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己 发表于 2005-9-12 13:03:14

知有清名在公议--拜访潘良桢先生小记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克己在 2005/09/19 08:56am 第 1 次编辑]

书读人愈讷,以前还好,现在总觉得自己在表达上有些许障碍,不须说的就尽量避免,所以发的帖子也就少了。但上周六拜访潘良桢先生,事关重要,不写不快。

今年七月末我来上海,与荒坡兄携手同游上博,先完成了一个心愿。安顿了一个多月,一切顺当后,拜访潘先生的条件也成熟了。

先生近来忙复旦百年校庆的事情,少有闲暇,况身体不宜劳累,所以拜访须择适当日期。择期过程以及路上的周折暂且绕过,从我进先生门说起。

大约十点半我到先生门前的车站,照先生吩咐,原地不动,拨了电话。三五分钟后,看见先生微笑着走过来,手持一对玉石球,步履从容,就是印象中那个样子。先生身旁一人,初看面熟,再看一眼,我便激动的肯定,那人是归舟兄!原本的紧张和忐忑刹那间被亲切和温情所淹没,我几乎本能地快步上前,双手握着先生和舟兄,一连串的问好然后开心地笑,一路都在笑。

进门的时候,潘师母已经在等我们了,她亲切地招呼我们进了先生的书房。这个书房就是我们多次在网上看到的那个书房,沙发上面的横幅,“似兰斯馨”四个字这次看得格外真切。我和舟兄坐在沙发上,先生坐在对面的藤椅上。我摸了摸沙发的靠垫,很软和,想想牛子坐过、山居坐过,还有来的每一个朋友都坐过,今天我坐着,感觉格外舒适。先生书房里面全是书,柜子里是书不消说,桌子上是书,沙发的一半是书,茶几上是书,地上是书,虽然空间有点狭促,不过我们写字所向往的那种难以琢磨的气息和氛围,在这里清晰得能被感知。由于书太多,王蘧常先生的条幅只能看到一半,放有陆俨少先生横幅的玻璃框靠在书堆上,潘先生自己的一件精品隶书轴挂在门后,一大摞书顶着门,也未能见全豹。

潘师母在准备午饭,先生拿给舟兄和我看近来的日课,厚厚一摞郑文公碑以及一个我没有听过的汉碑。先生说每天一张,我估摸了一下,大概有个把月了,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始终如一,不弱不燥。暗地将先生的努力和自己洋洋得意的临习态度比照一下,出了一身冷汗。

中饭很丰盛,是潘师母精心准备的,还有年庄兄寄来的南京盐水鸭,特地多吃了两块,味道很不错。
  
午饭后舟兄要先走了,这次不期而遇很让人高兴,但是时间很短,未能详谈,却是遗憾的。舟兄走后,先生和我在书房又坐了一会,为我讲书林旧事,谈书法,谈历史,谈美学,相对网上打字的简练,现实中先生相当健谈,精神也很好。谈到兴起时,先生拿来一本王羲之传论送给我读,并认真写下“王同志惠存,乙酉仲秋良桢持赠”两行字,我认为这是对我的鼓励,很兴奋。

两点多钟,考虑到先生需要休息,我起身准备告辞了,走之前,留下我此次拜访的礼物,点心一盒,镇尺一对。

写到这里,算是告一个段落。先生送我上车后,一路上我都在想啊想,有些是有思路的,有些干脆自己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当年林散之先生曾拜访黄宾翁,网上又见石开先生拜访散翁的小文,语多美妙。这些大家我虽然不敢去比,但是就拜访名家大家而言,算是文人雅事。到今天,现代人的关系有些变化,能如潘先生一样易于亲近,让普通学子生信心,并有登门拜访的勇气,很少见了。

书法小道,但是任何小道,不入门不知其深邃,只有在其中的人才感觉是天宽地阔的。借鉴于往事,我们的思路只能是越来越明白,一个大家,毁誉参半才算正常,当世无毁则身后无誉,潘先生的字也是如此,我们在网上也看到了好坏两方面的评论,这个是对头的。但是有一点,我们看的很清楚的,很多号称名家大家都比不上的,就是先生书当得起清质二字,换句话说,就是有气息,字内有物,有气息就有生命,就有身后不被埋没的资本,我想这也是先生网上得众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先生今日无富贵,时在清中病中,不幸亦大幸。未能闻达显赫是不幸,但是能存清质却是大幸,若早年富贵,笔下未必有今日气息,由此可见人生得失,真真难以确切算计。老蚌怀珠,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其结果是耀眼的,这个过程,如果说真有人是甘于贫淡,默默无闻,那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徐文长就不会有明珠无处卖的悲愤,散翁也不会有年过花甲还不为世人所识的感叹,正因为有不平,所以才能于艺一道苦苦执着,不做放弃想,否则,无有执着,知难而退,或者知难而变,今日艺术史上就要少几个大人物了。

很多事情,只有到身后才能显得明白,这也是让人痛心而无可奈何的事情。先生是我拜访的第一位大家,过去很多人由于和名家的短暂相处,就能获得质得飞跃,我想这个本身和书法技巧关系不大,比方清道人就请张大千看戏,所传授的并不在笔画之间。所以我想这种拜访,作为后辈获得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感召和艺术趣味上的导引,我也希望以后字能写得好一点。

在这之前,我读过一副清人对联,“知有清名在公议,更将何物污灵台”,拜访先生后,突然想起来了。

ylli 发表于 2005-9-12 22:20:50

谢谢好文,拜读。

清华北大 发表于 2005-9-12 23:25:41

写的好,拜读。潘师家的确很简陋,但去的人都是有很多收获。

汉江风日 发表于 2005-9-13 11:40:28

心向往之!

年庄 发表于 2005-9-13 13:57:38

克已好文笔

灯下白头人 发表于 2005-9-13 16:25:48

心向往之!

耕砚堂 发表于 2005-9-14 22:29:40

好文,有机会到上海一定也要去拜访先生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5-9-16 18:28:23

向往!

泥山村人 发表于 2005-9-17 03:07:34

好文。没有丝毫造作夸张。

篱边景致 发表于 2005-9-17 08:34:56

读罢犹如亲临造访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知有清名在公议--拜访潘良桢先生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