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眼鱼 发表于 2014-7-31 02:03:35

良桢老,能否惠我良方?

良桢老:后学幼受庭训临习勤礼碑,稍长随先恩师学习欧楷、隶书6载有余。后因负笈在外加之先恩师仙逝,搁笔停习30余年。
              今已知天命之年,犬子亦负笈英伦,闲暇之余目呆老妻,审美疲劳,遂捡拾少年旧好已2年余,杂临各家法帖多种如下。
              昨为应网友请,欲自运一纸,竟捉笔即呆,无从下手。故于此望桢老能否于百忙中惠我良方——拣选适合后学专攻一、二家之帖?不胜感激。
                                                                                                                                                              顺颂
              笔安
                                                                                                                                                                                               后学顶礼












四眼鱼 发表于 2014-7-31 02:05:16













四眼鱼 发表于 2014-7-31 02:11:00













四眼鱼 发表于 2014-7-31 02:12:35














潘良桢 发表于 2014-7-31 16:18:33

谢谢信任,
欢迎光临!

看过学书过程的自我介绍以及所作各种,
觉得足下的情况可能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就是早年曾经为学书不少功夫,
后来为生计繁忙而搁笔如许多年,
而今年过半百事业可以“退居二线”,
家中儿女长成卸却负担,
可以悠游度日重拾笔墨,
而感到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原因之一可能是放下过久难免手生,
其二则可能当年在不太长的时期中学书有些泛滥无归。
不知道足下当年所师从的是哪位先生,
那位先生是如何主张如何指导的。
从所示所作看,
似乎曾经的学习重点在唐宋法书,
虽然入门是“复古开新”的颜勤礼碑,
所学却多偏于“唐人之法”,
临钟繇与杨凝式比临孙过庭等稍隔一层。
学书取向取决于审美取向,
那原是很个人的也是很自由的事,
除非为了参展而要去揣摩评委老师口味,
为了应市而去琢磨市场需求。
中国书法史上下几千年,
字体书体绵延不断名家名作层出不穷,
让人目迷五色无所适从,
但生也有涯必得有所取舍。
中国书法有一个发展过程,
入手可以在时间序列上较早的“上游”,
也可以从“盛世”的“中游”甚至就近易得的“下游”起手。
入手扎实筑基甚稳以后怎么发展,
这是由个人的志向和趣味自己决定的。
可以终身守一家一派,
也可以扩展取法拓开取径;
可以由上探下,
也可以由上贯下;
…………
曾见不少书法有成的人到老来发现需要“上溯”或“下探”,
但苦于在原来的范围内盘桓过久而已经年老,
积习过深加上“学成规矩老不如少”而力不从心。
从所见足下之所作看,
笔性应该是很好的。
搁置多年重拾起来并不太生疏,
各种法书也能得其笔法体势之大略,
年龄似乎也不太大,
可能此时“上溯”不是没有可能有所成功的。
若有此想,
建议重拾颜书以取古法;
若无此想,
则不妨则就自己所最喜欢的曾学的一家深入探究。
总之,
就性之所近,
爱亦有亲疏差等,
自己拿主意,
得意便好。

匆匆言之,
聊供参考。

四眼鱼 发表于 2014-7-31 23:54:01

谢谢桢老于百忙中回帖,不胜感激!
在下先恩师
桢老可能不熟悉,但先师祖
桢老应该了如指掌——沪上云隐老,汪公亚尘先生。先恩师为云隐老高足。
先恩师理念:吃透一家,兼及他家。在下随先恩师学书6年余,主要是欧楷(2-3年)和张迁碑(其间杂临了一些魏志以调节兴趣),未及聆听学行草之法。其年在下负笈离开先恩师,未了先恩师于次年春节谢世仙游,就此搁笔停习。

四眼鱼 发表于 2014-8-1 00:06:12

重拾旧好只为了防止将来老年痴呆,其二消磨时间,呵呵呵
桢老,在下素无大志,又慵懒成性。自知绝对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因子,有负您老厚望!
        只望退休之后,为金邻坊里写个春联、喜对,不至于字太丑。
        再次感谢您老!                                                  顺祺
师母及全家安康
                                                                                          后学顶礼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良桢老,能否惠我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