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师,看看我给童衍方先生的挑刺对不?
《汉三老碑》是东汉初的刻石,清咸丰二年(1852)才出土,目前所见的最早拓本是咸丰六年(1856)的达受跋本。西泠印社2007年2月编著了《三老碑汇考》一书,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拓本编汇成书,并加以分析比较,前面有国家一级美术师、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鉴定与收藏研究室主任童衍方先生的考证分析文章。此碑是东汉初刻石,字形在篆隶之间,颇有书法和书法史价值。此书发行量不大,才区区2000册,且把多种拓本汇编一书,便于鉴别比较,颇有收藏价值。
昨天下午购得此书,晚上闲来无事随便翻翻。一翻就翻出了问题。如咸丰六年达受跋本,有沈曾植题款“后丙辰之第五年,岁在辛酉三月望日,长水寐叟观”,并钤“曼陀罗室”白方印。童先生便据此断言“咸丰十一年(1862)沈曾植观款”(页7、11)。此说大谬,一、达受跋写于咸丰六年(1856),此年是丙辰年,沈氏所说“后丙辰”,即达受跋后六十年,即1916年,“后丙辰之第五年”即1921年。二、沈氏生于1850年,卒于1922年,咸丰十一年仅11岁?怎敢在这么名贵的拓本上题款?何况题款是典型的寐叟体,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捻管翻腕写成。11岁的沈曾植是无论如何写不出的。
另一个达受跋本的《汉三老碑》,童先生认为“有同治十二年(1873)何绍基题端”(页7、17),此说亦误。何氏卒于清同治十二年,他的书法早已自成风格,且强烈而独特,今观题端五字“东汉弟一碑”,完全不是熔北碑汉隶为一炉的何氏隶书,此五字带有明显的以楷法为隶书的特点,在隶书中已为下乘。且此五字后有款“同治癸酉春仲,自杭至苏,与何子贞品碑题此”,后有署名和钤印,惜字、印太小,手头又没有放大镜,不能辨认。从此款中可以看出,题端人在1873年春天来到苏州,和何绍基一起品帖评碑,高兴之余就题端了。童先生是不是把“与何子贞品碑题此”中的“与”理解成了“给与”,其实应理解为“和”。
咸丰六年达受跋本中一白方印“湖山吏隐”释为“湖山史隐”(页7、11),亦是明显错误。
童先生在当今尤其是上海浙江书画界颇有名气,出现如此失误,令人唏嘘。
[ 本帖最后由 yewufengyu 于 2009-1-17 10:16 编辑 ] 说到的这部书我没有见到。
足下所说,都是年代问题。其实,作研究必须先作一番仔细查索的。不检索,或欠仔细比对考虑,往往容易出错。
回复 2# 潘良桢 的帖子
潘师,经考证,“东汉第一碑”五字乃吴恒所题,旁边的跋亦是吴恒手笔。学界普遍认为此五字为何绍基题,是因为何名气太大,又没有仔细审读吴恒跋。误读为“同治癸酉春仲,自杭至苏興,何子贞品碑题此”。即把“與”(“与”的繁体)识为“興”。此拓本先藏浙江省博物馆。 此书未之见,不明究竟。这个问题看了题签题跋的清晰图片应该不难辨析。yewufengyu君是否发几个图片,包括全图和有关的局部,大家“歧义相与析”,如何? 谨尊潘师之命上图片。由于水平低,拍得不好。 网上搜的吴恒隶书。和上面的题端应该是同一人
[ 本帖最后由 yewufengyu 于 2009-1-19 21:19 编辑 ] 原帖由 yewufengyu 于 2009-1-19 21:03 发表 http://www.sf108.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谨尊潘师之命上图片。由于水平低,拍得不好。
看过。图片确实模糊,尤其是紧要的书款局部,应该清晰才好。
“同治癸酉”当为同治12年,公元1873年,何绍基时年75岁。那年何氏确实寓居苏州,至七月忽以痢下不起去世。
何氏晚年隶书,自非所见题字面目,笔致当更为老苍。而“同治癸酉春仲自杭至苏與何子贞品碑题此”,意思明确,若作“兴”则似难解。匆匆一瞥,聊供参考。 谢谢潘师的指教。我回老家了,提前祝潘师春节快乐!全家幸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