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南 发表于 2006-9-12 22:41:43

这是潘老师早几年的一个临本局部。

宾南 发表于 2006-9-12 22:42:46

再上一张,
与上一张同一件作品。。。。。

dou_客龙 发表于 2006-10-13 12:00:00

还是现在的好,碑贴相参/有郁勃之气....

乐达美术 发表于 2006-11-10 16:12:38

原帖由 dou_客龙 于 2006-10-13 12:00 发表
还是现在的好,碑贴相参/有郁勃之气....
但字里行间小了书气之韵---浅见,直言莫怪:handshake

南邪 发表于 2008-5-24 17:44:50

人书俱老,从容大度。好生佩服。字型是不像的了,但是那股“韵”却深得其三昧。

拿云山主 发表于 2008-5-25 10:52:14

习米而沉郁者鲜,宾南所上功力精深。

泥山村人 发表于 2008-5-30 01:13:53

“一个米芾,一个王铎,厉害得很,年轻时学了一世都摆脱不了。”
这个,我也深有同感。十几岁时只写了一小段时间米芾和王铎,后来到美院读书时上宋四家和明清大草为了避免“随大流”,我刻意避开此二家,而选了蔡襄和倪元璐。可米芾和王铎的影子至今挥不去。
相反,兰亭、圣教从小便开始练,对每个字甚至都很熟悉,可创作时就是用不上。至今也没见谁把兰亭、圣教用得很好的。。。米芾、王铎倒是学一个象一个。

半子 发表于 2009-3-27 22:29:29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石语 发表于 2010-3-10 10:58:12

潘良桢先生临颜鲁公《祭侄文稿》,几乎可以乱真,可谓当世一绝,甚至临《颜家庙碑》,我都下载了收藏,可是看潘先生临米芾,不能不感到与前者的水平着实有天壤之别。米芾行书最能体现帖与碑的差异。用写碑、写大字的方法临米芾,基本上都要失败的,就像胡问遂先生临《九成宫》不怎么成功一样。尽管潘先生说早年对米芾下过很多功夫,但可能只是“早年”,从此临本中,我看出的是对米芾相当陌生,这是身体上、动作上的陌生。

石语 发表于 2010-3-10 11:00:48

发出19楼的言论之后,我才看到11、12楼潘先生早年的临本。比现在临的,似乎要好一些。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我曾在米字上下过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