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发表于 2010-6-3 16:04:07
原帖由 顽石陈羲 于 2010-6-3 15:59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baoquan 还有一位浑厚啊
隆重有请潘师出场
未有机缘聆听潘师的浑厚更遗憾了!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3 16:12:15
这里对苏州评弹多说几句,
倒不是苏州人所说“填了我的厌门”。
一位美学家说:“不通一艺莫谈艺”,
各门艺术之间有相通处,
往往可以触类旁通发人深思有所启发,
所以我主张学书的不妨兼知一二其他传统艺术。
因为作为发生于同一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艺术,
它们的相通处就更多了。
比如中国戏曲的唱念讲究“字正腔圆”,
“字正”讲究“头-腹-尾”的处理,
“腔圆”讲究字与字之间过度的处理。
这就如同写字讲究点画用笔的“起-运-收”,
以及点画间笔笔生发的笔势。
……
而且作为传统文化和艺术,
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命运和问题,
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顽石陈羲
发表于 2010-6-3 16:14:31
原帖由 大峰 于 2010-6-3 16:04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未有机缘聆听潘师的浑厚更遗憾了!
我们下午听了一场潘师评弹专场,哈哈大家又后悔了吧!;P
字字句句间是铿锵有力,一如先生书法那线条啊!good
顽石陈羲
发表于 2010-6-3 16:21:02
:lol 我们听得正入迷呢,那讨厌的保安在外面大叫下班咯, 咣闭馆咯:Q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3 16:30:04
原帖由 顽石陈羲 于 2010-6-3 15:59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baoquan 还有一位浑厚啊
隆重有请潘师出场:guzhang :guzhang :guzhang :guzhang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
前者俗称“大书”后者俗称“小书”。
“大书”只说不唱,
“小书”讲究“说、噱、弹、唱”,
近世随着书场由茶楼进入剧场式的演出,
又增添了一个适度的“演”。
我那天上台,
对着台下的两位学生,
只是说了评话《杨家将》中《八虎闖幽州》中的几句渲染气氛的一段开场白,
其中有模拟大将出阵厮杀的炮声、鼓声等等。
哈哈~~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3 16:32:16
原帖由 大峰 于 2010-6-3 16:01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也是第一次听评弹。
除了上手的那位几句念白听明白了,其他一句未懂。
但是,好听。
演员在场上一坐,自有一份端庄和大气,堂堂正正的感觉,气质远非时下艺人可比。
本以为吴侬软语长处的评弹应是温润可人的 ...
那是几句“官白”,
念法借鉴昆曲,
所以北方人也听懂了。
内斋
发表于 2010-6-3 17:08:02
传统艺术有相通之处,潘师台上的举手投足,就如书法的点横撇捺、笔情墨趣。难怪以前潘师说到书法要筑基,援引许多艺例,其中就有评弹之事:
“学艺入手,取径有同而不同者。同,都是由不会到会,由无法而有法;不同,有艺类之不同,或民族习惯之不同等等。比如,技工学艺,往往从学挫六角螺丝帽开始,外语教材(汉语也是这样)依生词出现的逐渐增多编写课文,而学习演奏乐器则有一套技法从简单到复杂的练习曲等等。后者,以前大概是西洋乐器的学习惯例,从前中国人学二胡、琵琶什么的似乎是学着慢慢拉拉弹弹《三六》、《紫竹调》之类,后来也仿照西洋做法编制练习曲了。直到现在,学演中国戏曲入门,比如京剧,学什么流派,就先学习这个流派的经典曲目。苏州评弹学校教新生,也是以俞、薛、蒋等主要流派的经典唱段作为教材,让学员反复学习弹唱。虽然也有“依-依-依-”,“啊-啊-啊-”之类的练习声阶、音准、发声、运气的方法,但还是为学习经典唱段作准备或服务的。我不是那些专业中人,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大致如此,书法学习有点类近。虽然也有主张依“永字八法”分别练习点、横、竖、撇、捺、弯、钩的,作为熟悉毛笔性能,学习使用这件工具,未尝不可,但一般传统描红,却以“上大人,孔乙己”开始(也有先来几页点、横、竖……作为过渡的),也就是从写字开始。这不无道理,因为这样不仅学了写点画,而且通过学写字,接触到了各种形态的各种点画,以及点画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字的结构体势,因此还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所以,我是主张直接写字的,尤其是已经不是初学执笔的青少年以上的学员。 ”
[ 本帖最后由 内斋 于 2010-6-3 17:11 编辑 ]
予予
发表于 2010-6-3 17:23:48
原帖由 潘良桢 于 2010-6-3 16:30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苏州评弹分为“评话”和“弹词”,
前者俗称“大书”后者俗称“小书”。
“大书”只说不唱,
“小书”讲究“说、噱、弹、唱”,
近世随着书场由茶楼进入剧场式的演出,
又增添了一个适度的“演”。
我那天上 ...
好玩!
可惜又错过了!:Q
潘良桢
发表于 2010-6-3 17:44:33
大峰君谓未闻男声,
其实评弹的演出形式有多种,
那天是女双档,
还有男双档、男女双档、男单档、女单档等等。
那天如果不是我刚刚讲了一小时课,
嗓子感觉到了疲劳,
我会请她们二位为我“做家生”,
(评弹界把伴奏称为“做家生”,
其实我自己本来琵琶三弦都拿得起的,
可荒疏了三十多年,
再加病后手指不灵活,
就一时难以胜任了)
自己来献丑几句。
而且保证你们听得懂,
因为想念唱几句用近于京剧唱法的“挂口”和“海曲”。
春眠
发表于 2010-6-3 18:16:35
看到潘老师谈曲艺,
我有个东西想让您看看。
我多年前买了两本唱词,
也就是苏南那一片儿的东西,
具体内容是《三国志》,
大概解放初的。
说实话,对这些民间曲艺我是一窍不通,
当时只是觉着这可能是历次运动的余灰,
说不定属于已经失传的东西,
就买下来了。。
一放多年,至今不知道这个是啥,
请潘老师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