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除夕随想
乙酉除夕随想又到辞旧迎新时。
去年此时,告别甲申,想起历史上的此年,曾有重大事变,又有曾发生过影响的有关著述。此刻行将告别的乙酉年有否类似的情况可说?猛忆半月前为写一篇文章而翻阅旧书,无意间读到一条材料,恰可一说。这是史学大师陈援庵先生的名著《通鉴胡注表微》,书前“小引”末尾,作者极度推崇《通鉴胡注》:“庶几身之(胡三省字)生平抱负及治学精神,均可察见,不徒考据而已。《鉴注》成于临安陷后之八年,为至元二十二年乙酉;《表微》之成,相距六百六十年,亦在乙酉,此则偶合者耳!”我在书上这段文字下面的空隙处写道:“《鉴注》成于乙酉,《表微》亦成于乙酉,相去六百六十年,二书相继,述作时之情势相类也。而今岁云暮矣。余取读而猛觉亦正当乙酉也,此真偶合者耳。”
南宋遗民胡三省,与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同年登进士,宋亡隐居二十余年后卒,其所作为《通鉴》之名注。陈垣先生表其微,述作于抗战时的沦陷区北平。穿透时空,心心相印,感乎慨之!
抗战时当国难,连天战火,遍地哀鸿。 前方壮士浴血,动地惊天。而好多学校避寇转移西南,跋涉千万里,播迁流离。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弦歌不绝,甚至出现了一个学术研究的高潮,产生了一批堪以传世的重要学术成果,可以西南联大为代表。当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大批志士坚持文化建设,肆力文化传承,其维护我中华之民族魂,亦当得艰苦卓绝四字,诚如冯友兰先生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所称“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为“旷世之伟业”!
钱穆先生序顾颉刚编《崔东壁遗书》有谓:“一民族之复兴,必将于其民族文化自身为内力之新生;而求其文化自身之新生者又必于其已往之历史有清明之别择。”
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华文化核心之核心。对此虽有争议,但中国书法的文化独特性品格当无疑问。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八面来风,传统文化受到几乎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正当各民族文艺界惊呼大滑坡之际,却掀起了遍及全国,至今二十余年不衰的“书法热”。这是令人注目关切的。究其原因,诚然复杂,但中国书法悠久绵延的历史,以及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丰富的传统遗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因此养成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因子,恐怕是极为重要的。有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护本根而发新枝,其旧邦维新之道欤?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和丢弃传统凭空“创新”怕皆非可行之道。
书法是古老文化,网络是最新技术,网络书法论坛的出现,可说是两者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古老文化得最新科技之助,无疑将萌生新的生机。我注意到夏秋之际那场“BBS百强”投票,虽然后期因主事者的作为难孚众望而使不少原先的优胜者及时退出,但其“初选”的结果是颇有意味的。在“人文历史”一类,不仅我们“书法江湖”的票数遥遥领先位居第一,而且票数名列于前的论坛中,书法类的比例最高!我想,其原因除了“书法热”的广及,还由于论坛所依凭的网络数码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品类如文字、图片、音像,以及它们的质量,与书法篆刻艺术的要求恰好相合,更兼其最大限度的吸纳参与性、及时性和互动性,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网络书法论坛的发展前景应该是大大看好的。
前些天我在跟一位网友的帖子时说过,书法江湖的特点是平民化。不管你在现实中是什么身份,一到江湖,“众生平等”。在此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无私奉献,友情回报,这是交流平台实现尽可能广泛而成功的有益有效交流的重要氛围条件。书法江湖将满三岁周了,我想,平民化,“众生平等”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下去,发扬广大!
网络平台虽说“虚拟”,却是实实在在的人所为,反映的也是现实。网上对话,网下接触,地无分天南地北,人兼有男女老少,宛如聚首一堂,“悟言一室之内”,中心话题是书法,继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热门与冷门,畅所欲言,其快何似!
除夕之夜,贴了新春联,吃过年夜饭。四下炮竹声已起,央视“春晚”正在载歌载舞。漫漫随想,走笔录之,略表心意,恭祝——
书法江湖繁荣昌盛!
诸位网友新春吉祥,事事如意!
[ 本帖最后由 潘良桢 于 2006-1-30 22:47 编辑 ] 祝潘先生新年大吉!!阖府康宁!!您十年前赐书小字横幅,现仍然是我斋中长物!!谢谢您!! 祝福江湖!!!!:P 给潘老师拜年了!
给大家拜年!!!!!! 祝潘老师新年快乐, 祝潘老师春节愉快! 祝潘老师春节愉快!顺祝大家! 潘老师新年快乐!
您的文字我爱读:) 祝潘先生新年大吉! 祝潘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