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桢 发表于 2005-4-25 21:03:53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5/05/02 08:55pm 第 1 次编辑]

4、第三张第三行第二字,第六行第二字

分别为“府”、“猪”。

潘良桢 发表于 2005-4-25 21:05:28

5、第六张最后一字

为“步”。

渔夫 发表于 2005-4-25 21:28:16

谢谢先生!

冰红词客 发表于 2005-5-2 18:01:29

潘老师是临古的专家,象弘一法师一样临谁象谁。虽未见原件,但从潘老师的临作中沉实的笔触,铮铮的铁骨,尚在篆隶间演变过渡的结构,率意且有几分野性的气象中便可感受出浓郁的来自秦汉之际的古风。
  我想请教的问题是: 1、您临了许多碑帖,取法甚广,您将如何把它们串起来?也就是说学以致用的问题如何解决?在这众多碑帖中又如何取舍?何为主何为次? 2、您谈到来楚生和白蕉二先生的主张,临帖伊始尽量原大仿佛为好,这是字的大小方面,但古帖中有些字的造型并非完美无缺,“比葫芦画瓢”和适当地改造,我们应采取哪种态度为好?为什么?3、前贤多讲深入古帖,这没错,古帖是一座无比丰厚的矿藏,学到古人自有新意。但这种新意有时只不过“暂时”的局限而已,如金农的漆书,当竹木简(仿佛是春申简)发掘后才知道:哦,古已有之,在古人那里算不得新的。这种“发明”便成了一种后知的发明,其价值便要大大折扣的。以古人标准为标准,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冲突时如何解决?谢谢您。

潘良桢 发表于 2005-5-2 21:27:52

[这个贴子最后由潘良桢在 2005/05/02 09:3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冰红词客在 2005/05/02 09:01pm 发表的内容:
潘老师是临古的专家,象弘一法师一样临谁象谁。虽未见原件,但从潘老师的临作中沉实的笔触,铮铮的铁骨,尚在篆隶间演变过渡的结构,率意且有几分野性的气象中便可感受出浓郁的来自秦汉之际的古风。
  我想请教 ...

哎哟,又是连珠跑似的考我!:))要作答,还真得细细想一想呢。详细说,怕需得谈上半天,也得待我精神佳时才行。且先说说其一吧。

我早想就我临帖的事说说。应该说明,并非每个人都需要,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象我这样广泛临帖的。我如此广泛临帖,也在四十多岁以后才真正开始。目的当然有学习取法的意思,但更主要的是以此方式深入“读帖”,借以广泛接触和体验各家笔下笔法体势的不同感觉,想从而对书法史有比较切实的体会。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研究书法史的基本功之一。经此,再读古今书论,体味可以又深入一层。

至于在此过程中能否吸收或吸收什么、吸收多少养分,我更多的是任其自然,不去过于有意地紧靠。有的不能吸收,也由它去,至少我已经对它有所认识。一时未见吸收提高书艺,可能它还储藏在那儿,有朝一日也许会被激活而起作用。我自信眼光不俗,不会把恶俗的东西误吞入肚而坏了肠胃且致病。

幺贰叁 发表于 2005-5-6 13:04:19

学习了

环碧堂 发表于 2011-12-30 11:05:11

:xianhua :xianhua

劉動 发表于 2011-12-30 13:56:08

:):baoquan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近临汉骨签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