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5-5-21 08:43:02

牛子、幽草说潘小文,请大家指正

[这个贴子最后由天怜幽草在 2005/05/29 08:47am 第 2 次编辑]

此两作与跃林学弟文皆弟应约为书法报所组专版稿
书法报改版后版面容量有限
此二稿未能刊出
故借此“发表”一下
并向牛子、读易生俩兄致歉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5-5-21 08:44:12

潘良桢先生的“书法江湖”情
牛子,山居读易生

   2003年11月,书法江湖论坛建立了潘良桢网络工作室。

   说来惭愧,在建立潘先生工作室之前,我们对潘先生了解不多。主要原因是,潘先生正当盛年,却因病长期在家休养,始终没有在风云变幻的中国书坛聚焦,过早地成为了“隐士”。但潘先生并没有屈服于病,虽抱疴家中,却以一种信仰为支撑,“挤”出了一篇篇很有份量、见解独到的学术性文章,令人感动和尊敬。

  潘先生的人生经历曲折,而秀颖特出的文华和口才,有时候却更变成了刺了别人眼睛的光线。在大历史的背景下,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于是个人的经历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是整整一代人的悲剧。尽管潘先生没有进入镁光灯照耀下的书坛舞台中心,但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却不知不觉地站在了时代的潮头。在十几年前,甚至数年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因病低调的中年学者,一个差一点被人遗忘的书家,能贴近网络如此之近。当初邀请潘先生开网络工作室,一个令他犹豫的理由是:不会打字。但现在潘先生不但能很熟练的打字,还学会了很多论坛操作技术,他发了大量精彩的书法图片,有创作,更有大量临作,有一些是最新实践创作的,我们可以通过屏幕闻到淡淡的墨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书法中不断勤勉精进的潘先生。潘先生还不厌其繁耐心地回答网友的问题,通过网络对话把自己的所学惠及广大网友,直接指点那些书法爱好者,并深入各个版块栏目,完全实现了和网友们“面对面”的亲密接触。让网友们感受到了一个和蔼可亲没有架子的潘先生。他还在<书友爱书><江湖情思><江湖茶馆>等“休闲”栏目里,大量转发文讯时讯人讯,以期扩充广大书友的眼界,以“一介寒士”之心,表示并引起书友们对许多公共问题的关注。网络让潘先生变年轻,网络因潘先生而添彩。当网友们点开书法江湖潘良桢先生工作室时,点开潘师的书法江湖网络书评集粹时,便陡然多了一层肃然起敬的感觉。  

  网络提供给了当今社会最大的迅捷的信息量和跨地域的互动交流,同时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声音,也为广大怀才不遇的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早已深入人心。但在书法界,反映却依然迟钝。前些年有一种流行说法是,会写字的不上网,上网的不会写字。话语中流露出复杂的因子。现在看来,“上网的不会写字”这个观点,从此可以休矣!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更多“会写字”的人加入书法网络,也许有一天,所有的人都将被网络所包围,网络成为了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到那一天,想离开网络也难啊。

  潘先生于书法网络的发展很有信心,对我们做书法网络鼓励很多,他说“网络是大有希望、大有前途的朝阳事业”。我们认为,一个忘记自己责任、任务的网络媒体,必然会走偏方向。书法江湖论坛的责任,就在于推重和发掘更多“潘良桢”式的杰出艺术家。只有打破文化垄断,拓宽言路,才能走向书法网络的春天。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5-5-21 08:44:51

融会百家 质朴骨健
---------潘良桢书艺纵横谈
汪 雷

近代以书名世的大家,或盛年得享大名,与审美流俗同游,自领时风,左右逢源,位高艺显,只字千金;或妙悟时代精神之先,融铸传统,入古通今,孤独求变,穷达由天。潘良桢先生无疑属于后者。
潘良桢幼承庭训,自六岁初习颜、柳迄今五十余年的为书生涯中,以学养书,以文润书,博览历代碑帖精华,择其佳者广临深研。早年感佩米之洒脱,于《苕溪》、《蜀素》、《虹县旧题》用功尤勤,并上溯秦汉刻石,痴迷于石门、礼器、张迁诸碑;复致力于魏晋南北朝碑版、殷周金文、章草、缶翁之行草研习,十数年心手不缀;及中年后,妙悟散淡天真,于右军十七帖、砖石片拓、简牍、晋唐残纸兴趣盎然,并博取晚明及今诸大家书作之精髓,对王宠、黄道周、张瑞图、何绍基、吴昌硕、黄宾虹、谢无量、陆维钊诸家皆有广泛涉猎,每有会意,即自运于书法创作之中。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潘良桢先生并非如与其同时成名的某种著名书家一样开始墨守“风格”,而是不断地于传统中汲取书法养料,勇于挑战自我,努力寻求突破超越的新路径。
笔法、章法乃书家极为重视的书法创作内在构成要素。古人云“用笔千古不易”,潘良桢先生深以为然,并深研细悟历代大家笔法之精要。其书用笔由圆入方,方圆并用,终至方圆皆没,用笔固无定式,随意取法,但求沉着痛快四字书诀。而于章法结构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与时风并无太大出入,其后受汉简牍、黄道周章法风格影响,开始有意识地拉大行距,追求章法结构上的爽朗大气,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及今复又一变,不再刻意于书之茂密爽朗,但于心境相契,则章法式样无所不可选择,亦无所不可将其发挥至极致。
回顾潘良桢先生迄今为止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径,即以汉隶为根基,汲汲于章草,而载名于史册者,愚以为必为其个人风格彰显的行草书。学养丰富,鉴古通今,融会百家,终成自我。故其书质朴骨健,“乍看无端,寻思有味”,赏识者非于传统沉浸有年,则实难以体验到其书作之曼妙,其用笔之精到,其意蕴之深邃。


