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2-11 10:52:07

做大一点的临韭花帖

那天守卒来,正好内人在为我拍作品,他也趁汤下面拍了几件,次日即在江湖发三件。韭花帖就发在临摹贺岁版上。ylli老说守卒发的图片太小太经济,昨晚内人说我把韭花帖做做大你重发一次看看效果会好一些吗?此再发,效果如何,未可预见。

神五 发表于 2003-12-11 10:57:34

文件还是不够大
亮度可调高,对比度加大。

效果会好一些。

沃老师的许多作品是我上传的,我自以为基本上可以表现沃师作品的神采。

潘老师的原作我也看了,但是网上的不及原作精彩。

霉无穷 发表于 2003-12-11 11:06:12

潘先生,是不是不够疏朗,单字也有点紧,另外老杨特别跳眼的笔画没有强调,比如,兴的第一竖,简内的日等。这个帖真好,真难想象有“风子”之称的老杨能写这种字。向你求教。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3-12-11 11:23:32

嫂子现在可真成了全方位的贤内助了
良桢兄真有福!:)
你弟妹说什么时候一起去看望兄及嫂子呢

东山芦花 发表于 2003-12-11 11:24:23

无穷先生说的在理,形临得的确好,韵也可以,实属难得,但韵方面是还可再进一步研究。如说的不好,请潘老师原谅。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2-11 11:27:20

发出看看,其实与守卒的也差不多。

潘良桢 发表于 2003-12-11 14:11:25

上午发罢帖,正好白谦慎打来越洋电话,得之、ylli正在白府扫描我的两件手卷备发,遂与三位作神聊多时。待回来,才发现已有多位网友复帖,真是感谢大家的美意呀!所提意见,甚启我思。如此交流,令人十分愉快。学无止境,洵非虚言!

《韭花帖》在书史以疏朗著称。我这件临习之作,在行距上大体符合原作,在字距上从第二行开始略略紧凑了一些,原因是原作第二行“简翰”为换行“抬头”,故第一行下端空一字位置,而我临时第一行末字下已不足一字位置了,所以第二行起只得把行距稍稍压紧以保证每行字数与原作一致。至于“兴”字第一竖,我觉得原作略有点过,故稍微收敛些。

杨疑式为五代大书家,在中国书史亦为一流大家,在宋初影响极大,可惜留存作品只寥寥几件。但就这几件作品,就足以使他英名不朽。而且所留几件作品面目差异很大,可见其“多方”。猜想其原因,大概不外乎所学多多吧?艺术史上的所谓“疯子”,决不能以寻常精神病患者视之。

内人算不上电脑高手,但会操作,实为我师。以我直觉,小草虽然装备精良,操作看来还不如内人掌握的方法来得多。神五君的指导,等内人下班回来让她试试。君在上海,以后要请多帮忙哟!

霉无穷 发表于 2003-12-11 15:48:30

潘先生好。
    以我观察,杨书此帖某些笔画加粗不是偶然,还有“乍”的撇和捺,“忽”整字,“盘”一竖,“当”一竖,“味”的第一竖,“修”单人等等,不一一举,这些在字帖中特别挑眼,我想不应该忽略,不然总会觉得太平。此帖笔画极尽变化之能事,如第一字九个横画,从形状,方向,起、收笔极有讲究,越细察越叫人惊讶,横距的上松下紧,竖的收笔不平分下面的曰。这老杨是人是鬼。

霉无穷 发表于 2003-12-11 15:58:55

潘先生好:
     其实我最近也正好在写这个,所以是来和你学习的,你的笔调很厚实,我下次发一张让你给改改。
  

许栋 发表于 2003-12-22 18:24:01

潘老师您好
图片在室外拍,并优化成350—400之间大小会很清晰。陋见!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做大一点的临韭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