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良桢
发表于 2004-3-13 13:56:41
集子大概是1986年出的,但策划、组稿、编辑等等费时颇久,估计在一年以上。为了相片就很费了几番往返周折。书在重庆出,当时办此事的是周永健,我寄相片去他老是嫌不清晰,弄得我有点不耐烦。白谦慎来信劝我耐心配合,说周永健也是为了把书编得好一些。白说他的相片就是去照相馆拍的,书不在手边,不能查对,记忆中他用的是一张类似报名照的照片。
这里贴出的一幅字,不是写于1986年,还要早几年,估计大约在1980年前后,时年三十出头。那时想把隶书的一些东西融入行草中去,还在试验,未免幼稚。到1984年写那个录吴仓硕诗手卷时,从缶老小行草获启示,对行草笔下如何融入篆籀气有了一点体会,始得略窥门径。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3-13 14:08:40
这种东东泥山君还藏着,而且得自他的老师,倒是传了代的了。
我只有感慨。连敝帚自珍的心理都没有。学无止境,人惟精进不已,方不负岁月之流逝也!
泥山村人
发表于 2004-3-13 19:55:42
这本集子中的大多数人如今都已成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年纪最大的好象是孙伯翔先生,当时是五十岁;最小的是白谦慎先生,当时三十一岁,很帅的小伙子!看着很亲切,和现在对比,各位先生的水平都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就是我珍藏这集子的原因——见证岁月。
潘老师如果想回味一下,我有空再将其它的部分扫描发上来的:)
黄山山中人
发表于 2004-3-13 20:25:33
看了潘先生的旧照片,想想与舟兄在上海拜访潘先生,感觉到您花白卷发背后,却有一颗年轻的心!祝愿先生活力永驻!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3-15 09:41:12
下面引用由泥山村人在 2004/03/13 07:55pm 发表的内容:
这本集子中的大多数人如今都已成为当代书坛的领军人物,年纪最大的好象是孙伯翔先生,当时是五十岁;最小的是白谦慎先生,当时三十一岁,很帅的小伙子!看着很亲切,和现在对比,各位先生的水平都到了一个新的境 ...
惭愧!当年被赶鸭子上架滥竽其中,现今近二十年过去,别人都不愧才俊,勇猛精进,事业有成,独有区区依然故我,一事无成,真是愧煞愧煞!!!可见当时我是没有资格,因此也是不应该跻身其中献丑的。
已发一张相片一件涂鸦,可以了。其余,不必沉渣泛起了吧?
ylli
发表于 2004-3-16 00:21:47
下面引用由潘良桢在 2004/03/13 02:08pm 发表的内容:
我只有感慨。连敝帚自珍的心理都没有。学无止境,人惟精进不已,方不负岁月之流逝也!
已发一张相片一件涂鸦,可以了。其余,不必沉渣泛起了吧?
我想泥山兄和归舟所做的,是要保存一段历史,潘老师也不必太过拘泥吧?:p
得之
发表于 2004-3-16 03:26:45
潘良桢
发表于 2004-3-16 15:53:19
东西出手,就由不得我了。此之所以我特别胆小,无论字还是文,交出去时心下总是惴惴不安!
山居读易生
发表于 2004-3-16 17:16:43
那个时候年轻啊,不过现在比当时更有魅力哦:)
忆眉山
发表于 2007-8-6 23:06: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