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27:54
奏响“弘道”第一乐章——访道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31:29
本帖最后由 蠡甫 于 2013-7-1 10:33 编辑
东山铜陵古城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最想看的是风动石
风动石
风动石,又名兔石,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
其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前后左右重量平衡极佳,大风吹来时,石体左右晃动,但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会再动了,故称风动石。石为花岗岩石质,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人力也能晃动风动石。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的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摇动起来。此时,瓦片“咯咯”作响,顷刻化为齑粉。
正可观其伟,侧可观其奇,背可观其险。从背面看,状如玉兔的石岩伏在外倾的石盘上,巨大的石球,悬空而立,摇摇欲坠,令人心怵;从正面看,石如蟠桃,底部呈圆弧形,贴石盘处尖端仅数寸,悬空斜立,狂风吹来,摇晃不定。
石体正面,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所题“铜山风动石”大字,笔力雄浑遒劲。在风动石前的一块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程朝京的诗:“造化原来一只丸,东封幽谷万层峦,天风吹向关中坠,海飚还得逐势转。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
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可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却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
风动石历经沧桑,依然斜立如故。这块奇石是怎样形成的呢?至今是个难解的谜。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34:40
不过对于我们,却没有在风动石前停步,合影,直奔我们的目的地——黄道周纪念馆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37:12
黄道周纪念馆
位于东山关帝庙右前侧,为黄道周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居住地,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初,为典型的闽南风格乎屋建筑,砖瓦土木结构,朝西南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一大院、两侧厢房。院内有一口圆井,曰“深井”,井泉甘冽,四时不旱,故此地称“深井村”。故居大门上嵌有当年黄道周亲笔题书的“苏峰拱秀”额匾。故居中堂置有黄道周大幅肖像,角巾素服,庄重肃穆:配有颂联:“纲常万古谁能偶,节义千秋孰比肩”,横批:“为善最乐”,为黄学研究专家黄典诚教授拜谒故居时所撰题。祀案上亦置有黄道周泥塑雕像,并供有祭祀用的香炉。厅堂右墙另挂有黄道周与夫人蔡玉卿的肖像。左墙挂有黄道周的数幅手书诗作,可见其凌利劲健、严冷刚方之风骨。所书有:录忠武登翠微亭诗(行书):“经年尘土满征衣,得得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观不尽,马蹄催趁月明归。”同王初林、李明东登燕子楼作(草书):“燕子楼前燕子飞,旧巢犹在主人非。楼中盼盼楼前燕,肯向他人楼上居”。
黄道周纪念馆陈列内容分为五部。序部主要介绍黄道周生平,有黄道周年表、黄道周字、号、室名、谥及部分印章、黄道周亲族世系图等。第一部:少而好学、日出之阳。以道周故里、从兄耕读、求学博罗、闽海才子、含泪焚稿、专心致志、杜门撰述、神游太空等历史镜头,连贯地展示少年时期的黄道周。第三部:尽言报国、节义千秋。以一系列历史镜头、黄道周奏疏选录、黄道周抗清进军图和有关资料,展示了黄道周一生的政治生涯。第三部:一代宗师,万世景仰。以一组历史镜头重现黄道周一生曾于东山故乡、漳浦北山墓庐、杭州大涤书院、漳州紫阳学堂、江东邺山讲堂、漳浦明诚堂等处讲学授业的活动。第四部:吸取精华,发扬光大。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展示历代对黄道周的研究成果和评价。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38:46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40:14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41:13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43:35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44:44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蠡甫
发表于 2013-7-1 10:46:00
函三楼师生一行在纪念馆内观摹、学习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