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首歪诗请潘老师指点——偏锋有感
中正偏侧几纷争,祸起八法点侧称。
二王妙迹今何在?
多少谬传误后生。 更正一下
题目是侧锋有感 欢迎光临!
大作拜读。我于诗少有研究,不敢胡说。如果探讨是关于诗的,建议发往“墨客行吟”栏目,那里有好手可以切磋。如果探讨是关于用笔的正侧,用散文都难完全说清,出之以诗,怕更难了。建议可以写成散文,发往“专题研究”栏目,引发大家商讨。这样,足下以为好吗? 谢谢潘老师,是我没有说清楚,其实是我的切身感受,想请教潘老师关于侧锋的概念。
我一直喜欢书法,但书法却给了我太多的迷惑,苦于没有名师指点,靠自己的领悟又自觉有些力不从心。知道侧锋这个名词起于在一篇文章里边看到说侧锋是二王的不传之秘,然后开始研究什么是侧锋,看了很多的资料发现从古到今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侧锋一词的来源确是永字八法里边把“点”称为“侧”,但并没有叫做侧锋,解释为“侧以取势”,然而,历代书论讨论的都是侧锋是什么。由于研究侧锋我又知道了中锋、正锋、偏锋的说法,中锋是我们书法里边尊从的基本原则,偏锋也没有太大的疑惑,正锋则是专为解释侧锋而造出来的,可是有人认为侧锋就是中锋,有人认为就是偏锋,有人认为是偏锋向中锋的过度,更有甚者说笔与线条成180度是中锋、成135度是侧锋、成90度是偏锋,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谬传。我个人感觉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边理性的成分明显的少于感性的成分,而我们研究书法其实应该是既有理性的成分又有感性的成分。书法讲求法度,那么何为“法”,何为“度”?“法”我以为应分为“笔法”和“技法”,“度”就是结构或者叫结字的规律。笔法是什么技法又是什么?笔法,我们不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话,就是中锋和偏锋,而所谓的侧锋只是中锋的灵活运用,这种运用就是书法的感性因素了,外在表现就是有不同的风格的作品。而偏锋在书法中是否存在,我想是存在的。因为侧锋的争论起于笔划的起笔、收笔和转折,而转折其实是一个笔划的结束,另一个笔划的起笔,也可归结为起笔和收笔。那么,起笔与收笔其实都是点,而点称为侧,侧以取势,我的理解笔画的起收也需要取势,这样说似乎侧锋的说法并不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有的只是侧以取势。那么偏锋在那里?书法讲究“横无直”,如何理解?有人有说了,就是横都是略向右上倾斜,那我从横划右上倾斜的方向看去,它也是直的啊,所以,我看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正确的上横起笔先侧,而后笔以偏锋向右上行进的同时转为中锋行笔,收笔就是反过程,这就是偏锋存在的地方。中锋的广义定义是:常使锋颖行于笔画中,没有一定说是正中,也因此有了所谓的正锋,所以我认为正锋和侧锋有划蛇添足之嫌。说了这么多我其实不是想去专牛角尖,是想引出前文关于理性和感性的话题。中正偏侧的争端,就是因为后人对前人的书论描述理解错误造成的,比如,点称为侧,前人这样说上从“法”的角度说的呢,还是从“度”的角度说的呢?侧以取势,显然是从结构的角度说的,也就是从“度”的角度说,那怎么又成了笔法的“侧锋”了呢?再说“横无直”其实是从“法”的角度说的,可后人又偏偏从“度”的角度理解,说是向右上倾斜。这样就有了很多的谬误,而再后人看了以为是对,又谬种流传,所以我便有了“多少谬传误后生”的感叹。
我要先说对不起,因为我说了这么多的罗嗦话。
中国的书法想象国画那样发展的蓬蓬勃勃,就要引入理性和感性的理论。理性的成分说了“法”中的笔法,那还有“技法”,就是手上的活,提、按、顿、驻、转、折、挫、衄,还有执笔的技法和用腕和用小臂、大臂的技法,这样“法”基本就说完了,“法”就是理性的成分;“度”指结构,可是用了一个度字,就是所结构并不是死的,是有微小的差别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变化的,这就是感性的东西,是创造书法灵魂的东西,笔法创造的是生命,可是有生命没有灵魂不就是行尸走肉吗?我老师送我四个字“借尸还魂”真是一语中的啊。唐楷将结构推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把书法引上了一条危险的道路。我们讨论学唐楷还是学魏楷,我想不妨多从书法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出发。魏碑的多是刻石,看不到笔法,但结构一碑一个面貌,保留着书法的原始灵魂;唐楷墨本较多,可学笔法,保留的是书法的生命。我们用唐楷的尸还魏碑的魂,当代最成功的典范我看就是沈延毅(是我的师叔)。启功老人显然天资聪颖,学识渊博,他老人家提出来的结构“黄金分割定律”正是把结构方面的度放到了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是黄自元等人所谓九十二法,其实都是要书法的命的东西。启功老提出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是其对书法理性研究的又一表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能达到透过刀锋看笔锋,我前面说的借唐楷的尸还魏楷的魂是一个无知小辈的狂语,可能并无道理。
也许这些都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我们这些作为后人的人能够正确的理解和继承我们的前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把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边最精粹的艺术——书法,发扬光大。 草草看过。我现在不能多用脑,影响阅读,不堪玄思,一见密密麻麻,直发晕。关于笔法、结字,古今已有太多的人不厌其烦详为解说。直到现在,继续有人做这样的文章出这样的书,说明前人这么多著述还是没有真正完全而切实地解决了问题。我想,此事其实不可能象设计一个程序供人一步步下载完成那样来解决的。我少年时也研读过类似著作,觉得繁琐难解,有的是在后来的书写实践中曲折悟得的。现在,我无力也无意于此,楼主如果有探讨这个问题的兴趣,可以在“专题研究”栏目发帖,可能会有人对此也感兴趣而参与讨论的。 谢谢潘老师
页:
[1]