀,来讲学一天,上午的讲座和晚上的沙龙我都去了,获益颇多。那天下午,我路过文博系时,恰好沃先生授课结束回他的办公室,我把晚上白先生参加学术沙龙一事告诉了沃先生,并问他是否有时间参加,要是两人能当面谈谈彼此对于书法的看法和追求,也是一件幸事。无奈沃先生晚上还要上课,没有时间。
另,我补充ylli兄在《春风桃李一杯酒》中的一件事,潘师对自己的临帖功夫极为自负,书届同道多有所知,殊不知,他对于自己博闻强记的功夫也很自负,曾对我说,年轻时读书不作笔记,但记得所需要的资料在哪一本书的第几页,一般不会出现差错。而且,他读书极为细致,有一次和我谈及历史人物的朝代归属问题,一一指出《千顷堂书目》中关于同一个人记载的细微差异,使我大为叹服。这是一本资料性的书,一般人只是需要的时候查一查,不会发现里面的差异,真想不到潘师还有这样的功夫。
作者: 汉江风日    时间: 2006-9-27 08:23:22

敬贺潘老师六十大寿!
作者: yewufengyu    时间: 2006-9-27 08:35:48

原帖由 曹宝麟 于 2006-9-26 23:21 发表
这张照片我已淡忘,今见恍若隔世!二十年真是一弹指顷不堪回首啊!在此,谨向良桢兄祝贺花甲大寿!我与良桢说来很有缘分.当年同在安徽广德,我是从上海分配过来的文革大学生,他是六六届被文革阻断不得已下放的上海知青, ...



曹先生所言和潘师相识一事,潘师曾对我道及,两人所述相同,可见均是真正从事学问的人。
曹先生怒斥复旦“有眼无珠”,我想,熟悉潘师的人多会有此感叹。好在潘师把此事已经看开,书届同道也不以职称论书法高低。
作者: 舒婉亭    时间: 2006-9-27 08:48:58

祝福潘老师!
作者: 一萧一剑    时间: 2006-9-27 10:53:43

在潘老师的细心教诲下我完成了隶书的学习,并收到优异成绩!!!
    在此,祝福潘老师!!!
     潘老师的师德,令人佩服!!!
作者: 水月庵    时间: 2006-9-27 12:00:42

祝福您
作者: 雷雨田    时间: 2006-9-27 12:12:04

祝潘先生长寿安康!
作者: 玉吅    时间: 2006-9-27 12:49:14

拜祝
潘老师
长乐无极老复丁
作者: 潘良桢    时间: 2006-9-27 13:32:37

原帖由 曹宝麟 于 2006-9-26 23:21 发表
这张照片我已淡忘,今见恍若隔世!二十年真是一弹指顷不堪回首啊!在此,谨向良桢兄祝贺花甲大寿!我与良桢说来很有缘分.当年同在安徽广德,我是从上海分配过来的文革大学生,他是六六届被文革阻断不得已下放的上海知青, ...

谢谢宝麟兄!

当年接谦慎兄信,说到王力先生有一位学生曹宝麟也曾经在安徽广德,并且知道我,顿时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直到后来宝麟兄由沈培方兄陪同光临寒舍,说起此事方始恍然大悟。

我们下放到了农村不满一周,一位同“插队户”的同伴突发阑尾炎,我和一位村里的农民冒大雨行十余里山路送去公社卫生院。情急,大雨又冲毁了通往县城途中的一座桥,也无法转送县医院,只得就地手术。那晚,是用供广播用电的柴油发电机发的电照明手术的,怕供电不稳定,还备了几个三节电池的手电准备应急。所谓“手术室”,只是原来的一间空屋子,墙角有蛛网,壁间伏壁虎,刚刚从上海去的年轻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无奈之下也只得听天由命地将就了。手术的副刀是一位从安徽医学院毕业不久的娇小妙曼的芜湖籍的谢医生。术后,我陪同病人在卫生院住了十来天,那位女医生对我们多所同情,借给炊具餐具甚至提供油盐酱醋。谢医生好画国画仕女,我看到过她的“黛玉葬花图”,虽然在“文革”中,却因为是《红楼梦》中故事,倒也无大碍。出院时,为感激她在急难中对我们的帮助,我取出一张带去的宣纸,对开后书一条幅为赠,内容是毛泽东语录“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云云。后来,这位谢医生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而调到县城城关工口医院,她的上海籍的夫君卜医生就在那里。宝麟兄那时就在工口医院就医吧,而且彼时彼地医生的家也在就医院。知识分子之间可能共同语言稍多,加上宝麟和我以及卜医生都是上海人,大概说说也就说起我和我的字来了。
再后来,一晃好多年,宝麟到安徽师大执教,在芜湖已经生活多年,听他说曾偶遇谢医生,当年的妙曼女郎已成萧然一妪,说起当年事,竟浑然无所忆矣!但是,我和宝麟兄倒是真正结的“翰墨缘”。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6-9-27 18:48 编辑 ]
作者: shakebaby    时间: 2006-9-27 13:38:15

敬贺老师 生日快乐




欢迎光临 函三楼书法网授 (http://y10.hslws.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