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先生:请教王蘧常先生的《急就章》跋的释文,可否。
王蘧常先生急就章跋昔吾师沈寐叟先生云。集帖自玉烟外。无摹急就者,然此亦集帖也。形态于玉烟为近。而玉烟无释文。有释文又似松江本。墨色黯古。裱(衤+背)多用明万历四十八年平价米帖,其为明帖无疑。可贵也。寐叟为近代章学巨子。所见至愽。而未尝见之,为尤可贵矣。绍智吾弟得于武昌。过沪出示为摩扪三日将别。漫书。第五行明帖帖应作拓。一九六五年五月王蘧常书于珠朗楼。
予前已为绍智弟跋此急就章矣。去冬绍智复以寄不。属补所阙。第六章平定以下与第七章锦绣以下。及释文共十行。时方多病。至今夏始克。补就。复与松江本对勘之。觉与松本虽大致相同。而亦有小异。松本较瘦而此较肥。松本较坚挺而此较圆润。其最胜处竟似宋拓怀素圣母帖。翁覃谿所渭精妙如手书者。松本多游丝飞动。此极少行款。两本相同皆十一字。而此本较松本高一格。此其大较也。至其点画之间亦有小差异。兹著其较显者。如第二章石敢当。松本“敢只有左”上右点而此无之。第三翟回便松本回作回。第五万字释文皆作万。松本作万。第六臧字此阙末点。威字此释文阙右掠。第十四尘字三点松本左一右二。此则左右各一点。比字松本作比。此则左右分列不连。第十七漆字释文松本作漆。而此作漆黑字。松本漫漶而此全。第廿一犙?以下此多失形。疑裱(衤+背)所误“”字。释文阙右边。松本全狼字。此与松本皆漫漶。凡松本漫漶处。此皆完整。惟此相同。第廿三此半桂桂志横列四字。皆模糊不清。细验之似木理与石理不同。第廿六皆字此全漫漶。松本存由其同异。可证此本非出松本。盖同祖之昆弟行也。今所传急就章。相传为吴皇象书。自来无异。议独此首题。晋索靖书。予所见松本及玉烟堂本。渤海旧藏汉魏法书本等无题。靖书者亦异已。又复题汉黄门令史游云云。他本所无予譾陋。所见至陋。姑记之。以答绍智。俟他日再考之。
癸丑四月廿四日王蘧常
作前跋之后二日。偶读王观堂校松江本急就篇序有云。明正统初吉水杨政()叶石林所摹皇象章草本。刊石于松江明季类帖亦翻刻之。顾三百年来。小学家都未之见。嘉庆初。阳湖孙伯渊得类帖本。刊之岱南阁丛书中。道光中叶。陈处峰复刻松江本。又云明季类帖与三山陈氏本同出松江石本。岱南阁本虽号称出索靖。然孙氏所举存字之数。正与明刊叶本合。予为之大喜。盖所谓明季类帖当即指此。此拓本裱背皆用万历四十八年平价米()。可证其为明季所刊。此其一。帖首有集珍楼印可证其为类帖。此其二。岱南所翻类帖号出索靖。与此本正同。此其三。得此三证。则为明季覆刻松江本无疑。予前跋谓此与松本同祖而非所自出。实为其狡狯所期矣。盖其往往于同中求异。乃欲不异于松本。首题索靖书亦欲不异于叶摹。叶题明云相传吴皇象书。故其钩摹特为精致。与三山陈氏所翻。实有天壤之别。则此固有足珍矣。且王氏仅凭孙氏云。云谓三百年来小学家所未尝见。而予与绍智乃得摩挱而目验之。非尤可珍夫。予作前跋前旬日。绍智适自京来沪。今将归。予未及一检。岱南阁丛书而详考之为甚。歉也。容待后日将继此。而四跋之。蘧常之跋
急急打字,其中有多处错误,请潘先生更改为盼,多谢。也请其他网友更正。一并先谢。 谢谢信任,尊嘱看过。此略作校勘,包括释文与断句,逐一发去。因我现在不堪用脑,怕不精当,聊供参考。
第一跋:
“……过沪出示。为摩挲三日。将别。漫书。……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5/05/14 09:49pm 第 2 次编辑]
第二跋:
“……去冬绍智复以寄示。……至今夏始克补就。……此极少。行款。两本相同。皆十一字。……第五万字释文此作万。……第六减字此阙末点。……第十四尘字之点松本左一右二。……而此作漆。黑字松本漫漶而此全。……疑裱(衤+背)所误。“”字释文阙右边。松本全。狼字此与松本皆漫漶。……第廿六皆字此全漫漶。松本存。由其同异。可证……自来无异。议独此首题晋索靖书。予所见松本及玉烟堂本。渤海旧藏汉魏法书本等无题靖书者。亦异已。又复题汉黄门令史游云云。他本所无。予譾陋。所见至陿。姑记之以答绍智。俟他日再考之。
好累。容他日再校第三跋。 谢谢潘先生,我急切中,也没有好好考虑断句,让您费劲了,容后面谢。
第三跋:
明正统初吉水杨政得叶石林所摹皇象章草本……陈雪峰复刻松江本。……此拓本裱背皆用万历四十八年平价米票。……帖首有集珍楼印。可证其为类帖。……得此三证。则此为明季覆刻松江本无疑。……实为其狡狯所欺矣。……叶题明云相传为吴皇象书。……且王氏仅凭孙氏云云。谓三百年来……予未及一检岱南阁丛书而详考之。为甚歉也。容待后日将继此而四跋之。蘧常三跋。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5/05/15 08:43pm 第 1 次编辑]
在下点校,未必精当,聊供参考。 谢谢潘先生,让您多劳了。祝身体健康。 第一跋:......章草钜子......所见至博.....
第二跋:......翁覃谿所谓.....翟回侵......松本作萭.....而此作涞.....自来无异议.....又后题.....亦他本所无.....
第三跋:......刊石于松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