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谦慎先生印象
按: 因白先生和潘老师是多年好友,故将对白先生的一点印象发表于此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系教授白谦慎先生应复旦大学文博系的邀请于今天上午在6101教室演讲“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晚上在蔡冠深纪念馆和复旦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艺术史方法论的研讨沙龙。
由于时间的关系,白先生在他一个小时的演讲中,主要是阐述一个观点——明末尚奇的风气导致了傅山的书法由帖学转向碑学,进而影响了中国三百年的书学历程。这是一个全新的观点,以前人们研究碑学的兴起,主要着眼于明代楼阁和居室的高大,帖学暴露出的“中虚”缺点,使人们不得不在书法线条上追求变化,同时清乾隆以来朴学和金石学的兴起,让人们找到了一条改造书法线条的道路,而白先生把碑学兴起的原因追溯到晚明王学所导致的求奇求怪风气,这是他的贡献。但我认为白先生的某些说法有点牵强,如他认为晚明文人篆刻的兴起导致了书法上写古字和异体字的风气,文人篆刻家在篆刻上的刻意求古导致了书法风格上的故求斑驳。其实,自元末王冕以石作为篆刻的材料以后,文人篆刻便兴起了,何以当然没有形成好写古字的风气?明人在篆刻上好用古字、在书法上好写俗体,都是出于他们的好奇心以及追求“陌生化”的效果。
微胖的白先生中等身材,他的为人一如他的名字——谦和而又慎重,脸上总挂着微笑。当我晚上拿着《傅山的世界》请他签名时,他问我是学什么的,我告诉他是明清文学,他便说,那我的书对你会有一定的启发,我点头称是。接着他又问我,这本书你看了吗?虽然我早在2004年第10期的《读书》上读了缪哲先生《傅山的世界》一文,对白先生的大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还是老实说“刚买,还来不及拜读”,随即又告诉他上午听了他的讲座,很受启发,他马上就说,“哦,我没有大的错误吧。”我连忙回答“没有没有”。然后我告诉白先生,在读书之余,我经常向潘良桢先生请教书法,他听了以后,情绪马上高涨起来,说“他是我的老朋友”,我又说,今天下午我已告诉潘老师,你已来复旦,晚上要和复旦师生探讨艺术史方面的问题,但潘老师近日身体不怎么好,就不来了,白先生一脸惆怅。
[ 本帖最后由 yewufengyu 于 2006-5-23 04:17 编辑 ] 谦慎今天上午临去机场返美前来过电话,告诉新书即将寄我,并提及楼主所言及的昨天的事。
昨天谦慎去复旦讲学,事先我并不知情。下午楼主来电相告,知晚间还有沙龙式的交流。我因为一则主办部门并无邀请出席的通知,二则精神体力不济,所以没有前往参与。 潘老师身体抱恙,还笑傲江湖,指点迷津,实在让人佩服。
祝潘老师精神旺旺,身体长康! 谦慎寄赠的中文版《傅山的世界》刚才收到。书尚未及细读,看看邮件封套,也觉有趣。寄件外封背面贴有谦慎写的地址等内容的小纸条,正面则是他的父亲或母亲写的。据知,谦慎的父母似乎没有着意学书,但同是硬笔写来,老人笔迹之老成可观,竟胜于他们那也不年轻了,而且得了艺术学博士、成了艺术学史教授的儿子。 呵呵,有趣。莫非白先生天生有书法基因。
白先生的大作已经匆匆读过,那天晚上乘他询及我的看法,就在这里略陈一二吧。我总觉得他对傅山的外部世界陈述充分,而对他的内心世界探测尚少,其实,他就是通过傅山这个个案来分析十七世纪的书法流变。我觉得遗憾的就是,白先生的大作还是在书法的外围作战,对傅山本身的书法特色、成就、观念等方面探讨不够。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傅山的很多作品其实写得并不好。呵呵,这倒和我的看法差不多,我不喜欢傅山书法线条上的一味打滚,和他相比,王铎无论是对墨的运用还是对笔的把握都胜一筹。管见而已,不知潘师如何看法。 原帖由 yewufengyu 于 2006-5-25 15:16 发表
呵呵,有趣。莫非白先生天生有书法基因。
白先生的大作已经匆匆读过,那天晚上乘他询及我的看法,就在这里略陈一二吧。我总觉得他对傅山的外部世界陈述充分,而对他的内心世界探测尚少,其实,他就是通过傅 ...
对傅山书法与你有同感,以前总怀疑自己学识不够,看不懂大家手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