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7-7-14 09:21:50

先师趣闻一则

近日集得先师趣闻一则,照抄如下:

      王蘧常,复旦大学教授,以擅章草书名满天下,世人有“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之誉。某日以唐诗为人书扇,中遗二字。书毕,客始敢微露缺憾意,王老冁然曰:“您先生,是让我抄书耶?写字耶?” 客遂释然。

skjfisher 发表于 2007-7-14 14:54:06

:) :) :lol :lol

lswzr 发表于 2007-7-16 12:20:31

:) :)

一堂和气 发表于 2007-7-16 17:34:34

在郑逸梅的书中看到过的.....

浩州 发表于 2007-7-18 18:20:31

很有意思。

天怜幽草 发表于 2007-7-24 01:13:55

复旦求学时名满天下的学、书、画大师,如王、朱、苏、周、伍、严等,皆先后驾鹤西去了。。。。。。。。。
怀念先师

清木 发表于 2007-7-24 04:40:02

有空谁写本世说新语把:lol

潘良桢 发表于 2007-7-24 13:01:19

也转一篇。那是去秋复旦哲学系建立50周年时,上海《新民晚报》刊登的一组回忆复旦哲学系已故名人的文章中的一篇,作者是我昔年同窗,现在也早已是名教授了。

吴晓明:《一代硕儒王蘧常》


我之有幸拜识王蘧常先生,是系里的李定生老师引荐的。那是在1985年春天,当时先生
住在宛平路的一条弄堂里,老式房子,拐弯的木楼梯。上楼时,心想要拜见一位硕学大
儒,颇有些惴惴。待见过先生和师母,那不安便烟消云散;因了那一派祥和与恳切,如
同面对祖父祖母一般。先生听说我留在复旦哲学系任教,便开心地笑起来:“那我们就
是同事啰,只是不在一个教研室。”待看过我的几页书法习作后,先生又说:“写得不
错,有才情,还要努力。”我当时虽年少气盛,却还知道自己的水准,“还要努力”,
或许是指未入门径,未中规矩。
  
  此后便时常去先生那里。通常是携了一卷毛边纸的书法作业,去请先生指点。临写
较多的是《张迁碑》、皇象的《急就章》和先生的《千字文》。先生一页页看过去,不
时地评论一番,也牵扯出许多轶事掌故来。于是,我便知道先生是如何当了沈寐叟的学
生,又如何因沈先生而成了康有为的弟子。先生还告诉我他是如何受了父兄的教诲去撰
《秦史稿》、写章草,又如何受了梁启超之托去邀章太炎先生出任清华的导师(未果)。
先生批作业的方法很有趣,倘见着满意的,便在字边画一个半圆;若见到不满意的,便
给吃一个“杠”,那短线的尖端,大抵直指要害之处。
  
  一日先生刚为泰山刻石写完“青连齐鲁”四个大字,颇有点兴奋,便问我的意见。
我说,“时下草书,或有文胜质者,或有质胜文者;若举文质彬彬,惟先生可当之。东
瀛有‘前王后王’之说,非虚誉也。”先生回答说:“太过了,太过了。书法之绝诣,
‘沉着痛快’四字可以概括。我写字几十年,对于‘沉着’有了些心得,但‘痛快’二
字,还要努力再努力啊。”冯其庸先生曾说先生的书法“不落唐后人一笔”,这个评论
是很说到紧要处的。
  
  不过若把先生仅只当作大书家来看,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先生首先是
高士、学问家,然后才是文人、书家。听先生谈古论今,其言霭然,如沐春风,想见其
为人。先生晚年体弱多病,甚少出门,所以喜欢从各路来客口中听说消息。有一次他问
我:某君来讲了一则新闻,说现在搞书法的大多是“文盲”,难道有这种事吗?我说这
大概是激愤之语罢。可能是指现在搞书法的人很少做学问、读书,缺乏修养。比如说只
知道写“月落乌啼”,偶尔来一首自作诗,就不伦不类,那后面的题跋也半通不通。先
生摇着头,接着又问我:“你知道苏轼的名句‘退笔如山未足珍’吗?”我说知道,后
一句是“读书万卷始通神”。先生抚掌叹曰:“善哉斯言。”后来我听师母说,先生年
过古稀,仍每日读书不倦。若晚上睡不安稳,便从脑子里搜罗些文章来背,不拘是四书
五经、工部吏部。如果背得顺畅,便一觉睡到天亮。有一回背诵欧阳修的文章,忘了一
句,结果硬是半夜起来,从床底下寻出《欧阳文忠集》,找到那一句,方始安心睡下。
先生才艺的来历,既是人品,亦是学问。所以,若不知先生为诗人、为学者,不读先生
之《抗兵集》与《秦史稿》,恐怕很难真正体味先生书作的雄深雅健。

  来源:《新民晚报》11月17日

飞鸿001 发表于 2007-7-24 13:51:18

学习: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Nehr 发表于 2007-7-24 13:54:47

子培先生亦有写诗字幅,漏字不补不注。可称师生一脉相承。
似乎顾及章法为重,检点文意为次。
如此权重,露其于书件应酬书法审美态度一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先师趣闻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