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性好,可谓得天独厚,是成功的潜能,而要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得当行本色并获大成就,还需不断扎实历练,亦非朝夕能办。建议多注意“实”处,力争处处力到。尤其是前人所说的“中实”。避免轻率略出。
指麻木,或许是握笔过紧的缘故。我少时也有类似经历。可试试“把笔轻”的方法,不用蛮力。如何? 谢谢您!
我当用心体味,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多临帖,争取若干年后作个合格票友!
潘老师好,我是121121,当时注册这个网名只是为了输入方便,加之网上多调侃,也无所谓.在您的专栏发帖,多少感觉有些不恭,改掉了。
请教老师一个学习方法上的问题:
最近我学张迁,基本方法是在临习的过程中每一遍在线质、结构的内外布白、字势的承接、行间摆动(这个在割裱的本子上看不出原貌,臆测,希望有机会能看到整拓)分别有所侧重,周而复始。
另在学习过程中参考了您的临本、何绍基临本和林散之临的乙瑛和礼器,各种本子对原作的取舍不太一样,我试图找一些共性归律,比如线的沉厚、对原帖在规范化上的处理等等,我感觉临本如果和碑帖翻白的效果一致,是否已经背离了原作的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我体会各家都根据自己体会的原作用笔、结字规律,对原帖中残损的和失真的笔画进行了补充和调整,整体便协调了、浑然了!临的貌似活脱相对容易,写紧反而难?(何绍基、邓石如、伊秉绶、来楚生都是写的很紧的?)
按照自己的习惯,总要找些支撑,否则心理没底。所以最近常翻看史记、汉书选、您在江湖中发言的汇编和一些旧文、华先生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等等,想在认识上通达一些,在整个气象和文化、书法发展脉络上对这个阶段的基本情况有个初步的体会和认识,另一方面要求自己扎实临习,认认真真,一遍一遍来,一点一点来。若流于空泛,则与我学书之愿大悖,亦当自警!
我没有师承也没有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这些臆造的想法和做法您看是否可行?
另指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不那么痛了,呵呵。习作我多临习几通,自己感觉略有进境时再贴上祈您指教。
再次感谢您的指导和鼓励,谢谢,祝您康健、快活!
有趣。足下的网名全由1和2组成,原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啊。
最近我事忙,人又不能累,只能在休息时的间隙断断续续到网上看一小会儿,好多网友的帖子,因为要用心想一想才能作答,所以只能暂且搁一搁了。望恕。 您保重身体要紧! 潘老师,我很想到上海去看您老,不知可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