潘良桢先生兼容广纳,学书历程中曾得益于诸多大家的亲自点化或无声传承,如吴昌硕先生、沈尹默先生、金元章先生、徐璞生先生、来楚生先生,等等。而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无疑当首推王遽常先生与黄宾虹先生。
王蘧常先生字瑗仲,我国著名学者,书法家,与林散之先生并称为当代两大草书大家。瑗仲先生在书法上的突出贡献表现于其对章草的革命性创新上,其以篆籀入草,开创了章草一代新风,被誉为五百年来章草第一人。先生时任复旦哲学系教授,潘良桢七八年初入复旦求学,不久即为先生列为门人。瑗师真人,慧眼识珠,对良桢兄分外器重,除授以书道书技外,于做人、做事、做文章诸事皆悉心教诲。良桢先生的谦谦儒雅风度,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求真求实的学术风范,皆得益于瑗师等众位先生的身传言教。自追随瑗师,潘良桢先生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可谓一日千里,于书道理解益加精深。良桢兄曾感言:“年逾而立,负笈复旦,得列瑗师门下,始知作书须先能沉着,而后方能一逞痛快,而痛快之中仍须不失其沉着”,书之大道,自此得闻矣。寐叟、瑗仲先生章草一脉,良桢先生为其传人,当代书界自无疑义。
除瑗师外,潘良桢先生最为推崇的书家当属书画一代宗师黄宾虹先生。虹叟天纵奇才,书画皆致化境,成就斐然。惜画名太盛,书名为画名所掩。良桢兄自识宾虹先生翰墨,便如饮饥渴,对宾虹先生书作推崇备至。九十年代初,良桢兄至余陋舍,谈及宾虹先生所书金文,叹曰得金文精髓者,虹叟实在缶翁之上。及后,良桢先生更钟情于虹叟之信札、小品、题画诗,看似漫不经心之处,却是一派天真烂漫。其近十年来书作于谨严之中追求散淡真气的表达,实缘起于对宾虹先生书法妙作的的感悟。

                              三
潘良桢先生迄今为止的行、草书创作,约可分为三个特征显著的阶段。
第一阶段约为八十年代初至八七年前后。此阶段中,良桢兄的书风,显著受到瑗师与缶翁的影响,并带有极浓的章草或缶草笔意。其代表作拙所见约有五至六幅,且以手卷为主创作形式。其二届中青展获奖作品《潘次耕诗卷》、白谦慎先生所藏《古诗十九首》手卷、拙藏《萨都刺诗》手卷等为一类,作品深得瑗师笔意,章草始化于今草之中,结字以简化繁,逸笔草草,气韵生动,令人手不释卷;另一类则更多缶翁篆籀意趣,用笔老到生辣,或于中参以遽草之茂密,其代表作当为84年所作《吴昌硕题画诗卷》。
第二阶段约为九十年代前后数载。与前期相比,此期作品更多融入南北朝碑意,方笔成为用笔主旋律,棱挫结字,折冲挥洒,不计工拙,视之若千钧之力运于一纸,令观者因压迫而生窒息感。拙藏《东坡题跋轴》与浙江少儿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当代书法赏析》中收录的《于谦诗轴》,或可视为此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三阶段约可定位于始于九十年代中后期而一直延续至今。97年后,良桢先生因风疾而长期隐居寓室,饱尝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世事洞明,穷达由天,人生观、宇宙观因之一变,便临池不缀,复孜孜于古今圣贤书迹的摹写体验。于虹札、简书、篆籀、残纸愈加深索,而独取其天真意趣,兼以体验墨迹中内涵的中国文人的人格精神。作品中少蛮横霸气而多沉郁之风,虽仍法度谨严却泛滥一片散淡气息。笔下真神内敛,纸上文化充盈。一笔一划,多由心出;铅华退尽,而骨力尤健。良桢先生有斋名曰“函三楼”,取意“天地人,函三为一”,为其数十年追求之书法境界,一入此期,便成通途矣。

钱塘人 发表于 2005-5-21 09:45:30

只倦沪南浦江畔!

雅思斋主 发表于 2005-5-21 20:44:40

再次学习!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5-5-22 12:57:51

钦佩之至!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5-5-23 17:16:53

谢谢大家

郑文公碑 发表于 2005-5-24 22:05:29

hao  佩服

奇迹 发表于 2005-5-25 23:54:48

好,

刘兆彬 发表于 2005-5-26 11:37:15

古人说“见贤思齐”,既然榜样在前,我辈就跟在后面赶几步,即使不一定能拉近距离,提提速也是好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牛子、幽草说潘小文,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