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桢老师的著作遭抄袭
转帖自毛翰的文章, 天下第一文抄公, http://www.xslx.com/Html/xssy/201109/17517.html:一个极为恶劣的抄袭者张铁成,在新世界出版社等处,几年之内出版50多本书,全部涉嫌抄袭。
例如,其《听李叔同讲人生哲理》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92章抄袭毛翰《动物伦理的限度》,第98章《美术界的先驱者》抄袭李海琨《现代美术的启蒙者:为李叔同正名》,第99章抄袭潘良桢《弘一法师书法评传》,第33章抄袭葛伟《菜根谭处世全书·第五章生死名利篇》,第77章抄袭文光、宁川编《留人的66 条黄金法则》……
……
张铁成抄袭之书《听李叔同讲人生哲理》第99章《书法造诣,高人一筹》,其内容多抄袭潘良桢《弘一法师书法评传》。试看其抄袭的文字:
弘一出家后的前十年,书法风格出现多次变动,而且经常是在同一时期有几种不同的写法并存互见。他是以长期广博学书的丰厚积累作多方面的尝试。他的试验和探索,是在寻求既利弘法,又切于其虔诚佛徒的身份和内心尝试的独特书风。
起初几年,弘一书法的走向还是沿着原来碑派的作风求发展的。他四十岁时所书蕅益大师《四无量心铭》、《止观十二事箴》和四十二岁时书赠夏丏尊的蕅益大师《警训》,笔下可见少了些往日的凝重峥嵘,而多了些流畅蕴藉。四十三岁时书《丁孺人墓志铭》,因书件特殊,其笔法体势纯然魏齐风姿,置六朝墓志中亦不能分辨,极见其研习之深、摹拟逼真。而同年书赠杨白民的《法常首座辞世词》与前几年应夏丏尊嘱所书著名横披“勇猛精进”体势虽近,笔法则更为清劲。这些都可以看作弘一改变书风的出发点和走出的第一步。他的出发点还是北碑,而改变书风跨出的第一步似乎是减去北碑的杀伐之气,注入些平和之风。如果说这还只是“改良”的话,第二年,即一九二三年发生的一件事促使他决意脱胎换骨来一番大的转变。那年弘一法师四十四岁。
弘一重法轻身,常刺血写经以为功德,并把写经寄呈他最崇敬的前辈高僧印光法师。就在这一年,印光的覆信为弘一转变书风指明了写字幅可以只取神趣而不求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弘一作了改进,印光始认可,并在就此而覆的第二封信中进一步申述:“今人书经,任意潦草,非为书经,特藉此习字,兼欲留其笔迹于世耳。如此书经,非全无益,亦不过为未来得度之因。”弘一对此更为警觉。而印光还有更深的警示:“夫书经,乃欲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经由印光这番点化,弘一决意改弦更张,依写经要求改换书风,他找到了晋唐小楷作为借鉴的模范。其致堵申甫书有自白:“拙书迩来意在晋唐,无复六朝习气,(马)一浮甚赞许。”约一年,他四十五岁时所书《佛说大乘戒经》和《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的经说文字,是他学习晋唐小楷的代表作,颇见典型。说是晋唐,实际他着意处乃在魏晋,其沉静典雅,淳厚洁净,直入钟、王堂奥,成就是极高的。其实,这成就也不是光凭一年的研习所获致的。
一九一八年中秋,刚出家的弘一曾为旧友夏丏尊补书一个以前未及完成的扇面。这扇面,上端两行临小篆秦《峄山刻石》,下面是小字,补书的是小行楷书“古德偈词三则”。在这补书偈词的前面,有五行小真书,为临钟繇《荐季直表》。从内容类别刊,这五行临书应是与上端小篆临书同时的作品,为出家前所作。然则他早就在钟、王小楷上用过功夫,而且摹写已甚精妙。
不过,弘一并非把北碑全然抛弃,只是此时正一意取法晋唐小真书而已。……仿学晋唐还不是弘一的最终目标,那只是吸取养分以资过渡。作为一位高僧,其书于结缘弘法的同时,还要在笔下传达自己“以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宗教体验,这不是光学古人可到;作为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他还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书法风范,此亦非一味依傍古人可到。
经这一番调整,弘一于书法又将往昔的丰富积累作种种磨合,几年中作了并存互见式的多种尝试。举其要者:其一是一种行楷书,摄入一些行草结字,用笔破方为圆,略取章草笔势,字形亦近于圆。……亦为行楷书,结体减少行草书成分,唯少数字如“心”字等每多章草意;起笔取侧势斜下切入之法,保留碑派书法的一些作风,下笔沉重,但又避免过于刻厉;其字形以方为主,时或有偏长耸峙之势。……是后来被人认为最具弘一书法特色的因而作为其典型的“弘一体”。 此等事,
这些年或明或暗屡见不鲜。
学术本天下公器,
而今却“学术腐败”业已泛滥成灾!
人到恬不知耻,
夫复何言!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1-10-10 15:12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此等事,
这些年或明或暗屡见不鲜。
学术本天下公器,
而今却“学术腐败”业已泛滥成灾!
人到恬不知耻,
夫复何言!
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也许他正在义愤填膺,告诉周围的,别人都是抄的他的!
这种现象,我见多了!
[ 本帖最后由 海岳门生 于 2011-10-10 17:52 编辑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